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存世僅六把,十一後複展!軍博清皇室背銜金龍刀搶先看

存世僅六把,十一後複展!軍博清皇室背銜金龍刀搶先看
存世僅六把,十一後複展!軍博清皇室背銜金龍刀搶先看

編者按:冷兵器研究所之前已經通過多篇文章,甚至開設冷研逛軍博欄目,介紹過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以下簡稱軍博)重新加強裝修試營運後,其中的冷兵器與古代戰争裝備館藏。而近日,經過多方打聽,終于得到實信:軍博即将恢複展陳龍脊佩刀,時間是2019年“十一”以後,地點就設在軍博一樓《中國曆代軍事陳列》中清代部分,絕對值得大家一看。

這件展品是軍博《中國曆代軍事陳列》中明确定為判定為清代皇家武備中的一件(其餘為禦用金桃弓和禦用各式箭矢)長期以來此刀定名就是刀劍收藏界的熱點話題,軍博最初的标牌簡單兩個字“寶刀”。

下圖為裝修加強以前軍博展陳的圖檔:?

2013年以後軍博舊官網(此網頁現已下線)曾對此刀的描述如下(原文繁體照抄):清中期皇帝佩刀(清代鎏金龍紋禦用儀仗佩刀),“尺寸︰全長93.5CM?刃長82.6CM?寬4.8CM,刀背瓖(鑲?瓖為異體字,原文如此)嵌一條金龍,刀刃底部靠近護手處兩面均有五爪金龍浮雕,護手兩面均有花卉鏤空浮雕,護手兩面各瓖嵌紅珊瑚2顆、綠松石4顆。刀背、護手的瓖(鑲?原文如此)嵌眼與浮雕均為鐵質包金或純金質。刀柄前端兩側各瓖嵌紅珊瑚2顆、綠松石1顆,刀柄末段兩側各瓖嵌紅珊瑚1顆、綠松石2顆。該刀是軍博建館初期收藏的。由于種種原因,當時沒有完整收錄這把刀的相關資料。2012年初,經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國家博物館、北京市文物局等三位專家分別鑒定,確定為清中期皇帝佩刀,定名為“清代鎏金龍紋禦用儀仗佩刀”。”我個人對這個定名的嚴謹性存在異議:1、鎏金的說法并不妥當。實物觀測此刀裝飾工藝是鐵鋄金而非鎏金。《工部例則》、《皇朝禮器圖示》等清宮所藏文獻等已經對“鋄金”、“金葉鋄”等工藝的流程及表現形式做出了詳細闡釋,至于有沒有純金件需要科學驗證。在此不再贅述。(有無嵌金、錯金工藝待考)2、龍紋泛指太寬,不利于突出龍脊刀的重要裝飾工藝和特點。3、禦用儀仗佩刀說法欠妥,但是來自皇家之物是确鑿無疑的。既然筆者認為軍博以前官網定名說法不妥,那應該如何稱呼這種刀呢?我們先根據他的顯著特征稱簡稱為龍脊刀。

存世僅六把,十一後複展!軍博清皇室背銜金龍刀搶先看

龍脊刀并不止一把,我分别列出以供同好參考。所見龍脊刀至少有兩種刃型,一種是刀首單刃型,一種是劍首單刃型。一、刀首單刃形:下圖為2010年香港蘇富比拍賣會拍品清代中期:

存世僅六把,十一後複展!軍博清皇室背銜金龍刀搶先看

除軍博和2010年香港拍賣會外,國内外已知還有四把類似的龍脊刀:標頭五當召有缺鞘口龍脊刀一把,廣東私人藏家有後配鞘尾龍脊刀和無鞘龍脊刀各一把,美國藏家有疑似後配裝具無鞘龍脊刀一把,已知目前存世的類似風格的刀首龍脊刀共六把。二、劍首單刃形:下圖為目前已知二把?北京故宮藏品清中期乾隆:

存世僅六把,十一後複展!軍博清皇室背銜金龍刀搶先看

下圖為巴黎法蘭西軍事博物館藏品清中期乾隆:

存世僅六把,十一後複展!軍博清皇室背銜金龍刀搶先看

劍首單刃形刀好說,《皇朝禮器圖示》在那兒擺着呢:下圖為皇帝吉禮随侍佩刀:

存世僅六把,十一後複展!軍博清皇室背銜金龍刀搶先看

那麼這種刀首單刃的龍脊刀定名是什麼呢?有人說這是大閱佩刀。大閱佩刀長什麼樣?有圖有真相,大閱刀很明顯不是龍脊刀!下圖為圖為上海科技出版社/商務印書館(香港)出版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清宮武備》:

存世僅六把,十一後複展!軍博清皇室背銜金龍刀搶先看
存世僅六把,十一後複展!軍博清皇室背銜金龍刀搶先看
存世僅六把,十一後複展!軍博清皇室背銜金龍刀搶先看

下圖為乾隆大閱圖:

存世僅六把,十一後複展!軍博清皇室背銜金龍刀搶先看

實物和圖示是相符的,大閱佩刀并無龍脊且為單槽刀,并貼金桃皮刀鞘。遍查《皇朝禮器圖示》龍脊刀隻有皇帝吉禮随侍佩刀才具備,《皇朝禮器圖示》成書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校補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實物證明在這之前和之後的皇室佩刀都不一定和《皇朝禮器圖示》完全相符。筆者認為不管劍首直刃刀也好,刀首單刃刀也好,具有唯一性的鋄金龍脊刀的典型特征都可以視為皇家佩刀,而不可以稱為大閱佩刀。??也有人認為背銜金龍刀條的腰刀應該是清代康熙朝到乾隆中早期之間專門用來制作賞賜貴族,寺廟和有功人員的,算賞用品,這個依據僅僅是因為刀首單刃形刀存世有6把,且五當召有這刀。首先這個數量代表不了什麼。皇帝大閱佩刀也不止一把。除了上圖的嵌寶皇帝大閱佩刀外故宮弘義閣武備展還展出過另一把不嵌寶的皇帝大閱佩刀。下圖為北京故宮另一把皇帝大閱佩刀:

存世僅六把,十一後複展!軍博清皇室背銜金龍刀搶先看

有關是否是賞用的刀的問題我反問下,是不是寺廟裡有的皇室刀就是專門賞用的呢?當然不是。舉個簡單的例子,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西征噶爾丹凱旋,回京時路過歸化城,時逢崇福寺建成,康熙帝把随身戰刀盔甲賞賜給崇福寺,這刀可不是專門為賞賜所作。下圖為内蒙省博藏康熙戰刀:

存世僅六把,十一後複展!軍博清皇室背銜金龍刀搶先看

刀是服飾的一部分不能割裂分析。除了大閱穿甲場合外,清代皇帝平時并不帶刀,而是由侍衛攜帶,這樣的刀被稱為随侍佩刀。左側的侍衛也同時攜帶皇帝随侍櫜鞬。下圖為《圍獵聚餐圖》右為局部放大圖,捧刀的侍衛我用藍圈畫出:

存世僅六把,十一後複展!軍博清皇室背銜金龍刀搶先看

下圖皇朝禮器圖示書影:

存世僅六把,十一後複展!軍博清皇室背銜金龍刀搶先看

下圖為標頭五當召藏品館藏稱之為“長刃腰刀”:

存世僅六把,十一後複展!軍博清皇室背銜金龍刀搶先看

皇帝随侍佩刀各方面和龍脊刀非常接近,都有金龍口。但龍脊刀與皇帝随侍佩刀最大的差距是寬度,我們看到大閱刀刃寬一寸五分,龍脊劍首吉禮佩刀款刃不算龍脊也寬二寸二分,而随侍佩刀寬隻有九分,顯然是根窄條子,不可能有鋄金高浮雕龍脊。有人推斷龍脊刀是皇朝禮器圖示成書成書之後才成形的皇帝随侍佩刀,但苦無依據。綜上所述,筆者認為軍博及類似刀首單刃形鋄金龍脊刀應暫定名為:清皇室背銜金龍佩刀比較合适。以上均為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冷豔鋸,任何媒體或者公衆号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将追究法律責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