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無力回天,楚霸王項羽烏江自刎:項羽不過烏江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一直以來,關于項羽最後時刻的選擇,人們有着不同的争論。曆來無數的文人墨客,對于楚霸王臨終時候的硬氣表現都非常贊賞,像李清照這些人,就曾有過“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樣的名句。項羽拒絕過江,以死明志,倒是符合了悲情英雄的死法,不過項羽的選擇讓他失去了一個機會。

根據《史記》記載:烏江亭長檥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裡,衆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羽沒有把握這個機會,他反而打消了之前的念頭,不如就選擇一死,聽起來倒是非常悲壯,輸也輸得大方。

無力回天,楚霸王項羽烏江自刎:項羽不過烏江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項羽與叔父在會稽起兵,帶出了數千江東子弟,結果就隻剩他帶着一些殘兵回去,他沒有顔面去見江東的百姓,這才拒絕了過江的要求。那麼項羽真的是是以拒絕過江的嗎?事實可并非如此,首先項羽他要是不想過,就沒有必要選擇突圍了。

垓下之圍

項羽當時連續遭受了手下的背叛,項伯早就已經投靠劉邦,還帶着韓信等人走小路來包抄楚軍。更令項羽無法接受的是,他最為信任的周殷在背後捅了他一刀,周殷改變了整個戰争的局勢。我們看當時劉邦的軍隊主要是三路,韓信,彭越等人從彭城方向打過來,劉邦從固陵東進,正面迎擊楚軍。

此時,項羽仍然有着退路,周殷他所在的九江,是整個楚軍退兵路線的南部,控制着楚軍的側後方。如果周殷不背叛,項羽的軍隊不會腹背受敵,他完全可以布置軍隊過江,依托地利與劉邦的主力南北對峙,結果周殷與他之前的部下英布倆人聯合北上徹底封住了楚軍的退兵路線。

無力回天,楚霸王項羽烏江自刎:項羽不過烏江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項羽最終的布置

垓下被圍,項羽的軍隊仍然有着十萬多人,楚軍在沒有辦法突圍的情況下,仍然能為項羽死戰,項羽用兵常常能在不利的局勢下完成逆襲,他巨鹿之戰的時候,就曾用破釜沉舟的方法破敵。不過這次他遇到了一個高手韓信,對方不和他直接打,設計了四面楚歌,徹底瓦解項羽軍隊的鬥志。

根據《史記》記載: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我認為此時項羽已經認識到了戰争可能打不赢,他是選擇帶着自己的幾百個親信騎兵突圍,把大軍仍在了垓下,這種做法就證明項羽是真的想活着離開。

無力回天,楚霸王項羽烏江自刎:項羽不過烏江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看起來他的選擇非常蠢,放着手上的大軍不用,選擇小部隊突圍,實際上他這麼做非常聰明,項羽本身就擅長騎兵作戰。漢軍中以步兵為主,此時他帶着這麼多已經沒有戰鬥意志的軍隊,反而會拖累自己的行動,留着他們來牽制漢軍主力,自己帶着小部隊像一把尖刀一樣,可以從漢軍防守的薄弱處突圍。

烏江自刎

如果要真的認為項羽是一個信天命的人,那可就真的大錯特錯,我們看項羽的成名作巨鹿之戰。當時他在楚軍沒有指揮權,而六國軍隊早就已經被秦軍打怕了,楚軍面臨着秦最為精銳的長城軍團,此時天時地利人和都不在楚軍的手中,項羽偏偏就敢殺人奪權,帶着軍隊逆勢而擊。

無力回天,楚霸王項羽烏江自刎:項羽不過烏江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一個真正信奉天命的人應該是像宋義,和當時大部分旁觀的諸侯們一樣,可項羽不是。是以他從來都不信天命,況且他一個連楚王都敢殺的人,還會把天命看得那麼重嗎?烏江自刎我認為很有可能是太史公的一些美化,真實的情況是,項羽當時是不得不自刎。

項羽臨終的天下形勢

首先劉邦的軍隊在垓下戰役之前,就已經連續取得了一些關鍵勝利。很多人一直認為項羽的根基是江東,事實可不是這樣,所謂的江東,在當時是指吳越地區,這裡可不是項羽和他家族的根據地。

無力回天,楚霸王項羽烏江自刎:項羽不過烏江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項羽他的家族被封在項這個地方,這裡才是他們家族的核心地區,而項是淮泗地區,無論是項家之前,還是後來項羽崛起,他的核心統治區都是在淮泗。他們倆跑到會稽,是由于項梁殺人,不得不逃難到了那裡,即便後來江東也屬于西楚國,但這裡可不算是項羽的根據地。

當時漢軍占領彭城,九江這些地方,整個淮泗地區落入到漢軍的手中。項羽已經失去了自己的根據地,他想要重整旗鼓,除非是後面能再變出一個淮泗地區。軍隊人心已經散了,自己手下的親随一個接一個背叛,劉邦則是不斷得到他人的幫助,國内大部分地區都落到漢軍手中,西楚隻剩下一個江東,項羽是真的走投無路。

無力回天,楚霸王項羽烏江自刎:項羽不過烏江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假如項羽過江東,我認為會出現的情況是漢軍立馬進軍江東,英布等人的軍隊在九江地區駐紮,已經占據了上遊,項羽連劃江而守的可能性都沒有。事實上,項羽死後江東沒有做出什麼抵抗,說明他們對于項羽的感念不深,反倒是魯城抵抗最為堅決,直到劉邦拿出項羽的人頭,魯城才放棄投降。這裡本是項羽的封地,如果江東在項羽死後也能這麼堅決抵抗,我認為項羽過江還有一些希望。

司馬遷雖然美化他的結局,但司馬遷本人還是非常清醒,他在《史記》的點評就非常到位:“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确實,從當初雄霸天下,到後來被逼得在江邊自刎,項羽在全盛時期仍然無法拿下劉邦,更不用說他走投無路。

項羽自己心裡應該是很清楚,沒有什麼比他入關中,分封天下這些機會要更好了,這他都能輸掉,還敗得這麼慘,還有什麼可抱怨的呢?反正都是死,不如給自己來個痛快的,對他來說,但凡有點希望,也不至于去自刎。

參考文獻《史記》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