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何韓信要受胯下之辱?

韓信的大名,自然不需要過多贅述。而在《史記·淮陰侯列傳》中,太史公司馬遷更是将他的一生刻畫成了“成語的集錦”,從戰無不勝、國士無雙、多多益善、置之死地而後生、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等等無不烘托着兵仙神帥的勳冠三傑,而最後卻也隻能落得一個成也蕭何敗蕭何的結局。

為何韓信要受胯下之辱?

在陳勝、吳廣起義後,他投奔了項梁,繼而歸屬項羽,但是他卻不受重用,而後與蕭何結識,轉而投靠劉邦,卻也不被重用,于是再次選擇逃走,也便有了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而最後楚漢戰争中,平魏國、擊敗代、趙,十面埋伏圍殲楚軍,立下不世功勳,但是最後卻被呂雉與蕭何設計,斬于鐘室,夷其三族。于是“出名”的韓信的前塵往事也便被翻來。而這其中胯下之辱也便耳熟能詳,那麼韓信為何要受胯下之辱呢?

''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衆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視之,俯出袴下,匍匐。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史記·淮陰侯列傳》

為何韓信要受胯下之辱?

很多人第一個肯定會說韓信是選擇隐忍,一種睿智的表現,畢竟這也符合傳統的主流價值觀“忍”,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而若是我們普通人肯定會選擇“拔劍而起”或者溜之大吉,而像韓信這樣的大丈夫自然是與我們這樣的普通人有所不同的,畢竟韓信作為一個兵家,熟讀兵法韬略,自然懂的取舍利弊,于是韓信選擇了危害最小的胯下之辱。而這種“大器量”與“能忍”,也成為韓信的優良素質,能夠佐助韓信成就不世之功。傳說中更是說韓信功成名就之後,還重賞屠夫,用之為護軍衛。而一個有血有肉的韓信也便描繪出來。後世也更是以此來激勵後來者,養成這種“豁達”與“格局”。

為何韓信要受胯下之辱?

但是事實上果真如此嗎?我們并不否認韓信有豁達、韬略,但是這也隻是後來的曆史運作時所展現的外延,而在胯下之辱的當時韓信,作為一個家貧少年、腰别寶劍的“長大”之子,其實在當時,更多的是對社會現實的一種表現。

首先,我們要認識到的是韓信家貧。韓信的出身,太史公并沒有過多的講述。隻是記載了他伊始為貧民之時,貧困而無行,是以也不能被推選為吏,更是連基本上謀生、行商也不能,是以便隻能靠着寄人籬下蹭飯過活,而這種情況之下的結局便是人多厭之。即便是後來南昌亭長能夠讓他蹭飯數月,也最終被其妻子羞辱,最終韓信“怒,竟絕去”。而去之後的韓信,便以垂釣為業。自然也是無法裹腹,幸虧漂婦拿出吃的給韓信,韓信才解決了吃飯問題。

為何韓信要受胯下之辱?

由此,我們可見韓信在“聞達”之見,也不過是一位遊手好閑、為人所惡的形象。

其次,便是韓信的佩劍。在秦朝事實上對于鐵質工具,是有着嚴格的管制的。對于韓信這樣一個遊手好閑、深為人惡的貧苦農民,還佩戴一把寶劍,顯然是有悖于法度的。

為何韓信要受胯下之辱?

那麼這些因素彙集在一起,便可以為韓信胯下之辱找一個很切實的原因。我們不能忽視的是這裡面可能有韓信的忍、抱負,但更多的應該是韓信的貧賤社會地位之下映射出的社會現狀。而這種現狀便是先謀生、後謀業。窮人的尊嚴,在生存面前其實并不值錢,一個人隻有你本身有價值了,你的尊嚴才會有價值。而當時的韓信大抵想的便是先活着。

參考資料: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