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戰役對誰來說,赢了都能炫耀一輩子。原因主要有三個,第一點是當時秦強趙弱,以弱勝強就很不容易了;第二點是當時趙國名将廉頗和樂乘沒有敢接這場戰役,趙奢接了,高下立判;第三點是,在這場戰役中,趙奢用了很多奇謀,符合中國古代軍事案例。
秦強趙弱局面下的阏與之戰
阏與之戰發生在秦昭襄王執政前期,秦國軍政都在魏冉的手中,當時魏冉采取的是逐漸蠶食的擴張政策,連續對三晉進行打擊,當時的秦國因為重用白起在軍事上處于絕對的優勢地位,先後擊敗各國,尤其是對魏國和楚國的削弱,奠定了秦國一統天下的局面。
在當時的局面下,已經沒有敢和秦國叫闆的國家了,趙國雖然經過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改革,也使得趙國國力達到巅峰時期,但是跟秦國做對比還是相差很多。

公元前273年秦國尋找借口開始對趙國進行軍事打擊,并且派大軍包圍了阏與,當時趙國還是有一定的軍事實力的,是以趙惠文王并不敢于受到秦國的欺辱,絕對與秦軍進行一次戰争來打擊秦國東出的嚣張氣焰。
在這樣的局勢下,趙奢挂帥出征取得勝利,并不狠容易,是一次重要的以弱勝強的戰役。
廉頗、樂乘不敢打的戰役,趙奢敢打
當然不止是因為這場戰役趙奢赢了強秦,很重要的一點是,趙國名将廉頗和樂乘都沒敢打這場戰役,而趙奢卻做了。
趙惠文王時期,趙國有名将廉頗和樂乘等人,在有戰事的情況下,趙惠文王肯定先要詢問廉頗和樂乘。
當時阏與地勢複雜,道路狹隘,并不十分容易去救援,況且當時秦軍打仗普遍采取圍點打援的戰術,在包圍阏與的同時,早就在外圍修築了軍事壁壘,這個時候趙軍的進攻就是仰攻了,在戰國冷兵器時代,仰攻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在當時那樣的複雜地形上,想要打破秦軍的阻擊線然後去救援是十分困難的事情。
趙惠文王問廉頗可以去救援嗎?廉頗一針見血的表示:“路遠,且艱險狹窄,很難援救。”
廉頗本身就以守城而出名,其實并不擅長打攻堅戰,趙惠文王見廉頗不行,就詢問樂乘,樂乘也和廉頗一個看法,認為這場戰役趙軍想要救援很麻煩。
隻有趙奢對趙惠文王說:“道遠地險路狹,就譬如兩隻老鼠在洞裡争鬥,勇猛者必勝。”是以,趙惠文王就派趙奢前去打這場戰,結果是趙奢打赢了。
廉頗被公認為戰國四大名将之一,後人在回憶這場戰役的時候,都會說,廉頗都不敢打的仗,趙奢不但敢打,而且還打赢了。
趙奢以奇謀取勝,符合中國古代軍事胃口
有意思的是,阏與之戰後,趙奢的那番“道遠地險路狹,就譬如兩隻老鼠在洞裡争鬥,勇猛者必勝。”被解釋為,狹路相逢勇者勝,一直作為中國軍事教育的标志性宣傳用語。
然而真實的曆史上,趙奢是跟趙惠文王吹完之後,憑借計謀取勝的而并非狹路相逢勇者勝。
趙奢出發,離開邯鄲三十裡的時候就開始紮營,本來是一場急切的救援,趙奢硬是穩穩的停留了28天,哪有一點要勇者勝的樣子。
秦國間諜潛入趙軍營地,趙奢就上演了一出大戲,假意趙軍不想救援阏與,等到釋放完煙霧彈後,秦軍中技,為了擴大戰果而離開險峻的山地。
正在此時,趙軍火速進軍占領山地險要位置,跟秦軍來一個互換位置,在這樣的情況下,秦軍選擇仰攻趙奢,最後的結果就是“秦兵後至,争山不得上,趙奢縱兵擊之,大破秦軍。秦軍解而走,遂解阏與之圍而歸。”
可以看出,趙奢壓根就騙了趙惠文王,他的勇者勝理論實際上就是扯淡,真正使得趙奢赢得這場戰役還是計謀,趙奢隐蔽作戰企圖,麻痹敵人,促其驕傲輕敵,爾後出其不意,突然發動攻擊,以及搶先占領要地。
中國古代講究出奇制勝,趙奢在這場戰役中幾乎是表現了個遍,以如此計謀,如果趙奢不是打了這一場仗,或許戰國就是五大名将了。
正是因為就打了這一場仗,是以吹噓也隻能吹噓這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