
小米集團創始人雷軍近期的頻繁動向,引起外界關注。
據天眼查顯示,自12月6日起的一周内,雷軍接連退出多家小米關聯公司法定代表人、執行董事或董事長職務,包括廣東小米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廣州小米通訊技術有限公司、廣州小米資訊服務有限公司、珠海小米通訊技術有限公司。股東資訊顯示,廣州小米資訊服務有限公司由北京小米移動軟體有限公司全資持股,其餘三公司均由小米通訊技術有限公司全資持股。
值得一提的是,不久前,雷軍退出小米科技(武漢)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執行董事兼總經理,該公司也由小米通訊技術有限公司全資持股。
其實雷軍退出小米關聯公司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了,這到底是為了規避相應的政策風險還是高層架構的變動,也引發了市場的各種猜測。
雷軍從這些企業抽身,也說明雷軍以及他所上司的小米,某種程度上已經走向了一個相對良性的管理循環。另外,對雷軍來說造車是一個巨大的考驗和壓力,因為小米進入市場較晚,造車競争也已經進入紅海,雷軍需要在造車上全力投入。
不過,也有相關人士分析認為,“幾乎所有一線網際網路大佬最少是幾十或幾百個公司的法人,同時他們每年最少退出或新增加很多公司的法人,是以這一變動很難說明什麼問題,更多的還是要看基于業務上要做什麼。”
天眼查顯示,雷軍目前還在92家公司任職,依然還是小米的董事長兼CEO。今年9月3日,港交所披露,雷軍個人對小米的持股比例從10.63%降至9.12%,持股數量減少3.08億股。小米方面當時表示,這源于雷軍根據香港當地條例,不再控制雷軍基金會導緻可統計份額降低,并非減持。小米今年7月的公告顯示,雷軍當時向小米基金會和雷軍基金會各捐贈了3.08億股公司B類股用作公益用途。
對此,針對近期的一系列頻繁動作,小米方面回應稱,是正常變更。不過,内部人士透露,接棒的都是小米核心高管。此舉或可視為雷軍專注造車的信号。
傳統業務各有困點,新成長故事登場也就在情理中。大佬押寶,也是有邏輯的。
放眼新能源汽車,無論港股、美股還是A股都可謂紅紅火火、熱度沖天。除了市值王者特斯拉,比亞迪、甯德時代也在不斷登高。
另一廂,受疫情、缺芯、新型技術發展等因素影響,純粹手機廠商遭遇發展困境,智能手機邊界越來越模糊,而汽車的智能化、網聯化、電動化、共享化轉型讓其看到更多希望。同時,汽車是典型的技術資金密集型産品,能帶來更高附加值,更易受到資本關注,融資、容錯率更高。這或就是小米,蘋果、華為等紮堆造車的原因。
在跨界造車熱潮之下,今年3月份,小米宣布進軍智能電動車領域,計劃10年投入100億美元,首批投入100億元。9月,小米汽車實體公司正式成立,總部設在北京,工廠也定在亦莊。雷軍也喊出“我願意押上我人生所有積累的戰績和聲譽,為小米汽車而戰。”
記者注意到,目前小米汽車團隊擴張迅速,目前已經超500人,研發中心分布在北京、上海和武漢等地。小米汽車的整車研發重心在上海,北京團隊更偏重自動駕駛、座艙和供應鍊等。雷軍表示,小米造車及團隊各項工作的進展都遠超他的預期,預計小米汽車于2024年上半年正式量産。
近幾年,不少網際網路、數位圈的初代大佬紛紛退居二線,不過很多也沒有完全放下手中的實權。而雷軍此前也表示,小米造車将是他人生最後一次重大創業項目,我早在2013 年就對電動車産業有了巨大的興趣,并在過去的七八年的時間裡面,投資了近十家智能電動車領域的公司。
而昨日,又有消息稱,小米控股的生态鍊公司智米科技已加入造車大軍,造車方向為乘用車,首款車型将推出SUV。前通用泛亞的電動汽車項目負責人馬永東加盟,負責智米的整車業務,此外還有不少北汽的電子電氣架構人員加入了智米。
消息還透露,智米科技的造車業務目前與小米汽車保持獨立。已有汽車設計公司與智米接洽對接整車設計工作。對此,目前智米科技并未公開回應,但不少業内人士認為小米或将開啟雙線造車戰略。而同一生态鍊的企業加入競争,也能幫助小米在汽車領域拓寬版圖。
天眼查顯示,智米科技是一家專注于智能環境電器的研發和生産的公司,産品主要包括空氣淨化器、新風系統、加濕器、電暖器等;小米聯合創始人劉德為智米科技疑似實控人,持股比例為95%。
近年來,随着造車新勢力蔚來、小鵬、理想等品牌産品持續擴容,以及老牌車企相繼推出新能源子品牌參戰,國内新能源車市場競争可以說已經進入白熱化階段。
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資料,11月我國新能源汽車産銷分别完成45.7萬輛和45萬輛,同比分别增長1.3倍和1.2倍,繼續重新整理記錄。而從細分車型來看,純電動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的産銷也均重新整理記錄。11月新能源汽車市場滲透率17.8%,繼續高于上月。
其中,國内新能源乘用車領域,11月銷量突破1萬輛的汽車企業達到了12家。比亞迪汽車以90142輛銷量占據首位,同比增長高達247.8%。此外,上汽通用五菱、特斯拉中國11月新能源乘用車銷量也突破3萬輛。
造車新勢力方面,小鵬汽車、理想汽車11月銷量進入前10名。其中,小鵬汽車11月銷售15613輛,同比增長269.6%;理想汽車11月銷售13485輛,同比增加190.2%。此外,哪吒汽車、蔚來汽車11月的銷量也都突破了1萬輛。
“小米造車不是在追風口、趕潮流,而是因為智能電動汽車已經從‘機械産業’轉變為‘資訊産業’了。”正如雷軍所言,智能電動汽車已是兵家必争之地,小米不得不争。
在此背景下,雖然小米提速加入新能源造車賽道,但是三年後的市場将是何局面尚未可知,未來又該如何更好突圍,仍是小米需要思考的問題。
小米造車,既是風口,也是風險。隻是,追夢進擊中,靠什麼來争呢?雷軍押寶背後,是否也是一場賭局?
聲明:易昇證券任何文章之觀點,皆為學習交流探讨用,非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