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枸杞還真與狗有幹系

文 | 張繼平

枸杞,大家都熟知,它是一種根、苗、花、實皆可入藥的杞屬植物,具有滋腎養肺、生精益氣、明目安神等功效。但“枸杞”得名的來曆卻鮮有人研究。

枸杞的别名很多,有天精、地仙、甜菜、仙人杖、西王母杖等十多個。但在春秋戰國時代,枸杞隻有一個單字名稱,曰“杞”,《詩經·小雅·北山》“陟彼北山,言采其杞”(陟音zhì,登高之意),這句詩的意思是“登上高高的北山,去采撷紅豔豔的枸杞子”。《詩經·國風·将仲子》“将仲子兮,無逾我裡,無折我樹杞”,意思是“勸一下(心上男子)仲子,不要翻牆而來,以免弄斷了枸杞枝(當然不是吝惜枸杞樹,而是因為畏我‘父母之言’)”。在這個時代,枸杞隻有一個乳名:杞。大約到了唐代,它有了一個學名:枸杞。

枸杞還真與狗有幹系

那麼,“杞”為什麼變成了“枸杞”了呢?按李時珍《本草綱目》的說法:枸和杞本來是兩種植物的名字,是以“兼名之”;同時,他又給出了一個道家的說法:“道書言:千載枸杞,其形若犬,故名。”也就是說,杞生長千年後,其老根老幹形狀如狗,是以得名“枸杞”。但對于這個說法,明朝人李時珍并未置考據,是以“未審然否”。其實,在唐代一些詩文中,枸杞因狗而得名的說法早已很普遍。唐代白居易《和郭使君題枸杞》詩中,就有“不知靈藥根成狗,怪得時聞夜吠聲”之句;劉禹錫《枸杞井》詩中,也有“枝繁本是仙人杖,根老能成瑞犬形”的說法。到了宋代,這種說法更是傳播甚廣,蘇轼《枸杞》詩雲:“似聞朱明澗,中有千歲質。靈龐或夜吠,可見不可索”,句中“龐”(音máng)在古漢語中通“尨(máng)”,指“多毛之狗”,這兩句詩句是說,聽說羅浮山澗有千歲枸杞,但擔心這隻“仙狗”半夜裡會吠叫,是以不能去索取到。蘇轼的另一首《和陶桃花源》中“苓龜亦晨吸,杞狗或夜吠”、史子玉的《枸杞賦》中:“仙杖飛空,仿佛骖鸾,壽于通靈,時聞吠龐(尨)”,說的也是枸杞的幹形如狗。

枸杞還真與狗有幹系

至于枸杞的别名,如仙人杖、西王母杖,不用說就是因為它有卻老長壽的功效之故了。枸杞養生,一直是中國文化裡不老的神話,所謂“服之壽百餘,行走如飛,發白反黑,齒落更生,陽事強健”(明劉松時《保壽堂方》)也。五代時期《續仙傳》有個故事說,有人看見看見兩條小花狗跑進枸杞樹叢,于是挖,結果挖出狀如狗的樹根,煎服後竟然身輕如燕。可見“狀如狗”的枸杞功效之神奇。(來源:别說學堂)

壹點号山東金融文學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