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姜維死前僅殺死五六名敵軍,為何其戰鬥力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姜維死前僅殺死五六名敵軍,為何其戰鬥力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姜維字伯約,是蜀漢後期最高的軍事統帥。在諸葛亮殒命五丈原之後,姜維就從他的手裡面接過了蜀國的兵權,成為了蜀國的大将軍。可以說在正史當中的姜維,其統帥謀劃能力是非常的強悍的。

畢竟當時來說,蜀國和魏國軍事實力差距非常大,姜維依靠這遠遠低于敵人的兵力,硬生生在北伐十一次當中大勝兩次,小勝三次,相持四次,大敗一次,小敗一次。可以說姜維的軍事才能還是應該得到大家的肯定的,畢竟這個戰績真的是沒得黑了。那麼在姜維意圖複國失敗之後,他僅僅斬殺了五六名士兵就被殺害,他是不是沒有完全展現出他的實力呢?

姜維死前僅殺死五六名敵軍,為何其戰鬥力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首先,先來說一說姜維在正史當中武力的描述。

其實在正式當中姜維武力并不高超,完全就是一個統帥模闆。畢竟許多人被《三國演義》當中的故事所吸引,把小說和正史混淆。導緻了許多的笑話,根據史書記載:

十九年春,就遷維為大将軍。更整勒戎馬,與鎮西大将軍胡濟期會上邽,濟失誓不至,故維為魏大将鄧艾所破於段谷,星散流離,死者甚衆。衆庶由是怨讟,而隴已西亦騷動不甯,維謝過引負,求自貶削。為後将軍,行大将軍事。

姜維死前僅殺死五六名敵軍,為何其戰鬥力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從此來看,姜維一直擔任的都不是沖鋒陷陣的先鋒武将。而且其一般出現的時候也是以儒将身份出現,而姜維在文學方面可以說造詣頗深。而作為統帥,他顯然不需要去沖鋒陷陣,畢竟陣前單挑的故事,基本上都是演義杜撰出來的。真正兩軍交戰都是真刀真槍,擺開車馬對着幹,哪裡會陣前鬥将,以此來決定勝負呢?

可以說姜維作為主帥,肯定武力值要比普通士兵好一些,但是絕對達不到演義當中那樣像是趙雲單槍匹馬沖破十萬敵軍的水準。畢竟真實世界當中這種情況幾乎就不可能。《三國志鐘會傳》記載:

姜維率會左右戰,手殺五六人,衆既格斬維,争赴殺會。

姜維死前僅殺死五六名敵軍,為何其戰鬥力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其次再來說一說當時蜀國滅亡的狀況,确實讓姜維猝不及防。

要說起來這蜀國滅亡,确實讓人猝不及防。主要是因為魏國一邊對蜀國進行戰略欺騙,派鐘會在劍閣一線吸引姜維的主力。而另一路則派遣鄧艾走山路偷襲,可以說正是這種雙管齊下的操作,使得姜維收尾不能相顧。

畢竟我們要知道的是,根據史書當中的描述來看,魏國兵馬足足有着五六十萬之多,當時蜀國的兵力要少的多,僅僅是十萬兩千人罷了。可以說國力之間的差距太大了。如果按照這種實力對比,蜀國最後敗亡可以說是顯而易見的。而且魏國當時占據的北方地區,要比蜀國的益州地區強很多,可以說蜀國輸得一塌糊塗是很正常的。而姜維的軍事才華,也僅僅是做到了給蜀國續命罷了。

姜維死前僅殺死五六名敵軍,為何其戰鬥力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最後再來看一看,姜維已經看透沒有希望複國,這也是姜維無心再戰的一大原因。

原因主要是以下幾點。其一是因為蜀國實力本身遠不如魏國,除了兵力問題更主要的是民力。畢竟大家都知道,蜀國依靠小國寡民,抵抗中原正統的行為。畢竟按照當時的情況來看,益州地區屬于邊遠的地方。而且更何況益州地區除了成都地區的沖積平原,基本上都是山林。

對于當時老百姓的生産生活影響還是比較大的。可以說蜀國的人均生産力要遠遠低于魏國,這也就導緻了蜀國面對魏國力不從心。但是蜀國因為地處偏僻,因而戰争較少,民心還是可以的。這可以說算是一個利好條件但是實力上的差距還是比較大的。

姜維死前僅殺死五六名敵軍,為何其戰鬥力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第二就是姜維戰略的錯誤,他選擇和鄧艾合作就是個錯誤。要知道鄧艾手下的兵馬可都是地道地道的魏國人,家小都在北方地區。要是跟着鄧艾謀反,家裡面肯定是要受到牽連的。這也就導緻了叛軍和主将鄧艾并不齊心,可以說鄧艾一旦被殺,這些人就會投降。而在曆史當中也的确是這樣,在鄧艾死後,隻有親兵反抗,其他軍士就選擇了投降。

其實如果姜維選擇遊擊戰略,成功的可能性還是有的。畢竟蜀國當時來說稅負輕,戰亂少。民心比較傾向于蜀漢政權,而姜維作為最高軍事統帥,可以說威望很高,可以拉起來一支軍隊。而且益州山高林深,有利于遊擊戰。

那麼關于這個問題你怎麼看?

歡迎關注講述三國故事,了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曆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