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代沒GPS和北鬥導航,霍去病為何每次都能對匈奴實施精确打擊?

霍去病(公元前140年—公元前117年)乃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人,西漢中期的名将。他十七歲便率領八百骁騎深入大漠,擊破匈奴騎兵。接着兩度參與河西之戰,均大破匈奴,直取祁連山。後又于漠北之戰大捷而歸。

匈奴身處漠北,且居所不定。要想打敗他們,首先得找到他們。然而連“但使龍城飛将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大将軍李廣也曾被漠北整得暈頭轉向,為何霍去病年紀輕輕就能在沒有GPS的情況下對匈奴實施精确打擊?

古代沒GPS和北鬥導航,霍去病為何每次都能對匈奴實施精确打擊?

一、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衆所周知霍去病是大将軍衛青的外甥,他的成功與衛青密不可分。衛青也是西漢時期的名将,他一生戰功累累,深得漢武帝喜愛。據統計他共出兵匈奴七次,俘獲斬殺敵兵五萬多人,同單于交戰一次,且收複河南失地。霍去病從小在舅舅的影響下,善于騎馬射箭,且頗有軍事天賦。作為舅舅,想必經常向自己的侄子傳授經驗。憑借衛青多年擊敗匈奴的經曆,他對漠北的地形、天氣與匈奴人的習性雖算不上了如指掌,但也駕輕就熟。如此一來,霍去病的北征之路就十分順暢,甚至後來他在殺敵數量上竟比衛青多了一倍,真是青出于藍勝于藍。

古代沒GPS和北鬥導航,霍去病為何每次都能對匈奴實施精确打擊?

二、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1、自我研究

為了更好地攻擊敵人,霍去病通過各種管道對匈奴的生活習性進行深入了解。終于得知匈奴人“逐水草遷徙,毋城郭常處耕田之業,然亦各有分地。”也就是說,匈奴人雖是遊牧民族,但他們的遷徙是有迹可循的。由于放牧和生存都離不開水,且漠北地區河流甚少,是以找到他們的居所實則沒有那麼難。當然霍去病能找到匈奴軍隊,除了前期的大量查詢與研究,還在于他善于觀察,能夠從細微的線索中看出敵人動态。另外他做事果決,隻要推測合理,便立馬作出判斷。

2、為我所用

霍去病善于用人,不僅采用趙破奴、路博德等熟知匈奴的有能之士,還巧用俘獲的匈奴人。正如《史記》中記載,戰後,漢武帝下诏,稱:“骠騎将軍去病率師,躬将所獲葷粥之士,約輕赍,絕大幕,涉獲章渠,以誅比車耆,轉擊左大将,斬獲旗鼓,曆涉離侯……取食于敵,行殊遠而糧不絕,以五千八百戶益封骠騎将軍。”這裡的“葷粥之士”,指的就是霍去病所俘獲并留用的匈奴人。漢武帝對于俘獲的匈奴人,不論是單于還是相臣,亦或是普通的遊民,都采取寬容政策。如若他們能夠為漢朝效勞,就有封官加爵的可能。常言道”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有了匈奴人作向導,霍去病離敵人的居所便越來越近了。

古代沒GPS和北鬥導航,霍去病為何每次都能對匈奴實施精确打擊?

三、技術工具的輔助

雖然古代沒有GPS,但是古人很早就發明了指南針。當然西漢中期定然是沒有指南針的,可他們已經研制出指南針的前身——”南車“。據《中國戰術史》記載:“在西漢最大的發明還是南車,南車上裝‘司南’,有辨識方向之功能,盡管還很原始,但在漢匈百年大戰中,卻發揮了很大作用。”

綜上所述,霍去病之是以能戰無不勝,精确地找到匈奴,既有他人的幫助,又有自身的才能,還有技術的優勢。總而言之,此乃“天時地利人和”之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