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栅欄的魅力老字号》丨百年醬香:六必居

六必居醬園,坐落于前門外糧食店街3号,是京城曆史最悠久最負盛名的老字号之一。六必居始創于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迄今已有490餘年的曆史。

《大栅欄的魅力老字号》丨百年醬香:六必居

六必居以醬菜聞名于世,也是北京醬園中曆史最悠久、聲譽最卓著的一家。六必居有12種傳統産品,即稀黃醬、鋪淋醬油、甜醬蘿蔔、甜醬黃瓜、甜醬甘螺、甜醬黑菜、甜醬倉瓜、甜醬姜芽、甜醬八寶菜、甜醬什香菜、甜醬瓜、白糖蒜。其中,以甜醬黑菜、甜醬八寶菜最為著名。

這些産品色澤鮮亮,醬味濃郁,脆嫩清香,鹹甜适度,不但是老北京人飯桌上必不可少的菜肴,而且也受到無數軍政要人、社會名士的喜愛,早在清朝時就被選為宮廷禦用食品。為送貨友善,清朝宮廷還賜給六必居紅纓帽和黃馬褂。民國時期,六必居仍然保持着顯著的聲名。

新中國成立之後,六必居更是獲得了長足發展,産品不但暢銷海内,而且打開了國際市場。據說日本前首相田中角榮首次訪華時,就指定秘書購買六必居醬菜帶回日本。改革開放之後,六必居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銷售網絡遍布東北、西北、華北、江南等地,産品遠銷日本、澳洲、新加坡、泰國、加拿大、美國及歐洲十幾個國家和地區。

《大栅欄的魅力老字号》丨百年醬香:六必居

六必居的醬菜之是以能夠幾百年風味不減,盛名不衰,與它嚴格遵循“六必居”中“六必”,選料精細、制作嚴格密不可分。“六必”即“黍稻必齊、曲蘖必實、湛熾必潔、陶瓷必良、火候必得、水泉必香”。在生産操作工藝上可以解釋為:用料必須上等,下料必須如實,制作過程必須清潔,裝置必須優良,火候必須掌握适當,泉水必須純香。“六必”的要求可以說是代表了我國古代幾千年積累的醬菜工藝的最高要求。

第一,選料精。六必居醬菜的原料曆史上都有固定的産地。六必居自制黃醬和甜面醬,其黃豆選自豐潤縣馬駒橋和通州永樂店,這兩個地方的黃豆飽滿、色黃、油性大。白面選自京西涞水縣,為一等小麥,這種小麥黏性大,由六必居自行加工成細白面,這種白面适宜制甜面醬。蔬菜采購也有固定的基地和嚴格的要求。

第二,流程嚴。據六必居的老勞工介紹,六必居制作醬菜,有一套嚴格的操作流程,所有程式由掌作一人總負責。比如傳統醬的制作,先把豆子泡透蒸了,拌上白面,在碾子上壓,再放到模子裡,墊上布用腳踩實,然後拉成三條,剁成塊,放到架子上碼好,用席子封嚴,讓其自然制曲。在發酵前,還要不斷用刷子刷去曲料上的白毛,放足鹽水。溫度适宜的情況下,經過一個伏天(60—80天),醬料才能發酵。而醬菜的制作就更加嚴格了。如醬黃瓜的制作,精選北京大興産的鮮嫩黃瓜,每斤4—6條,須“頂花帶刺”,還得“條順”,腌好後再用500克自制的面醬醬制,冬季要10~15天的時間方能制成一罐六必居甜醬黃瓜。正是這種嚴格的操作規程,保證了六必居醬菜的品質。

第三,六必居吸取了幾百年的開店經驗,在經營管理上自成一體。其中一條就是十分重視用人制度規範。傳說六必居曾規定,店内不用“三爺”(即少爺、姑爺和舅爺),前店櫃台人多是山西臨汾、襄汾縣人。六必居對資金的管理也極其嚴格。任何人不準超支或長時間借用店内資金,對外經營也不欠債。嚴格的管理制度避免了資金和人力的浪費,為六必居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大栅欄的魅力老字号》丨百年醬香:六必居

2008年“六必居醬菜制作技藝”成功入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

依靠一瓶瓶微利銷售的醬腌菜,曆經百年風雲變幻而屹立不倒,六必居憑的不僅僅是機遇,更是遵循古訓、厚德務實的經營理念。嚴格的規章制度和管理程式,讓六必居在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下,散發出新的活力。在今後的歲月裡,六必居人将繼續發揚這種勤勞務實的精神,把六必居的老字号連同它的企業精神永遠地傳承下去。

(來源:北京社會科學普及叢書《大栅欄的魅力老字号》;原文有删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