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金國神秘的崛起,離不開“太監王”童貫的追名逐利

作為一名宦官,童貫在北宋顯得非常特殊,絕不隻是《水浒傳》中極其猥瑣而又弱智的太監,他創下了多項曆史紀錄,至今無人打破。

童貫曾總領陝西七路大軍。陝西軍是宋軍的主力,占據了當時宋軍90%以上的戰鬥力,毫無疑問他是曆史上掌握軍權最大的宦官。

他曾身先士卒,率軍多次打敗西夏,蠶食其大片國土,累計斬首數十萬,毫無疑問他是曆史上軍功最盛的宦官。

他曾代表國家出使遼國,是第一位作為國使的宦官。

而他的升官史更是一部紀錄史:節度使、宣撫使、開府儀同三司、太保、太傅這些官名都因為他第一次戴在了宦官的頭上。

童貫不但掌控軍政大權,并被冊封為王,這在北宋甚至是中國曆史上都是絕無僅有的。

金國神秘的崛起,離不開“太監王”童貫的追名逐利

【童貫】

童貫的崛起

童貫是開封(今屬河南)人,年近二十歲才淨身入宮。根據史書的記載,他身材高大魁偉,皮骨強勁如鐵,雙目炯炯有神,他不像别的太監那樣面色發白,相反,他臉色有些發黑,而且還生着胡須,讓人一眼望去,感覺陽剛之氣十足,根本不像是一個尋常宦官。

不僅長的有别于一般太監,童貫的為人也非常有度量,在結交後宮妃嫔、宦官、宮女,還有那些能夠接近皇室的道士、近臣等人時,他都不吝惜花錢,因而也就收獲了不少好處。

皇帝身邊經常有人在說他的好話,自然會越來越加重他在皇上心中的地位。童貫的性情也是非常乖巧,心細如發,善于揣摩皇帝的心理,往往事先就能夠知道皇帝意圖,是以更得皇帝歡心,官也就越做越大。

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年),童貫以檢校少傅領樞密院事,成為曆史上唯一一位進入宰相行列的宦官。宣和三年(1121年),童貫率軍讨平方臘叛亂,因功獲得了北宋的最高榮譽職銜——太師。

滅遼大計

其實按宋朝的行情,已經不興封王這回事兒了,混到太師就算到頂了,宋徽宗之前一百五十年,也就隻出了趙普和文彥博兩位太師而已。或許童貫也很困惑,他也在思考還能不能實作人生的進一步突破,最後他找到了答案——馬植。

馬植本出身遼國的大族,官至光祿卿,但在遼國人緣卻很差,前途不是很光明,是以開始考慮通過出賣遼國的方式投奔宋朝。宋遼每年都要互遣宰相賀正旦,宋徽宗政和元年(1111年),宋廷遣端明殿學士鄭允中出使遼國賀正旦,檢校太尉童貫副之。

馬植聽說威震天下的戰神童貫到了遼國,認為機不可失,失不再來,于是夜見童貫,聲稱有滅遼之策!

金國神秘的崛起,離不開“太監王”童貫的追名逐利

童貫

這時童貫會這麼想?也許剛開始他也很震驚,而且作為一名國家上司,他應該很清楚,收容一個遼國的叛徒本身也是違背《澶淵之盟》祖訓的重罪。但是,遼道宗和宋神宗違約在先,也不是我童貫開的這個頭,于是将馬植改名為李良嗣,偷偷帶回東京觐見宋徽宗。

李良嗣向徽宗提出:''遼國天祚皇帝荒淫無道,而女直恨遼人入骨,如果宋朝通過海路聯絡女直,一起夾攻遼國必然成功。''

宋徽宗有點動心,但當時參與此謀的人都很反對,主要理由是宋遼兩國交好百餘年,宋帝國還占了人家不少便宜,沒必要為一個小小的女直部落而挑開戰端。更重要的是西夏馬上就可以拿下了,就算要對契丹動手,也應該先把西夏這邊解決幹淨再說。

但李良嗣馬上又說:

''遼國必亡。陛下念舊民遭塗炭之苦,複中國往昔之疆,代天譴責,以治伐亂,王師一出,必壺漿來迎。萬一女直得志,先發制人,事不侔矣。''(《續資治通鑒》卷第九十一)

意思是說:幽燕本就是大宋的國土,人民急切盼望宋廷來解放他們,大宋要抓緊時間,不然被女直搶了先就麻煩了。

女直這個部落清代以後習慣譯為女真,據說是肅慎或者靺鞨的後裔,跟渤海族也有一定的親緣關系,生活在遼帝國上京臨潢府更北的黃龍府(今吉林長春農安縣)附近,主要以漁獵為生。注意是漁獵,而不是遊牧,也就是隻會獵取野生動物,連放牧的技術都還沒有掌握,非常落後。

由于宋帝國有過挑撥遼帝國内部奚、漢、渤海等族叛亂的前科,是以遼人非常防備,一般不允許宋人和遼國其它民族接觸,更由于地理位置所限,當時宋人對女直這個部落的了解應該局限于東珠、獵鷹等幾種特産品,具體情況隻能聽李良嗣的一面之詞。

李良嗣則充分利用這個資訊不對稱的優勢,讓宋朝的核心決策層相信了女直部非常強大,而且有意反遼的說法。

事實上,當時遼國的局勢确實不太景氣,但還不至于全面崩盤。金國後來号稱遼國對他們嚴酷壓迫,是以起兵反遼,此說雖不失真,但也明顯誇張。

以女直的實力,既無生産力又無國家組織,根本不可能對抗龐大的遼帝國,就算有一點壓迫也隻能屈從。李良嗣編造女直可以助大宋滅遼,就相當于說拉登可以滅美國一樣,但是由于宋徽宗、童貫等人對女直的情況實在不了解,又被滅遼這個大功所吸引,幾個好大喜功的人終于被李良嗣所利用,成為了他成就蓋世奇功的工具。

這個李良嗣被賜姓趙,接受徽宗的旨意,以買馬為名,出使金國。在與金人談判時,趙良嗣除了燕京,他還力争在打敗遼國後得到西京等地,但宋徽宗隻在書信中打到要收回''燕京并所管州城'',于是金國就以此做文章,說你們的皇帝都沒有提起,你就不要再争了。

由于趙良嗣這次是從登州渡海到達金國談判的,是以在曆史上稱這次盟約為''海上之盟''。

金國神秘的崛起,離不開“太監王”童貫的追名逐利

【宋徽宗】

宦官封王

在得到宋帝國的撐腰後,女直部明顯嚣張起來。

政和二年(遼天慶二年,西元1112年),遼帝國召集各部族在混同江聚會,女直部都勃極烈(部族最高領主)完顔烏雅束派其弟完顔阿骨打參加,卻對天祚帝(耶律延禧)非常不尊重,引起遼帝震怒。

而按遼帝國的民族自治制度,各部落首領由本部世襲選舉産生,但也要經過朝廷的認可,并接受朝廷指派的祥穩統領。但政和三年烏雅束卒後,沒有向遼帝國告喪,阿骨打直接繼位,也沒有接受朝廷指派的祥穩,正式脫離遼帝國直轄。之後阿骨打更是直接帶兵反遼,劫掠州縣。

然而這些行動始終沒有引起遼帝國高層的警惕性,仍然認為這是普通的部族滋事,沒有把落後的小小女直部落放在眼裡,非常輕敵。

他們完全沒有想到,這一次是有宋帝國在背後搞鬼,女直在宋帝國的扶植下,短短數年,已經擁有了完善的國家機構和軍隊組織,完全可以與士氣萎靡的遼軍一戰。直到女直軍攻克黃龍府才真正引起遼帝國高層的重視。

但為時已晚,渤海族也開始叛亂,遼軍士氣、軍紀全無。

由于遼帝國的防禦政策主要是針對南方的宋帝國,主力部隊和工事都在南方,對北方平原防禦很少,極易被騎兵突擊,于是天祚帝放棄國都,由秦晉國王耶律淳留守,逃往雲中府。

金國神秘的崛起,離不開“太監王”童貫的追名逐利

相對于女直的攻勢,宋軍始終沒有動作,這不是因為童貫不想打,是因為他暫時還受到西夏和國内方臘叛亂的牽制。宣和四年(1122年),童貫終于把西夏打趴下,并且剿滅了方臘叛亂,将十五萬陝西軍、數萬藏、羌軍集結于河北邊境。剛開始的時候,遼國人還以為他是來幫助鎮壓女直叛亂的,遣使到宋軍中求援,才知道居然是夾擊的!

而滅遼這個秘密戰略一經公布,也引起國内一片嘩然。童貫的陝西軍部将熙河鈴轄趙隆指出攻打兄弟之邦是敗壞了祖宗百餘年的一貫國策,童貫無言以對。

一位平民安堯臣上書徽宗,從國家戰略的角度指出宋遼兄弟之邦是唇亡齒寒的關系,滅遼後會有更多更大的麻煩。此人确實深有見地,徽宗也終于有所覺悟,授予安堯臣官職,并暫停伐遼之議。

抉擇就在此發生了。

如果宋徽宗提出要援助遼國,肯定會得到主流的支援,童貫即便身為陝西軍的總司令,但當時滿朝文武甚至陝西軍内部都一緻反對滅遼,憑他一人也無法堅持。就算宋軍不出手相助,但隻要不和女直夾擊,缺乏後援的女直部最終還是無法戰勝龐大的大遼帝國,隻能被鎮壓。

但是異姓封王的誘惑始終在童貫眼前揮之不去,是以反複挑唆宋徽宗伐遼。

及至遼國形勢繼續惡化,女直軍攻克西京,主戰派又抛出不能讓女直搶先的論點,藝術家宋徽宗坐不住了,甚至一些反戰派都有些松動。最後宋廷終于通過了滅遼的決議,童貫立即下令陝西軍攻入遼境。

當時在陝西軍中,戰神童貫就是一尊偶像,所有陝西軍将士的精神圖騰,但是這一次,連他麾下的頭牌名将種師道也言辭激烈的指出:''我們現在的行為就好像是強盜進了鄰居家裡,我們不但不救助,反而一起去瓜分!''

童貫雖然無法解釋,但是強令進軍,諸将也隻好執行軍令,但均無鬥志,消極怠戰。

遼人現在才徹底醒悟,女直叛亂原來是自己百餘年來一直事為兄長的宋帝國在背後搞鬼,非常傷心,遣使向童貫哭訴:''我國女直部叛亂,也是大宋所憎惡的。今天大宋圖一時之利,棄百年之好,結豺狼之邦,為他日的大禍埋下伏筆,到時候怎麼辦呐?救災恤鄰是古今通義,才是大國應有的作為啊!''

金國神秘的崛起,離不開“太監王”童貫的追名逐利

遼使這番話也極有見地,敏銳的指出了宋帝國不懂得唇齒相依的短視行為,童貫無言以對。

但是在童貫看來,百年盟約又豈有他封王這個曆史紀錄重要呢?即便後來遼國非常誠懇的投降,甚至屈辱的将兄弟之國降為伯侄之國,也無法撼動童戰神封王的決心。

童貫趕走遼使,免去種師道的軍權,另以主戰派将領取代,快速進軍,在遼國叛軍郭藥師的幫助下,快速攻克幽州燕山府,完成了收複幽雲十六州的偉業!童貫也因功封王!

反噬身滅

嚴格說來,他确實是自大漢奸石敬瑭出賣國門幽雲十六州175年來,第一次正式收複,如果曆史到此為止,他無愧為民族英雄!

但是曆史能夠到此為止嗎?顯然不能。一個文明富裕,可以和大宋交好百年的遼帝國已經滅亡,取而代之的是一個野蠻彪悍、不守信義的金帝國。

蒙古草原盛産彪悍的遊牧部族,是曆代中原王朝最頭疼的邊患,而且這些部族文明程度很低,無法用國家的方式與之對話,隻能用兩敗俱傷的武力對抗。而且即便如漢、唐之強大,趕走了匈奴、突厥,但他們走後又回有更原始、更野蠻的新部族來填補,直到遼帝國的出現。

遼帝國作為蒙古草原上的第一個文明帝國,很好的把星羅棋布的原始部落統合在一起,中原王朝隻需要付出一點點歲币,就可以免除草原邊患。

童貫滅了遼國,封了王,他的個人功業達到了頂點,接下來他必須面對金帝國——為了滅遼他一手扶植起來的新對手。

金太祖深感大宋的恩德,臨終前還萬般叮囑,一定要與大宋世代交好。但遺囑的限制力是有限的,其弟金太宗繼位後很快就起兵攻宋。

金國神秘的崛起,離不開“太監王”童貫的追名逐利

而由于在滅遼這件事上,宋廷内部産生了巨大的裂痕,很多人怨恨蔡京、童貫甚至是宋徽宗,更由于宋徽宗在北方邊境布防上的失誤,金軍的攻勢很容易得手,一路打到了東京。而追究責任,宋人無不認為是宋徽宗為首的上司層決策失誤,最後宋徽宗退位,蔡京、童貫、趙良嗣等人被斬首。

童貫被殺後陝西軍失去了首腦,而河北軍又經過百餘年的和平,已經失去了戰鬥力,根本無力抵抗金軍,最終造成了靖康之難。

遼亡的根源在于首先違背了《澶淵之盟》,但更重要的是童貫這個太監王。他為了個人功業,不顧一切,養虎為患,扶植野蠻部族來攻打文明帝國,最終引火燒身,令宋遼俱敗,雖然他創造了諸多令人眩目的曆史紀錄,但毫無疑問,他是曆史的罪人。

''靖康之難''既是宋王朝的奇恥大辱,更是人類文明前進路上的一個重大挫折。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