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卡特蘭:最後的審判”:不止那根天價香蕉 藏在黑色幽默的審視中

作者:常跑跑

除去那根非常知名的在巴塞爾拍賣出85萬的“天價香蕉”,這次莫瑞吉奧·卡特蘭在中國的首展看點多多,依舊充斥着帶着黑色幽默的審視與思考。

“卡特蘭:最後的審判”:不止那根天價香蕉 藏在黑色幽默的審視中

莫瑞吉奧·卡特蘭1960年出生于意大利帕多瓦市,是當今國際當代藝術舞台上最受歡迎,也最具争議性的藝術家之一。

“卡特蘭:最後的審判”:不止那根天價香蕉 藏在黑色幽默的審視中

展覽标題“最後的審判”源自意大利文藝複興大師米開朗基羅為梵蒂岡西斯廷教堂創作的著名壁畫。展覽中縮小版的西斯廷教堂和壁畫,被“卡特蘭:最後的審判”包裹着其他展出作品,凸顯了主動選擇審判與被動接受審判之間的辯證張力。

“卡特蘭:最後的審判”:不止那根天價香蕉 藏在黑色幽默的審視中
“卡特蘭:最後的審判”:不止那根天價香蕉 藏在黑色幽默的審視中

在緻敬的同時,還充斥着對流行文化和意大利藝術史的戲谑,比如《小孩》(2011)中蘊含多重意指的鴿子标本;戲仿導演馬裡奧·莫尼切利電影《聖母街上的大人物》(1958) 場景的《無題》(2001)等等。

“卡特蘭:最後的審判”:不止那根天價香蕉 藏在黑色幽默的審視中

本次展覽集中呈現了藝術家三十多年職業生涯中創作的發人深省、戲谑有趣、充滿挑戰性和啟發性的代表作品。鼓勵觀衆深入探尋每件作品背後的故事,在當下時代的語境下與藝術家的實踐産生共鳴,并對藝術家的創作做出“最後的審判”。

“卡特蘭:最後的審判”:不止那根天價香蕉 藏在黑色幽默的審視中

“莫瑞吉奧·卡特蘭:最後的審判”于 2021.11.20—2022.2.20在北京798 UCCA展廳展覽。798内處處是展覽的宣傳招貼。

“卡特蘭:最後的審判”:不止那根天價香蕉 藏在黑色幽默的審視中
“卡特蘭:最後的審判”:不止那根天價香蕉 藏在黑色幽默的審視中

開放的空間内,呈現涵蓋裝置、雕塑和行為表演在内的29件代表作品,其中包括藝術家最早期的重要創作《家庭詞典》(1989)和著名作品《卡特特蘭》(1994)、《二十世紀》(1997)和《喜劇演員》(2019),以及以動物标本創作的一系列作品。展品張力呈現,視覺沖擊感強,從另一方面來講,成為了北京冬日拍照打卡的又一處熱門目的地。

“卡特蘭:最後的審判”:不止那根天價香蕉 藏在黑色幽默的審視中

據介紹,本次展出的作品部分取材于卡特蘭的生活和他作為藝術家的人生經曆,以自我為中心的表面人格下出乎意料地包裹着藝術家個體身份的多重面相,引發觀衆對直面死亡與人生無常,尤其是對藝術家自身面對死亡的沉思。

“卡特蘭:最後的審判”:不止那根天價香蕉 藏在黑色幽默的審視中
“卡特蘭:最後的審判”:不止那根天價香蕉 藏在黑色幽默的審視中
“卡特蘭:最後的審判”:不止那根天價香蕉 藏在黑色幽默的審視中

《否》(2021)以跪在地上,頭套紙袋的人物宣告人類對命運的一無所知;《無題》(1997)通過為卡特蘭量身定制的長方形土坑和一堆土展現了死亡時刻;《母親》(2021)以牆繪的形式再現了藝術家在1999年威尼斯雙年展首次展出的行為表演。對卡特蘭而言,又悶又倔的驢代表抗拒藝術家身份的自己,優雅強健的馬則是驢的死對頭,然而馬卻在作品《無題》(2007)中威風掃地,被作為反英雄的戰利品,難堪地困在美術館的牆上。

“卡特蘭:最後的審判”:不止那根天價香蕉 藏在黑色幽默的審視中
“卡特蘭:最後的審判”:不止那根天價香蕉 藏在黑色幽默的審視中
“卡特蘭:最後的審判”:不止那根天價香蕉 藏在黑色幽默的審視中

以下為主要作品簡介(内容源于展館中的展品介紹):

愛與死是卡特蘭很多作品中交織出現的主題,他第一件與此有關的作品是1997年在德國明斯特雕塑展上展出的《永恒的愛》。那件雕塑由四隻動物的骨架組成,驢子、狗、貓和公雞一個站在另一個的背上,就好像圖畫一樣。卡特蘭從格林童話 《不萊梅鎮的音樂家》中,這四隻動物疊起羅漢吓走強盜的故事中汲取靈感,四具骨架撐起了我們愛永不泯滅的人生。愛在你我身份認同的塑造中,在人們心間成為永恒。卡特蘭在想象中描繪愛,在不可見之處呼籲愛。愛一直在那裡,因為從來看不見,是以愛永遠不會消失。

“卡特蘭:最後的審判”:不止那根天價香蕉 藏在黑色幽默的審視中

《不怕愛》是一隻象的幽靈,也或許是萬聖節時扮成幽靈的象。在卡特蘭的手中,象成為了迪士尼動面中的卡通角色。一張床單品然藏不佳這隻大象。他是鬼,卻是非常顯眼的鬼。是以我們在他面前發笑,卻不感到害怕。隻有我們不害怕才能夠去愛-不怕愛。

“卡特蘭:最後的審判”:不止那根天價香蕉 藏在黑色幽默的審視中

意大利是卡特蘭作品中很重要的元素。當然,卡特蘭是意大利人,但意大利對他而言不隻是故鄉,也一個幻想世界。《二十世紀》中天花闆上挂着的馬引用了貝納爾多•貝托魯奇知名電影的片名。這部巨作是兩次世界大戰間意大利的長篇史詩。而這匹吊在半空又被重力拉扯的馬則成為了家國動蕩沉浮的象征。意大利就是這樣一個天上地下飄搖不定的國家,總是活在全世界的想象之中,也常因自身問題先入泥沼。

“卡特蘭:最後的審判”:不止那根天價香蕉 藏在黑色幽默的審視中

這是一根普通的香蕉。一根粘在牆上的香蕉。這顯然是個玩笑。那麼玩笑可以載入藝術史嗎?卡特蘭似乎覺得可以。正如1917年馬賽爾。杜尚将一座尋常的小便池化為概念藝術的首件雕塑;卡特蘭把平凡的水果粘在牆上,讓它成為當代藝術的标志之作。時至今日,這根香蕉舉世聞名,人們演繹它、調笑它,但無論如何,它已經成為了關注藝術,特别是當代藝術之人心中頗具辨識度的圖示。《喜劇演員》這個名字很特别。誰是喜劇演員?喜劇演員不是演員,他介于演員與普通人之間,舞台之上喜劇演員與觀衆隻有一線之隔。他模仿着觀衆,模仿着街上的行人,再向前一步便會從舞台墜落。條固定香蕉的強力膠帶是卡特蘭為自己面下的一條隐形界限,越界意味着藝術家的失敗;界線之内則保證藝術家的成功。卡特蘭所有的藝術語言與哲學思想都埋藏在這種失敗與成功的張力之中。

“卡特蘭:最後的審判”:不止那根天價香蕉 藏在黑色幽默的審視中

巨大的牆繪前面站着玩偶一樣的畢加索。卡特蘭在收藏了大量畢加索作品的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的門前安排了這樣一場表演。畢加索從末造訪美國,卻成為了人們心中的神話人物。卡特蘭一如既往地挖掘人們的想象,讓畢加索化身卡通形象,像迪士尼樂園中米老鼠、布魯托、高飛的扮演者一樣迎接觀衆。畢加索成為了演員。卡特蘭就這樣将一個大藝術家變成了街頭藝人,一個逗笑大家的小醜。

“卡特蘭:最後的審判”:不止那根天價香蕉 藏在黑色幽默的審視中

站在展覽入口,環顧展廳四周,你将看見很多烏,很多鴿子,仿佛是英國導演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的名作 《群鳥》中的一幕。電影中,溫良無害的鳥逐漸讓人恐懼;正如展覽中的鴿子給人以壓迫感卡特蘭為他的鴿子們起了不同的名字,有時叫 《遊客》,有時叫《幽靈》,這次的作品名稱是《小孩》。遊客、幽靈、小孩都是很難定義的存在,他們擠成一團,時而吵鬧,時而安靜,而某種意義上講,他們總讓人感到威脅。展廳中的我們也被可怕的威脅籠罩,一種群鳥襲來的威脅。

“卡特蘭:最後的審判”:不止那根天價香蕉 藏在黑色幽默的審視中

《菲利克斯》是一隻巨型貓的骨架,借用了經典卡通形象“菲力貓”的名字。在芝加哥當代藝術博物館的邀請下,卡特蘭漫步城中,也參觀了自然史博物館,并在那裡遇到了龐大的恐龍化石“蘇”,因而創造了“菲利克斯”與“蘇”抗衡。在這裡,與其說是貓變成了龐然大物,不如說是觀衆被微縮成了小耗子,在菲利克斯面前瑟瑟發抖。卡特蘭想讓我們被平日裡抱在懷裡覺得可愛的家夥吓到。

“卡特蘭:最後的審判”:不止那根天價香蕉 藏在黑色幽默的審視中

馬被一根棍子刺破肚皮,倒地不起。棍子插着的木牌上寫着“NRI”。這一場景源自卡特蘭在英國小報上看到的一張照片,照片記錄着動物權利保護者用棍子穿透死去的馬匹,以此抗議在活體動物身上進行科學實驗。卡特蘭将這種抗議更新,同時反叛着自己的天主教成長背景。

“卡特蘭:最後的審判”:不止那根天價香蕉 藏在黑色幽默的審視中

地上開了一個洞。一個人,一個卡特蘭樣子的人從地下鑽出來。這件作品最早在荷蘭的博伊曼斯•範伯甯恩美術館展出,看起來像卡特蘭在美術館挖通了一條道地,仿佛要溜進展廳,竊取牆上的畫。作品的靈感來自意大利導演馬裡奧•莫尼切利的經典之作《聖母街上的大人物》,電影中一群笨賊想要偷走保險櫃卻鑿開了旁邊較高價的電梯大廈廚房的牆。從地下探出頭來的卡特蘭仿佛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驚訝地瞪大了雙眼。

“卡特蘭:最後的審判”:不止那根天價香蕉 藏在黑色幽默的審視中

卡特蘭的很多作品都在訴說一個主題,一個唯一的主題,也就是他自己。卡特蘭在一件接一件的自畫像中探尋着自我,以此挖掘我們每個人的自我。《精迷你》是最早出現卡特蘭形象的作品之一。标題意指精液,這些孕育着生命的液體。卡特蘭在每滴液體上描繪自己的臉,将這些小小面具粘在牆上,密集拼湊出有着無限可能的生命之雲。

“卡特蘭:最後的審判”:不止那根天價香蕉 藏在黑色幽默的審視中

卡特蘭常在作品中縮小或是放大他的創作對象,這不關乎尺寸,強調的是感覺。他縮小的是感受、情緒、恐懼、以及快樂。《迷你的我》中,卡特蘭将自己變成玩偶大小,坐在架子上,目視下方,疲憊而絕望地看着腳下走過的觀衆,他沒有在請求幫助,他已經放棄了呼救。

“卡特蘭:最後的審判”:不止那根天價香蕉 藏在黑色幽默的審視中

牆繪《父親》中巨大的腳掌仿佛成為了複活節島上的石像。這是卡特蘭自己的腳掌。作品以“父親”命名,揭露了藝術家與自己父親的複雜關系,對卡特蘭而言,即便父親活着,卻像死了一樣消失在自己的生活中。當你看到《父親》時,腦海中還會浮現出另外一幅畫面:切•格瓦拉的遺體照片。這位遊擊隊領袖在玻利維亞的叢林中喪命,随後屍體被展示給媒體。裸露的腳掌是格瓦拉遺體照片種最顯眼的地方,正如卡特蘭這件作品種描繪的那樣。

“卡特蘭:最後的審判”:不止那根天價香蕉 藏在黑色幽默的審視中

另外,展覽中展出的特定場域作品,根據不同場地憑空建構無家可歸之人可能的生活場景,如本次展出的《張三》(2021),以及以畢加索形象為靈感,與2019年UCCA舉辦的展覽“畢加索——一位天才的誕生”相呼應的行為表演作品,激發觀衆參與互動,與卡特蘭一同展開藝術探索。

“卡特蘭:最後的審判”:不止那根天價香蕉 藏在黑色幽默的審視中

卡特蘭的藝術觀根植于當代社會沖突,不僅質疑了故鄉的文化傳統與社會刻闆印象,還對當今全球化社會的道德觀念,以及相關觀點産生的語境進行了審視。個人認為,藝術最大的魅力在于每個人能結合自己的境遇進行感悟,營造出藝術的神奇和觀感的多元之感,這也正是“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含義吧。

觀展結束後,出口處有關于本次展覽的一些衍生商品,可以說策展人們非常會玩了,也懂得觀展人們的小心思,光是“天價香蕉”衍生品的玩法就能找到好幾種,大小不同的解壓香蕉玩具,輔助灰色膠帶,可以将這藝術品拿回家DIY。

“卡特蘭:最後的審判”:不止那根天價香蕉 藏在黑色幽默的審視中
“卡特蘭:最後的審判”:不止那根天價香蕉 藏在黑色幽默的審視中

其他衍生品比如月曆、提袋、包等,也有很多比較有趣的看點。

“卡特蘭:最後的審判”:不止那根天價香蕉 藏在黑色幽默的審視中
“卡特蘭:最後的審判”:不止那根天價香蕉 藏在黑色幽默的審視中

時至國家公祭日,也以此篇内容,再次審視,以及反思過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