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傳統文化是“三根柱子兩層樓”,“三根柱子”分别指儒、釋、道;“兩層樓”裡的“樓上”是指以文字為載體的精英文化,“樓下”則是指以口頭傳承為主要載體的非物質文化遺産。
——田青
現在大家都在講弘揚傳統文化,但是一講傳統文化常常會鬧出很多笑話。今天,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重要的任務。是以我們在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前,首先要争取自己有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資格,要有一個文化自覺的過程,要對自己的文化十分熟悉。我們這代人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都是碎片化的,上的學校是新式的學校,學的知識和今天課本上的也差不多。我在上學的時候,傳統文化已經受過“五四”的沖擊,後來又經曆了文化大革命的浩劫,我們這一代人對傳統文化是比較陌生的,對傳統文化的學習也都是自學的,不成體系。
我現在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态度,應該說是喜憂參半吧,喜的是我們現在終于把優秀的傳統文化當成我們文化自信的一個基礎,而且黨中央也在大力倡導文化建設;憂的是我們都想弘揚傳統文化,但是不能夠“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如果自己都不懂傳統文化,如何弘揚?又由誰來弘揚呢?現在有一個傾向,很多人把傳統文化等同于國學,把國學等同于儒學,把儒學簡化成《三字經》《弟子規》《百家姓》,其實這些都是啟蒙的東西。大家好像認為,在幼稚園讓孩子們背一背《弟子規》,好像就是弘揚國學,弘揚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是不是就叫“國學”?其實“國學”這個詞是很晚才出現的,把國學等同于儒學就更錯了,要講國學起碼要講儒、釋、道。國學也不等于漢學,我們有五十六個民族,如果僅僅是漢學,那藏學怎麼辦?其他的五十五個民族的文化算不算國學?
我今天講課的主題是佛教音樂,佛教文化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那麼儒、釋、道三家的理論就構成了中華傳統文化嗎?我曾經在一篇文章中說中華傳統文化是“三根柱子兩層樓”,“三根柱子”分别指儒、釋、道;“兩層樓”裡的“樓上”是指以文字為載體的精英文化,包括儒釋道的經典,經史子集,唐詩宋詞,以及所有的用漢字或者用其他民族語言所寫下來的經典,流傳至今的大量文獻。而這些經典、文獻的共同載體是文字,中華文化之是以能夠繼承下來,得益于漢字的功勞,如果沒有漢字,就沒有中華的文化成果。漢字的存在,讓中國一以貫之,發展至今。“樓下”則是指以口頭傳承為主要載體的非物質文化遺産,這是傳統文化的基礎,具有廣大性、豐富性、精粹性。
雖然孔子提倡“有教無類”,但過去的傳統是文人上私塾。是以,在中國的傳統社會中,不識字的人有百分之八九十。這些普普通通的農民不識字,連學名都沒有,隻有二狗子、大牛等小名。他們雖然沒有文化知識,卻有生産、生活的實踐知識,懂得忠孝和仁、義、禮、智、信,能夠孝順父母,甚至能夠在民族危難之際挺身而出,舍小家保大家,也會學嶽飛精忠報國。可是,沒有老師給他們講過嶽母刺字的故事,他們又是怎麼知道“精忠報國”這幾個字的?原來,這是因為他們從小就聽說書、聽講鼓、看戲。在中國,所有這一切文化活動,包括貼春聯、挂年畫等,都是非物質文化遺産。
和精英文化不同的是,精英文化的載體是文字,而非物質文化遺産的載體是口頭,即口口相傳。比如瓷器、陶罐等傳統手工技藝,幾乎沒有一本書寫過瓷器如何燒制,全部都是口口相傳下來的。現在,中國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戲劇有194個劇種,很多都有上百年甚至幾百年的曆史。比如,被稱為“國劇”的平劇,有着豐富的劇目積累,這些都是口口相傳下來的。還有中國傑出的民間音樂家阿炳,他不但不認識五線譜,也不認識簡譜,卻能廣泛吸取民間口口相傳下來的音樂曲調,創作出兩百多首精妙的民間樂曲。
我之是以在前面講了這麼多,就是想要大家知道這些都屬于中華傳統文化,中華傳統文化的範疇是比較廣泛的。同時,也是想給佛教正名。是以,大家一定要清楚,傳統文化也包括我們的佛教文化。習總書記曾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講台上對着全世界講,佛教産生于印度,但是它進入中國之後,就和中國的儒家、道家共同構成了中華傳統文化。然後,習總書記還提到了中國脍炙人口的小說《西遊記》,講到了中國的漢傳佛教是怎麼影響到東南亞,傳播到北韓以及日本的。這次講話的意義非常重大,是一百多年來,中國的國家最高上司人首次對佛教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的肯定。要知道,在習總書記發表這次講話之前的一百年來,中國基本上是把佛教當成腐朽的、沒落的、甚至反動的東西去打壓的。
是以,等我們覺悟了,就要學習傳統文化,複興傳統文化,延續傳統文化。雖然中華傳統文化在中國的近代發展史中經曆了諸多浩劫,但請大家不要低估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生命力,更不要低估中國各個階層的人,用自己的力量保護中華傳統文化的決心和能力。
導師
田
青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所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副主任,中國藝術研究院宗教藝術中心主任、《藝術評論》名譽主編、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藝術學科評審小組成員。長期從事中國民族音樂研究及創作、批評,主要緻力于佛教音樂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其音樂評論在我國音樂界和公衆中有較大影響。亦兼寫随筆、散文及影視劇本。主要著作有《中國宗教音樂》《淨土天音》《曆史的性别》等。
此文據講座錄音整理,獨家版權,轉載請務必聯系;
文中圖檔來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編輯:牛亞傑
稽核:高巧燕
讓閱讀成為習慣 讓靈魂擁有溫度
秉承傳統 契合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