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卡特兰:最后的审判”:不止那根天价香蕉 藏在黑色幽默的审视中

作者:常跑跑

除去那根非常知名的在巴塞尔拍卖出85万的“天价香蕉”,这次莫瑞吉奥·卡特兰在中国的首展看点多多,依旧充斥着带着黑色幽默的审视与思考。

“卡特兰:最后的审判”:不止那根天价香蕉 藏在黑色幽默的审视中

莫瑞吉奥·卡特兰1960年出生于意大利帕多瓦市,是当今国际当代艺术舞台上最受欢迎,也最具争议性的艺术家之一。

“卡特兰:最后的审判”:不止那根天价香蕉 藏在黑色幽默的审视中

展览标题“最后的审判”源自意大利文艺复兴大师米开朗基罗为梵蒂冈西斯廷教堂创作的著名壁画。展览中缩小版的西斯廷教堂和壁画,被“卡特兰:最后的审判”包裹着其他展出作品,凸显了主动选择审判与被动接受审判之间的辩证张力。

“卡特兰:最后的审判”:不止那根天价香蕉 藏在黑色幽默的审视中
“卡特兰:最后的审判”:不止那根天价香蕉 藏在黑色幽默的审视中

在致敬的同时,还充斥着对流行文化和意大利艺术史的戏谑,比如《小孩》(2011)中蕴含多重意指的鸽子标本;戏仿导演马里奥·莫尼切利电影《圣母街上的大人物》(1958) 场景的《无题》(2001)等等。

“卡特兰:最后的审判”:不止那根天价香蕉 藏在黑色幽默的审视中

本次展览集中呈现了艺术家三十多年职业生涯中创作的发人深省、戏谑有趣、充满挑战性和启发性的代表作品。鼓励观众深入探寻每件作品背后的故事,在当下时代的语境下与艺术家的实践产生共鸣,并对艺术家的创作做出“最后的审判”。

“卡特兰:最后的审判”:不止那根天价香蕉 藏在黑色幽默的审视中

“莫瑞吉奥·卡特兰:最后的审判”于 2021.11.20—2022.2.20在北京798 UCCA展厅展览。798内处处是展览的宣传招贴。

“卡特兰:最后的审判”:不止那根天价香蕉 藏在黑色幽默的审视中
“卡特兰:最后的审判”:不止那根天价香蕉 藏在黑色幽默的审视中

开放的空间内,呈现涵盖装置、雕塑和行为表演在内的29件代表作品,其中包括艺术家最早期的重要创作《家庭词典》(1989)和著名作品《卡特特兰》(1994)、《二十世纪》(1997)和《喜剧演员》(2019),以及以动物标本创作的一系列作品。展品张力呈现,视觉冲击感强,从另一方面来讲,成为了北京冬日拍照打卡的又一处热门目的地。

“卡特兰:最后的审判”:不止那根天价香蕉 藏在黑色幽默的审视中

据介绍,本次展出的作品部分取材于卡特兰的生活和他作为艺术家的人生经历,以自我为中心的表面人格下出乎意料地包裹着艺术家个体身份的多重面相,引发观众对直面死亡与人生无常,尤其是对艺术家自身面对死亡的沉思。

“卡特兰:最后的审判”:不止那根天价香蕉 藏在黑色幽默的审视中
“卡特兰:最后的审判”:不止那根天价香蕉 藏在黑色幽默的审视中
“卡特兰:最后的审判”:不止那根天价香蕉 藏在黑色幽默的审视中

《否》(2021)以跪在地上,头套纸袋的人物宣告人类对命运的一无所知;《无题》(1997)通过为卡特兰量身定制的长方形土坑和一堆土展现了死亡时刻;《母亲》(2021)以墙绘的形式再现了艺术家在1999年威尼斯双年展首次展出的行为表演。对卡特兰而言,又闷又倔的驴代表抗拒艺术家身份的自己,优雅强健的马则是驴的死对头,然而马却在作品《无题》(2007)中威风扫地,被作为反英雄的战利品,难堪地困在美术馆的墙上。

“卡特兰:最后的审判”:不止那根天价香蕉 藏在黑色幽默的审视中
“卡特兰:最后的审判”:不止那根天价香蕉 藏在黑色幽默的审视中
“卡特兰:最后的审判”:不止那根天价香蕉 藏在黑色幽默的审视中

以下为主要作品简介(内容源于展馆中的展品介绍):

爱与死是卡特兰很多作品中交织出现的主题,他第一件与此有关的作品是1997年在德国明斯特雕塑展上展出的《永恒的爱》。那件雕塑由四只动物的骨架组成,驴子、狗、猫和公鸡一个站在另一个的背上,就好像图画一样。卡特兰从格林童话 《不莱梅镇的音乐家》中,这四只动物叠起罗汉吓走强盗的故事中汲取灵感,四具骨架撑起了我们爱永不泯灭的人生。爱在你我身份认同的塑造中,在人们心间成为永恒。卡特兰在想象中描绘爱,在不可见之处呼吁爱。爱一直在那里,因为从来看不见,所以爱永远不会消失。

“卡特兰:最后的审判”:不止那根天价香蕉 藏在黑色幽默的审视中

《不怕爱》是一只象的幽灵,也或许是万圣节时扮成幽灵的象。在卡特兰的手中,象成为了迪士尼动面中的卡通角色。一张床单品然藏不佳这只大象。他是鬼,却是非常显眼的鬼。所以我们在他面前发笑,却不感到害怕。只有我们不害怕才能够去爱-不怕爱。

“卡特兰:最后的审判”:不止那根天价香蕉 藏在黑色幽默的审视中

意大利是卡特兰作品中很重要的元素。当然,卡特兰是意大利人,但意大利对他而言不只是故乡,也一个幻想世界。《二十世纪》中天花板上挂着的马引用了贝纳尔多•贝托鲁奇知名电影的片名。这部巨作是两次世界大战间意大利的长篇史诗。而这匹吊在半空又被重力拉扯的马则成为了家国动荡沉浮的象征。意大利就是这样一个天上地下飘摇不定的国家,总是活在全世界的想象之中,也常因自身问题先入泥沼。

“卡特兰:最后的审判”:不止那根天价香蕉 藏在黑色幽默的审视中

这是一根普通的香蕉。一根粘在墙上的香蕉。这显然是个玩笑。那么玩笑可以载入艺术史吗?卡特兰似乎觉得可以。正如1917年马赛尔。杜尚将一座寻常的小便池化为概念艺术的首件雕塑;卡特兰把平凡的水果粘在墙上,让它成为当代艺术的标志之作。时至今日,这根香蕉举世闻名,人们演绎它、调笑它,但无论如何,它已经成为了关注艺术,特别是当代艺术之人心中颇具辨识度的图标。《喜剧演员》这个名字很特别。谁是喜剧演员?喜剧演员不是演员,他介于演员与普通人之间,舞台之上喜剧演员与观众只有一线之隔。他模仿着观众,模仿着街上的行人,再向前一步便会从舞台坠落。条固定香蕉的强力胶带是卡特兰为自己面下的一条隐形界限,越界意味着艺术家的失败;界线之内则保证艺术家的成功。卡特兰所有的艺术语言与哲学思想都埋藏在这种失败与成功的张力之中。

“卡特兰:最后的审判”:不止那根天价香蕉 藏在黑色幽默的审视中

巨大的墙绘前面站着玩偶一样的毕加索。卡特兰在收藏了大量毕加索作品的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门前安排了这样一场表演。毕加索从末造访美国,却成为了人们心中的神话人物。卡特兰一如既往地挖掘人们的想象,让毕加索化身卡通形象,像迪士尼乐园中米老鼠、布鲁托、高飞的扮演者一样迎接观众。毕加索成为了演员。卡特兰就这样将一个大艺术家变成了街头艺人,一个逗笑大家的小丑。

“卡特兰:最后的审判”:不止那根天价香蕉 藏在黑色幽默的审视中

站在展览入口,环顾展厅四周,你将看见很多乌,很多鸽子,仿佛是英国导演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的名作 《群鸟》中的一幕。电影中,温良无害的鸟逐渐让人恐惧;正如展览中的鸽子给人以压迫感卡特兰为他的鸽子们起了不同的名字,有时叫 《游客》,有时叫《幽灵》,这次的作品名称是《小孩》。游客、幽灵、小孩都是很难定义的存在,他们挤成一团,时而吵闹,时而安静,而某种意义上讲,他们总让人感到威胁。展厅中的我们也被可怕的威胁笼罩,一种群鸟袭来的威胁。

“卡特兰:最后的审判”:不止那根天价香蕉 藏在黑色幽默的审视中

《菲利克斯》是一只巨型猫的骨架,借用了经典卡通形象“菲力猫”的名字。在芝加哥当代艺术博物馆的邀请下,卡特兰漫步城中,也参观了自然史博物馆,并在那里遇到了庞大的恐龙化石“苏”,因而创造了“菲利克斯”与“苏”抗衡。在这里,与其说是猫变成了庞然大物,不如说是观众被微缩成了小耗子,在菲利克斯面前瑟瑟发抖。卡特兰想让我们被平日里抱在怀里觉得可爱的家伙吓到。

“卡特兰:最后的审判”:不止那根天价香蕉 藏在黑色幽默的审视中

马被一根棍子刺破肚皮,倒地不起。棍子插着的木牌上写着“NRI”。这一场景源自卡特兰在英国小报上看到的一张照片,照片记录着动物权利保护者用棍子穿透死去的马匹,以此抗议在活体动物身上进行科学实验。卡特兰将这种抗议升级,同时反叛着自己的天主教成长背景。

“卡特兰:最后的审判”:不止那根天价香蕉 藏在黑色幽默的审视中

地上开了一个洞。一个人,一个卡特兰样子的人从地下钻出来。这件作品最早在荷兰的博伊曼斯•范伯宁恩美术馆展出,看起来像卡特兰在美术馆挖通了一条地道,仿佛要溜进展厅,窃取墙上的画。作品的灵感来自意大利导演马里奥•莫尼切利的经典之作《圣母街上的大人物》,电影中一群笨贼想要偷走保险柜却凿开了旁边公寓厨房的墙。从地下探出头来的卡特兰仿佛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惊讶地瞪大了双眼。

“卡特兰:最后的审判”:不止那根天价香蕉 藏在黑色幽默的审视中

卡特兰的很多作品都在诉说一个主题,一个唯一的主题,也就是他自己。卡特兰在一件接一件的自画像中探寻着自我,以此挖掘我们每个人的自我。《精迷你》是最早出现卡特兰形象的作品之一。标题意指精液,这些孕育着生命的液体。卡特兰在每滴液体上描绘自己的脸,将这些小小面具粘在墙上,密集拼凑出有着无限可能的生命之云。

“卡特兰:最后的审判”:不止那根天价香蕉 藏在黑色幽默的审视中

卡特兰常在作品中缩小或是放大他的创作对象,这不关乎尺寸,强调的是感知。他缩小的是感受、情绪、恐惧、以及快乐。《迷你的我》中,卡特兰将自己变成玩偶大小,坐在架子上,目视下方,疲惫而绝望地看着脚下走过的观众,他没有在请求帮助,他已经放弃了呼救。

“卡特兰:最后的审判”:不止那根天价香蕉 藏在黑色幽默的审视中

墙绘《父亲》中巨大的脚掌仿佛成为了复活节岛上的石像。这是卡特兰自己的脚掌。作品以“父亲”命名,揭露了艺术家与自己父亲的复杂关系,对卡特兰而言,即便父亲活着,却像死了一样消失在自己的生活中。当你看到《父亲》时,脑海中还会浮现出另外一幅画面:切•格瓦拉的遗体照片。这位游击队领袖在玻利维亚的丛林中丧命,随后尸体被展示给媒体。裸露的脚掌是格瓦拉遗体照片种最显眼的地方,正如卡特兰这件作品种描绘的那样。

“卡特兰:最后的审判”:不止那根天价香蕉 藏在黑色幽默的审视中

另外,展览中展出的特定场域作品,根据不同场地凭空构建无家可归之人可能的生活场景,如本次展出的《张三》(2021),以及以毕加索形象为灵感,与2019年UCCA举办的展览“毕加索——一位天才的诞生”相呼应的行为表演作品,激发观众参与互动,与卡特兰一同展开艺术探索。

“卡特兰:最后的审判”:不止那根天价香蕉 藏在黑色幽默的审视中

卡特兰的艺术观根植于当代社会矛盾,不仅质疑了故乡的文化传统与社会刻板印象,还对当今全球化社会的道德观念,以及相关观点产生的语境进行了审视。个人认为,艺术最大的魅力在于每个人能结合自己的境遇进行感悟,营造出艺术的神奇和观感的多元之感,这也正是“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含义吧。

观展结束后,出口处有关于本次展览的一些衍生商品,可以说策展人们非常会玩了,也懂得观展人们的小心思,光是“天价香蕉”衍生品的玩法就能找到好几种,大小不同的解压香蕉玩具,辅助灰色胶带,可以将这艺术品拿回家DIY。

“卡特兰:最后的审判”:不止那根天价香蕉 藏在黑色幽默的审视中
“卡特兰:最后的审判”:不止那根天价香蕉 藏在黑色幽默的审视中

其他衍生品比如日历、提袋、包等,也有很多比较有趣的看点。

“卡特兰:最后的审判”:不止那根天价香蕉 藏在黑色幽默的审视中
“卡特兰:最后的审判”:不止那根天价香蕉 藏在黑色幽默的审视中

时至国家公祭日,也以此篇内容,再次审视,以及反思过往。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