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木蕭疏,草亭漏風,他要表達什麼

元明清三代畫家,常常會在畫中注入文人思想。比如從明代中期開始,文人士大夫家中喜歡挂倪瓒的作品,表現門風清正。門風,是一家或者一族代代相傳的道德标準。德行風氣、處世準則,可以展現在畫中。通過人們的解讀,繪畫作品的意境也随之提升。

這幅《溪山草亭》是明末清初戴明說的作品,他在畫中描繪了蕭疏的古木、漏風的草亭,旨在表現他的處世哲學和道德标準。古人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窮,不得志的時候;達,一飛沖天的時候。面對不同的境況,一個人應該如何選擇?看了《溪山草亭》,就能明白戴明說的選擇。

古木蕭疏,草亭漏風,他要表達什麼

戴明說 溪山草亭

戴明說是滄州人,崇祯年間中進士第。明亡之後,入仕清朝,官至戶部尚書。後來,他母親去世,回鄉守孝,索性退出仕途。戴明說在日常生活中有些敏感,忠臣不事二主,他的經曆逃不過世俗的議論。他回鄉隐居,更像是一種逃避。漢臣入仕滿清,承受了道德上的譴責。是以,他需要表達一下内心感受。

戴明說想說,他是有道德操守的人,他心中有倫理綱常。他畫《溪山草亭》,更像是人生宣言。元代倪瓒的畫中常出現一座草亭、幾棵古木,這些細節被戴明說“借來”。這不是抄襲,而是用經典元素表達内心感受。倪瓒人品高潔,他戴明說也是一位謙謙君子。他希望有人可以明白,即便侍奉了新的主人,也不代表他是個壞人。

古木蕭疏,草亭漏風,他要表達什麼

戴明說 溪山草亭 局部

戴明說在創作中充滿了殷切的希望,他還在畫中寫了一段題跋,為了讓大家準确了解他的動機。借用經典,直抒胸臆,他創作這幅山水畫,希望多一個表達的機會。

機會來了,他掌握住了,然後有了這幅《溪山草亭》。看見了吧,畫畫很有用,一幅作品擺在眼前,勝過千言萬語的辯解。無論是知我者,還是不知我者,看了這幅畫,勝過千言萬語的辯白,一切盡在不言中。

古木蕭疏,草亭漏風,他要表達什麼

《溪山草亭》在技法上十分精妙,看下圖局部的淡墨渲染,是不是覺得有一種空靈美感,仿佛戴明說把萬般思緒具象化。濃墨中鋒勾畫枯枝,淡墨水筆渲染山峰,重與輕、濃與淡,揭示了内心情感的豐富變化。

從門風、家風入手,借用元代繪畫細節,展現精妙筆墨技法,合力作用之下完成了《溪山草亭》。畫中的草亭即便四處漏風,也是戴明說的容身之處。他已經做好了最壞的打算,如果無人可以懂他,他還可以在藝術創作中尋找安慰。

古木蕭疏,草亭漏風,他要表達什麼

《溪山草亭》展示了戴明說的訴求,也表達了他的人生觀。在技法上強調墨韻,在内容上喜歡表達文人思想。可以說,戴明說繼承了明末董其昌的藝術理念,和清初四王的畫作有異曲同工之妙。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