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曹丕以漢文帝為榜樣,有當明君之心,為何成不了英明之主?

三國時期的曹操、曹丕父子都是很有意思的人。曹操喜歡自比西漢的開國皇帝劉邦,而曹丕則喜歡以漢文帝劉恒為榜樣,認為,“漢文帝之為君,寬仁玄默,務欲以德化民,有賢聖之風。”是以,曹丕當上皇帝後,在許多方面刻意仿效漢文帝,希望自己也能成為一代明君。

曹丕以漢文帝為榜樣,有當明君之心,為何成不了英明之主?

一、漢文帝的超級粉

漢文帝是中國曆史上一位比較英明的皇帝,在位期間,為政寬容平和,倡導儉樸,安民為本,輕徭薄賦,勵精圖治,吏治清明,進而開啟了中國曆史上的第一個治世——文景之治。

但與此同時,由于漢文帝為政寬容平和,也導緻了諸侯坐大,形成“尾大不掉”之勢,使劉氏宗室内部在皇權和王權的分割問題上産生了尖銳的沖突,并開始激化。文帝三年,濟北王劉興居傭兵叛亂,首開王國武裝對抗漢廷之先例;三年後,淮南王劉長也曾試圖起兵對抗朝廷。

在此背景下,賈誼上《陳政事疏》(即《治安策》),提出分割諸侯王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的主張。然而,漢文帝出于穩定政局,恢複和發展社會經濟等方面的考慮,雖然對賈誼的《治安策》十分欣賞,卻仍然對同姓諸侯王采取姑息政策,進而導緻漢景帝時期的吳楚七國之亂。

到東漢末年,有些“文學諸儒”是以對漢文帝提出批評,認為“孝文雖賢,其于聰明,通達國體,不如賈誼”。

曹丕以漢文帝為榜樣,有當明君之心,為何成不了英明之主?

當時,曹丕還隻是世子,但仍然站出來為漢文帝辯護說:“昔有苗不賓,重華舞以幹戚,尉佗稱帝,孝文撫以恩德,吳王不朝,錫之幾杖以撫其意,而天下賴安;乃弘三章之教,恺悌之化,欲使曩時累息之民,得闊步高談,無危懼之心。若賈誼之才敏,籌畫國政,特賢臣之器,管、晏之姿,豈若孝文大人之量哉?”

曹丕為漢文帝所作的辯護,歸結起來有四個意思:一是漢文帝能以恩德對待外族或邊遠地區;二是漢文帝尊崇宗室老臣;三是漢文帝能廣開言路、施行教化;四是漢文帝寬宏大量。

在曹丕看來,漢文帝身上的這四個方面,是優點,也是值得他學習的地方。是以,曹丕稱帝後,便也在這些方面做不少努力。

曹丕以漢文帝為榜樣,有當明君之心,為何成不了英明之主?

1、撫以恩德

黃初元年,鄭甘、王照及盧水胡人率其屬來降。曹丕收到降書,十分高興,特意在朝堂上将降書展示給群臣看,并說:“前欲有令吾讨鮮卑者,吾不進而降;又有欲使吾及今秋讨盧水胡者,吾不聽,今又降。昔魏武侯一謀而當,有自得之色,見譏李悝。吾今說此,非自是也,徒以為坐而降之,其功大于動兵革也。”

等到孫權遣使向曹魏稱臣,蜀将孟達率衆降,武都氐王楊仆率種人内附後,曹丕又親自寫下:“前遣使宣國威靈,而達即來。吾惟春秋褒儀父,即封拜達,使還領新城太守。近複有扶老攜幼首向王化者。吾聞夙沙之民自縛其君以歸神農,豳國之衆襁負其子而入豐、鎬,斯豈驅略迫脅之所緻哉?乃風化動其情而仁義感其衷,歡心内發使之然也。以此而推,西南将萬裡無外,權、備将與誰守死乎?”

黃初三年二月,鄯善、龜茲、于阗王各遣使奉獻,诏曰:“西戎即叙,氐、羌來王,詩、書美之。頃者西域外夷并款塞内,其遣使者撫勞之。”是後西域遂通,置戊己校尉。

黃初三年八月,劉備上夷陵戰敗,蜀将黃權及南郡太守史合等三百一十八人退路被斷,迫不得已隻好向曹魏投降。曹丕特意下旨讓荊州刺史好生招待黃權等,後來,曹丕又在帝都置酒設樂,親自接見和安撫黃權等,不僅賜給黃權等财帛等物,還為他們“論說軍旅成敗去就之分”。黃權等人是以都十分高興,徹底歸附了曹魏。

曹丕以漢文帝為榜樣,有當明君之心,為何成不了英明之主?

2、尊崇老臣

楊彪是漢末遺老,對漢室十分忠心,是以曾被曹操列入必須清除的大名單之中。但曹丕稱帝後,卻準備任命楊彪為太尉。楊彪推辭說:“我曾經做地漢朝的三公,遇到社會動蕩,對漢朝不能有一尺一寸的幫助;如今再做魏的臣子,對國家選用人材來說,也不光彩。”曹丕這才沒有任用他。

黃初四年十月,曹丕又賜楊彪延年杖,可倚靠的小幾,允許他穿布制的單衣、戴平常朝會用的皮弁冠上朝,任命他為光祿大夫,品級為中二千石;朝見時,班位僅次于太尉、司徒、司空三公;特許他在門前施用“行馬”,設定吏員和士卒,以示優待和尊崇。

曹丕對前朝遺老楊彪都能如此尊崇,對宗親曹仁以及忠于曹魏的王朗、賈诩、劉廙、辛毗、劉晔、華歆等人的尊崇,就更不用多說了。

曹丕以漢文帝為榜樣,有當明君之心,為何成不了英明之主?

3、廣開言路、施行教化

曹丕稱帝,前後僅有七年,但在這短短的七年時間裡,曹丕為了廣開言路,施行教化,下了不少相關诏令。

比如,黃初元年秋七月,曹丕下令曰:“軒轅有明台之議,放勳有衢室之問,皆是以廣詢于下也。百官有司,其務以職盡規谏,将率陳軍法,朝士明制度,牧守申政事,缙紳考六藝,吾将兼覽焉。”

黃初二年正月,曹丕下令各郡國人口滿十萬者,每年必須向朝廷舉孝廉一人,如果有特别優秀的人才,則不受郡國戶口人數的限制。又下令在魯郡修起孔子舊廟,置百戶吏卒以守衛之,并在其外圍蓋了許多室屋,“以居學者”。

再比如,黃初五年四月,立太學,制五經課試之法,置春秋谷梁博士。同年五月,規定每個月的初一十五,公卿可以“因奏疑事”,曹丕“聽斷大政”,君臣一起“論辨得失”。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秦代以來有所謂“秘祝”之官,凡有災異就移過于臣下。漢文帝即位後,下令廢止诽謗妖言之罪,使臣下能大膽提出不同的意見,诏曰:“秘祝之官移過于下,朕甚弗取,其除之。”

而曹丕也曾下過類似的诏令。黃初二年六月,戊辰晦,出現日食,有關部門奏請罷免太尉。曹丕下诏曰:“災異之作,以譴元首,而歸過股肱,豈禹、湯罪己之義乎?其令百官各虔厥職,後有天地之眚,勿複劾三公。”

當然,曹丕以漢文帝為榜樣,并不是盲目崇拜。他不僅希望從漢文帝身上學習優點,還努力從漢文帝身上吸取經驗教訓。

曹丕認為,漢文帝殺薄昭、幸鄧通、儉而無法,舅後之家當養育以恩而不當假借以權。黃初三年九月,曹丕還曾特意下诏令曰:“夫婦人與政,亂之本也。自今以後,群臣不得奏事太後,後族之家不得當輔政之任,又不得橫受茅土之爵;以此诏傳後世,若有背違,天下共誅之。”禁止婦人幹政。

總之,作為漢文帝的超級粉,曹丕在許多為政舉措上力求仿效漢文帝,希望自己能夠成為像漢文帝一樣的英明帝王。然而,曹丕終究還是未能成為像漢文帝一樣為後人稱贊的明君,問題究竟出在哪裡呢?

曹丕以漢文帝為榜樣,有當明君之心,為何成不了英明之主?

二、曹丕為何成不了明君

我們之前提到,曹丕為漢文帝辯護時曾列出了漢文帝的四大優點,從總體上看,前面三點曹丕都學的不錯,是個好學生,但在第四點上,即寬宏大量上,曹丕就學得不盡如人意了。

延康元年六月,曹丕剛剛即位為魏王,就治兵于東郊,準備南征,中郎将新平霍性上疏勸谏,年輕氣盛的曹丕勃然大怒,“竟殺之”,後來雖然有悔意,但人死已不能複生。

曹丕喜歡遊獵。黃初元年,長水校尉戴陵勸谏曹丕不要經常外出弋獵,曹丕大怒,判戴陵“減死罪一等”,即死緩。

鮑信的兒子鮑勳性情剛正,在其擔任太子中庶子時,不顧曹丕求情,處死犯罪的郭夫人之弟,因而得罪了曹丕。曹丕稱帝後,鮑勳又多次谏诤,更加激怒了曹丕。後來,因為鮑勳也勸谏曹丕不可經常外出遊獵,曹丕竟然借機直接殺了鮑勳。

曹丕以漢文帝為榜樣,有當明君之心,為何成不了英明之主?

黃初二年秋八月,孫權為了應對劉備的進攻,向曹魏示好,派人遣還之前在樊城之戰中投降關羽的于禁。曹丕表面上對于禁客客氣氣,但暗地裡卻使了手段,命人在曹操的陵墓前畫關羽戰克、龐德憤怒、于禁降服之狀。于禁前去拜谒曹操陵墓時,見到畫作,終于羞愧得病死去。

曹丕對臣子如此,對自己的親兄弟曹植也是如此。曹植曾因為與曹丕有奪嫡之争而被曹丕嫉恨,曹丕稱帝之後,對曹植嚴加防範,隻是礙于母後卞氏的壓力,曹丕不敢大開殺戒,隻好數次将曹植徙封,使他離朝堂越來越遠。

此外,曹丕還曾不顧賈诩、劉晔等人的勸谏,分别于黃初三年和黃初六年兩次大舉出兵東吳,最終都無功而返,勞民而傷财。

正因為此,是以《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在評論曹丕時說:“文帝天資文藻,下筆成章,博聞強識,才藝兼該,若加之曠大之度,勵以公平之誠,邁志存道,克廣德心,則古之賢主,何遠之有哉!”?

陳壽的言下之意就是,曹丕雖然天資聰慧,文采風流,但缺乏寬宏大量,目光也不夠長遠。而一個既缺乏寬宏大量,又目光不夠長遠的帝王,自然也就無法成為一代明君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