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新知 原創
作者丨古廿
編輯丨伊頁
作為2021年資本市場的高頻詞,“硬科技”正在引領當下新一波的投資趨勢。
據《證券市場紅周刊》統計,截至今年10月中旬,高瓴資本年内參與調研的A股上市公司數量比去年全年增加70%,重點方向也由醫藥轉向新能源汽車産業鍊、光伏等領域。
高瓴曾公開表示,看好未來兩到五年裡科技領域的半導體、前沿科技、新能源、智能硬體等四大細分賽道,并将硬科技稱為“曆史性的結構性投資視窗期”。
在硬科技這個賽道,作為光電晶片、資訊技術、新能源等多個領域交叉産生的新能源汽車,又被稱為最能代表當下硬科技綜合實力表現的消費級産品。
消費級産品和硬科技技術的關系是,前者是硬科技商業化落地的結果,可以起到反哺相關産業鍊,加大對應的硬科技領域投資作用;後者是消費産品的技術支撐,決定着跨時代産品體驗的實作。不過雖然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但是二者之間并不存在确定性的線性正相關。
智能手機硬體的開創者喬布斯曾認為:蘋果産品成功的原因,并不是使用了領先于行業的硬體技術,而是給消費者帶來了不同以往的使用者體驗。反向推論就是,簡單的硬科技配件堆疊,拉高消費産品的硬體參數,并不能給消費者帶來跨時代的産品體驗。
不過這個結論,對于當下炙手可熱的新能源汽車來說,可能并沒有時間理會。
面對前所未有的智能化“軍備競賽”,不少新能源汽車正在通過硬科技堆料,實作用硬體定義自動駕駛,而硬科技配件也淪為消費者口中的無效堆料産品。
01硬科技為堆料而生
2021年第一天,小鵬汽車宣布将在今年推出搭載雷射雷達的新車。一周後,蔚來在NIO Day 上釋出智能純電轎車ET7,同樣将搭載雷射雷達。
這兩家國内新造車勢力的頭部,前者選擇了大疆孵化的Livox,後者則選擇了自家蔚來資本投資的 Innovusion。在相近的時間内,北汽ARCFOX也宣布将推出搭載華為雷射雷達的量産車。
今年上半年,雷射雷達在中國正式進入量産元年。随後,剛量産的雷射雷達開始成為新能源汽車軍備競賽的主要“炮彈”,被裝運到車展競争最前線。
“你有幾顆雷射雷達?4顆以下,請别說話。”随着長城旗下新能源汽車品牌沙龍機甲負責人的一句喊話,11下旬的廣州車展,雷射雷達被廣泛搭載在售價30萬以上的車型身上。
統計今年搭載雷射雷達的車型品牌,數量呈幾何倍數增長。小鵬、蔚來、理想,中國新能源汽車品牌的三家領頭羊,沒有一家缺席。華為幫扶的阿維塔、極狐阿爾法也均參與到雷射雷達的軍備競賽中。
半年之内雷射雷達從量産走向軍備競賽的背後是,各家廠商均沒有占領電動化之後的智能化高地,是以需要不斷推出硬科技含量更高的配件,提高産品的硬體參數,彰顯産品力。畢竟相比難以量化的智能化體驗,雷射雷達的數量更容易宣傳。
在雷射雷達成為智能化軍備競賽的主力炮彈以前,攝像頭、中控螢幕的數量,均曾是新能源汽車量化智能程度的主要堆料方式。
根據高工智能汽車研究院監測資料顯示,今年1-9月中國市場新車搭載攝像頭超過1900萬顆,同比增長超過60%;同期,10英寸及以上中控顯示屏搭載量626.14萬塊,同比增長67.8%;全尺寸液晶儀表搭載量為452.35萬塊,同比增長79.06%。
在「科技新知」看來,按照不同發展時期的使用者焦慮營銷,新能源汽車廠商大緻經曆了四個硬科技參數競争階段:
馬力焦慮(百公裡加速度比拼下的電機硬體參數)
裡程焦慮(電池容量和充電基站比拼下的續航能力參數)
算力焦慮(特斯拉發起的晶片算力參數競争)
感覺焦慮(代表智能化能力水準的雷達、攝像頭等外部環境感覺參數)
這樣的“堆料式”智能化體驗宣傳,可追溯到2015年的電動化時期,當時的主要競争點是和燃油車比拼動力能力,而硬體參數能力确實能夠反應汽車産品的動力能力。這一時期,百米加速度幾秒内,充電參數或者續航服務能力都可以通過參數直覺量化反應。
如今的硬科技堆料,則主要集中在2020年開始新能源汽車由電動化轉向智能化階段,以感覺焦慮下的外部硬體的配置為主,其中互動螢幕、攝像頭、雷射雷達等裝置搭載數量因為其硬科技含量和可互動性,成為競争最為激烈的感覺參數。
02硬體定義自動駕駛?
不過智能化的産品體驗,量化的硬體參數并不能真實反應。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經常被視為和燃油車不同的革命性是:軟體定義汽車,但是在軟體方面難以跑通智能化的廠商,不得不試圖走向燃油車營銷硬體參數的老路。
比如曾經的新能源四強之一威馬,今年10月份下旬推出搭載了3顆雷射雷達的M7車型。作為國内已釋出的準量産車中,第一個搭載3顆雷射雷達的車型,在釋出會現場,威馬M7的産品關鍵詞是智能。
威馬品牌創始人沈晖表示:“威馬始終關注可量産、使用者真正需要的智能産品和技術。威馬M7已達到2022年智能電動轎車的感覺力頂級水準,硬體具備L5級(自動駕駛)的能力。”
簡單說就是,威馬M7産品配件的硬科技走到了2022年,同時根據這些搭載的硬體參數來看,可以實作L5級别自動駕駛。
不過衆所周知,目前世界範圍内能夠量産且全面上路、被交管部門承認的L4級别自動駕駛都沒有實作,更何況L5級别。有意思的一點是,新能源汽車變革被稱為軟體定義汽車,如今通過搭載更多的雷射雷達,威馬卻更早實作了用硬體定義自動駕駛。
不止威馬,整理發現,不管是智己L7,還是高合、廣汽埃安、飛凡等國産新能源汽車品牌,幾乎搭載雷射雷達的車型,均全部圍繞L4-L5級别的自動駕駛量産為關鍵詞,試圖在營銷話題上實作硬體定義自動駕駛。
因為業内的一個說法是,要落地L4級的自動駕駛,就看雷射雷達。它可以生成車輛周邊環境的3D模型,為系統提供2D攝像頭之外更深度的環境資料。不過,L4級以上的自動駕駛絕不止雷射雷達一個挑戰。
其中一個關鍵難點是,現有算法無法準确處理複雜環境下無限可能的長尾場景,雷射雷達再強大也不夠。
解決方法也不是沒有,高精地圖資訊的應用,相比普通電子導航地圖提前給車輛提供更多高精度、高動态、多元度的資訊來應對各類突發狀況,如詳細的車道模型、道路部件資訊,交通安全相關的一些道路屬性資訊等。
因為很多資訊都涉及國家安全,比如高精度地圖中的核心資料——道路曲率是不能公開的。是以要讓高精度地圖商用,就需要國家來牽頭,而也會同樣制約L4落地的程序。
營銷之外,還有一個堆料的正當理由是硬體備援。意思是,先把未來幾年發展方向的硬體配置拉滿,不過這并不是硬體堆砌,而是未來通過軟體更新,可以自我進化,實作生命成長感的智能化。比如沈晖認為:大家都可以先備援,硬體上内卷也無所謂。
這一定程度上可以了解為,為高端配置的硬體參數買單的消費者,相當于買了對應品牌的智能化期貨。
那麼新能源汽車的智能化水準進度到底如何?可以參考國外領先的特斯拉案例。
12月9日,有網友在國外社交媒體Twitter上給馬斯克留言稱,他和孩子坐在特斯拉汽車裡等外賣時,還可以給孩子播放電視上的動畫欄目。對此馬斯克回應稱,很多人沒有意識到,在特斯拉車機上你可以看幾乎所有的節目。
通過車載螢幕,也就是馬斯克口中的車機,在非行駛狀态下看動漫,這是目前智能汽車領頭羊特斯拉使用者感到驚喜的智能化,不過這一功能在2018年就已經實作。
但是這是否意味着特斯拉沒有提升呢?并不是。在特斯拉引以為傲的算力領域,近期特斯拉通過搭載更強的車機晶片,采用了AMD Ryzen處理器的Model Y高性能版可以在車載螢幕上打遊戲。
這款處理器的CPU和GPU性能參數是市場上所有汽車中最強的,後續車型也将有望采用AMD Ryzen 2處理器。
然而這依然被外界吐槽為堆料智能化的雞肋,因為在軟體定義汽車的終極目标自動駕駛來臨之前,不管是什麼新能源汽車還是燃油車,都隻是一種交通工具。
作為交通工具,也就意味着所有智能化建立的前提,較長時間解放雙手的用車場景難以實作。這樣的情況下,堆料硬科技定義自動駕駛,也隻能是智能化期貨的營銷産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