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年末,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都會舉行年度媒體溝通會,分享對于整個行業的觀察以及前景預測,風雨無阻。
做分享的依然是行業專家歐陽明高以及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理事長陳清泰。
那麼這次,他們又會給到怎樣的預測?
今年市場增長超預期,但符合邏輯
前不久,各家車企都公布了自家新能源車型銷量,新勢力三小龍銷量均破萬,其他車企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長。
任誰也能看到,整個新能源汽車行業形勢大好。
對于這一現象,歐陽明高的看法是:「今年市場增長超出預期,但符合邏輯。」
在他看來,今年的市場爆發應該說是技術進步、産品豐富、政策給力的結果。

技術層面,電池技術持續改進,電池系統的結構設計持續創新,比如刀片電池、 CTP 等大規模應用,再加上市場層面磷酸鐵锂電池大規模裝車帶來了成本的降低,這些舉措都降低了電動車的入門門檻。
與此同時,與電動車天然屬性相投的智能輔助駕駛系統以及電動車本身操控性能的優越(起步加速、油門響應)也是吸引使用者的關鍵所在。
産品層面,現在新能源車型豐富,全面覆寫各個乘用車級别。目前,在細分市場和産品結構上出現了新的「兩頭擠」現象:微型車已經基本被電動車占領,豪華車也基本由電動車主導。
政策層面,補貼延續、雙積分漲價以及「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的推出,對行業的引導作用也不言而喻。
與此同時,我們能夠看到,補貼對消費的作用正在逐漸消退,使用者對于新能源的接受度正在逐漸提升,私人基于市場消費的購車比例已經上升到接近 75%。
根據乘聯會資料,10 月,新能源滲透率達到 18.8%,1-10 月國内新能源車零售滲透率達到 13%,較 2020 年 5.8% 的滲透率大幅提升。
年銷三百萬隻是開始
按照歐陽明高的估計,今年新能源銷量總量在 330 萬左右(2020 年這個資料為 2531.1 萬輛),截止前十個月,我國新能源銷量已經超過 250 萬,是以全年産銷再創新高已經是闆上釘釘的事了。
「明年這個數字會繼續增長到 500 萬台」,随後他補充了這麼一句:「這還是受限于電池供應、晶片供應和産能限制。」
今年 5 月,國際能源署 IEA 釋出全球碳中和路線圖,其中顯示,從 2020 年到 2030 年全球電動車銷量将增長 18 倍,2030 年年銷量達到 5500 萬,國外相對保守預測為 2030 年全球電動汽車銷量為 3000 萬輛。
歐陽明高團隊在計劃分析之後,給出了其對中國新能源市場的整體預測:
新能源銷量:
2025 年,700 萬 -900 萬;
2030 年,大緻在 1700 萬 -1900 萬。
(2020 年我國汽車産銷産銷均超過 2500 萬輛,分别為 2522.5 萬輛和 2531.1 萬輛。)
新能源保有量:
2025 年會超過 3000 萬輛;
2030 年大概接近 1 億輛;
2035 年大概接近 2 億輛;
2040 年接近 3 億輛。
(截止到 2020 年年底,全國機動車保有量為 3.72 億輛。)
且不說這個數字會否成真,這其實透露一個信号:全球汽車電動化已突破臨界點,進入新的增長期。
5-10 年内,行業大洗牌
「 5-10 年會有一次企業大洗牌,肯定會淘汰一批,究竟鹿死誰手,現在無法預測。」
這是歐陽明高給出的判斷,而且這個判斷也與現在的競争格局相符。
電動化帶來的不僅僅隻在整車構造以及供應鍊層面,還有品牌認知的重構。
對于老品牌來說,轉型迫在眉睫,一衆巨頭們紛紛發出 2025 戰略、 2030 戰略展示轉型決心。
不過面臨的困境就在于,轉型的包袱太重。「老品牌要把電動車做得跟燃油車一樣,外形不敢改,怕跟以前品牌形象不一緻。如果改了,就跟新品牌在同一個起跑線,是以很糾結。」
而新勢力由于從零出發,反而可以輕裝上陣。像蔚來、理想已經逐漸成為新的豪華品牌,同時也有自己的忠實擁趸。
但是,傳統巨頭的優勢在于,底蘊深厚,依然擁有很龐大的群衆基礎。
而接下來的一兩年,将是各大品牌集體發力的時間點。我們就簡簡單單列幾個出來看一下:
新勢力:
蔚來:2022 年 3 款 NP2.0 平台新車齊傳遞;
理想:2023 年 4 款新車;
小鵬:2023 年每年至少推出 2-3 款新車。
……
新實力:
極氪:未來三年,将推出 6 款全新車型;
岚圖:未來三年,每年向市場投放不少于一款新車;
沙龍:沙龍未來 5 年将每年推出 1 至 2 款新産品。
智己:純電轎車年底上市明年傳遞,純電 SUV2022 年上市
傳統巨頭:
大衆:最遲 2025 年成為全球電動汽車市場的上司者。
寶馬:2023 年,預計純電動車約将覆寫 90% 的細分市場
奔馳:2022 年,為其服務的所有細分市場提供純電車型
日産:到 2030 财年,日産将推出 23 款新電動車型,其中包括 15 款新電動汽車(全球)
本田中國:5 年内連續推出 10 款全新本田品牌純電動車。
跨界選手:
集度汽車:2023 年新車上市
小米汽車:2024 年上半年新車量産
......
肉眼可見的,接下來這一兩年,新勢力、新實力、合資企業、跨界選手之間的「激戰」是在所難免了。
突然想起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說過的話,未來隻有 2-3 家汽車企業可以活下來。
現在看來,不無道理。
大逃殺,開始
我國的新能源汽車産業化經曆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政策驅動階段(大規模的補貼車企 and 使用者);
第二階段:政策 + 市場的驅動階段(補貼退坡 + 決定權逐漸交還使用者);
第三階段:市場驅動(後補貼時代,需求完全由市場決定)。
所幸,從目前趨勢來看,我們正平穩向第三階段過渡,行業也正式進入「春秋戰國」時期。
與此同時,随着歐美政策的傾斜,電動化轉型成定局,衆多國際巨頭都把電動化的布局重點放在中國,比如剛剛說過的本田。
正如陳清泰所言:「現在電動化或者新能源汽車方面也由原來主要是中國車企在本土汽車市場的競争變成全球車企在新能源領域在全球的競争。」
新能源行業的「大逃殺」,開始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