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代打仗為何射人不射馬?背後原因很現實

唐朝詩人杜甫〈前出塞〉提到“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這句話也經常被不少古代戰争片所引用,但事實上,古人作戰,兩軍必備弓箭手,其實很少會有人直接射馬,背後原因很現實。

古代打仗為何射人不射馬?背後原因很現實

在火藥還沒發明之前的冷兵器時代,弓箭一直是重要的遠端攻擊武器,而馬匹和戰車的地位就相當于現代戰役中的“坦克”,照常理來說,兩軍交戰應當先攻擊敵方的馬匹,這樣才能最快速重挫對方的軍事實力,但事實上一場戰役打完,反而戰馬的存活率最高,背後原因有三:

首先是“馬不好射”。古代戰馬上戰場,很多時候跟人一樣也會披着盔甲,能起到防禦的作用,而弓箭手多半是在整個軍隊的後方,在這麼遠的距離下想要射中敵軍的戰馬其實難度很高,更不用說是穿着盔甲的戰馬了。

古代打仗為何射人不射馬?背後原因很現實

其次是“馬射不死”。這裡并非指馬是金剛不壞之身,而是很難讓身強體壯的戰馬一箭斃命,更何況戰馬本就受過嚴格的訓練,一箭的殺傷力并不大,倒不如直接射向敵方将士還比較有效率。

最後的原因是“馬很昂貴”。古代有兩種牲口吃不得,一種是耕牛,另一種是戰馬,戰馬在軍隊中是最昂貴的資産,也是最有價值的戰利品,尤其是獲勝的一方會繳獲敵人的所有軍資,戰馬的價值不言而喻。

古代打仗為何射人不射馬?背後原因很現實

不過這不代表戰争中就不會攻擊馬匹,隻不過弓箭手攻擊戰馬的情況比較少,大多數是近身搏殺的士兵直接砍馬腿或是使用絆馬索,因為戰馬的腿部沒有盔甲保護,攻擊起來比較有效率。

【轉載僅供思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權問題,請背景留言,立即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