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網友發現,陪伴很多小夥伴童年的卡通片《喜羊羊與灰太狼》,悄悄“變味”了:
“灰太狼不再捉羊,也沒了有趣的打鬥場面。
隻有偏向低齡的劇情,看着以前的童年動畫變成這樣,心裡挺不是滋味的。”
改版的《喜羊羊》,正式開啟了“羊和狼的和平時代”。
劇中的主角人物不再是對立關系,變成了狼和羊一同合作探索,和諧相處。

(圖檔來源于網絡)
對此,出品方表示:
“好的作品除了故事性和畫面技術以外,也需要傳遞正能量和成長的力量,寓教于樂。”
這個回答讓網友們不甚唏噓,現在國産卡通片,真的要這麼戰戰兢兢了麼?
今年,消保委頻頻重拳出擊,針對熱播卡通片展開了“動畫領域侵害未成年人成長安全”的消費調查。
該項調查的結果也讓人吃驚,以前很多家長放心讓孩子觀看的卡通片都赫然在列。
甚至連《小豬佩奇》、《小馬寶莉》這樣偏低齡化,情節也比較簡單的卡通片都被點名批評。
對此,網友的評論也呈現了兩極分化:
一派網友認為,現在的卡通片确實有很多不正向的引導:
暴力、危險行為是一大隐患,同時有的卡通片傳遞出來的價值導向也在打擦邊球;
另一派網友則持反對意見:
80、90後小時候都是看這些卡通片長大的,也沒看見有多少負面的影響啊?
那麼到底孩子在看卡通片的時候,會學習些什麼呢?
01
卡通片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
心理學領域中,有一個著名的波比娃娃實驗。
這個實驗是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和他的助手一同進行的,旨在研究兒童是如何習得攻擊行為的。
實驗的樣本,是3-6歲的幼稚園小朋友。
一開始,班杜拉找來兩組“榜樣大人”,一組會當着孩子的面攻擊波比娃娃,另一組則不會攻擊。
結果發現,看到大人打娃娃的孩子會出現模仿行為。
之後,班杜拉也做了延伸實驗,發現除了真人示範,孩子如果接觸的影視文化中出現攻擊鏡頭,也會對他們的行為和語言造成負面的影響。
另外,如果榜樣對象打人後被獎勵,那麼孩子的攻擊行為會更加嚴重;
反之,如果榜樣被懲罰,那麼孩子的攻擊行為會随之減少。
這也意味着,卡通片中的價值導向因素,對孩子的行為會産生影響。
10歲以下的孩子,并不能很好地區分現實和虛拟世界。
如果他們看到卡通節目中的危險行為不會造成嚴重後果,便認為自己也可以做到。
而情節中的暴力行為,常常是以“搞笑”、“開心”的方式呈現。
這就隐藏性地呈現了一種“正常社交行為”的肯定導向,一旦孩子在好奇心驅使下進行模仿,後果不堪設想。
正如中國社科院的童小君教授所說:“針對孩子的資訊暴力,會影響孩子的認知和行為。”
近年來,不少孩子模仿卡通片情節做出的危險嘗試,時不時地會被媒體報道:
有6歲的女孩帶着小花傘從13樓縱身躍下;
有8歲男孩把小夥伴綁在樹上點火,造成5歲的弟弟燒傷達到全身80%;
有2歲半男孩用斧頭砍傷自己的手指;
還有10歲女孩用電鋸,砍傷了妹妹的臉....
由此可見,卡通片傳遞的資訊影響,真的不容小觑 。
02
卡通片并非洪水猛獸應該辯證地看待
很多網友對《喜羊羊》的改版表示質疑,認為這是一種矯枉過正的結果。
狼吃羊是正常的生物鍊邏輯,出于保護孩子的目的而把情節改的面目全非,有必要麼?
的确,孩子不可能在完全無菌的環境下成長。
在這方面,一些基本的常識認知,孩子遲早是要知道的。
但我仍然認為,《喜羊羊》中的部分暴力情節,被要求整改是合理的。
央視曾經對一些父母做過随機采訪,詢問家長是否會對孩子接觸的卡通片進行限制。
但77.2%的家長不會對孩子觀看的内容進行篩選,一般都是憑孩子喜好選擇。
這也說明了,從源頭把控内容,會是一層重要的過濾。
而新改版的《喜羊羊》添加了更多正能量的情節因素 ,如果内容合理品質過關,還是可以作為選擇的。
以往的狼吃羊雖然符合邏輯,但是有一些裝瘋賣傻的情節設計,似乎也沒有必要。
一般這是出于商業化的目的來進行的,企圖用低級搞笑來吸引閱聽人。
對孩子來說,沉迷低級趣味無非是“奶頭樂”,在同樣時間花費裡,選擇這樣的卡通片是無益的。
至于對待有過“污點”的動畫系列,我們也應該抱着開放的心态。
一些深受孩子歡迎的經典IP,如果開啟了正能量、或者有教育意義的新故事,也不失為一項合理的選擇。
畢竟,有的時候,卡通片的故事也會對大人有啟發。
如果親子一同觀看,還可以增強互動,啟發思考。
比如小豬佩奇的系列動畫,雖然曾在被整改名單上,但其中有一集的故事情節,就非常值得家長借鑒:
小豬一家去森林探索,沒過多久,佩奇就因為感到無聊而開始抱怨。
這個時候,豬爸爸和豬媽媽采取了引導的方式,讓孩子主動地探索,發現出遊的樂趣。
像這樣具有現實意義的小動畫,是不是也值得大家在親子時光中一同觀賞呢?
03
關于卡通片,家長如何把控?
無疑,關于卡通片内容品質的讨論和争議,會一直持續下去。之前海外邪典流入中國的事件,也為家有幼齡兒童的父母敲響警鐘:嚴格把控孩子的動畫内容,是必不可少的。
除了關注情節性質,家長還需要在以下方面替孩子做好防護:
1、過濾動畫節奏過快的作品
節奏太快的卡通片,會壓縮孩子主動思考的時間。
這類作品往往會破壞孩子的專注力,也是家長需要篩選避開的。
2、過濾色彩過于豔麗的動畫
小朋友的視覺系統比大人更加敏感,且正處于完善的發育期。
長期接觸色彩飽和的畫面,也會對孩子的視力造成傷害。
3、家長需要根據孩子的年齡,選擇合适的卡通片
2歲以下的兒童不宜觀看電視,這個時期家長可以給孩子讀繪本故事。
等到孩子處于2-3歲的階段,可以适當為其選擇一些主題單一、情節簡單的卡通片。
3-4歲的孩子開始有較強的心理活動能力,對世界充滿好奇心,這個時候就可以選擇故事性稍強,情節簡單緊湊且有一定教育意義的作品了。
而如果孩子處于5-6歲階段,思維進一步發展,語言了解能力也比較完備的時候,可以篩選趣味性較強,能夠引導孩子社交發展和智力開發的卡通片。
4、嚴控孩子觀看時長。
盡管卡通片可以起到一定的教育意義作用,家長對于孩子的觀看時長還是要進行限制。
建議父母可以和孩子一同訂立規則,一起決定觀看動畫的時長和觀看形式。
美國兒科學會建議,2-5歲的兒童觀看電視不得超過1小時,我們也可以根據這個名額,來為孩子訂立規則。
宮崎駿說:“童年不是為了長大成人而存在的,它是為了童年本身、為了體會做孩子時才能體驗的事物而存在的。
童年時五分鐘的經曆,甚至勝過大人一整年的經曆。”
那麼,為了孩子這“堪比大人好幾年”的時光裡,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大人确實應該在卡通片這方面多下功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