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不能忘卻的紀念!1937年南京浩劫中,三名中國軍人的不同抉擇

#國家公祭日勿忘這些數字# #南京大屠殺之痛永不遺忘# #紀念南京大屠殺84周年公祭日#

前言:1937年12月12日下午伊始,已經徹底喪失戰鬥力的南京守軍接到上級指令開始全面撤退。緊接着在12月13日,盛極一時的南京城開始淪陷。由于提前沒有做好撤退方案,15萬幸存守軍中最後成功撤出南京的隻有5萬人。混亂、踩踏、呼喊、逃離成了“至暗時刻”下“南京浩劫”中的縮影。正是從1937年12月13日開始,被軍國主義洗腦的日軍部隊開始實施人類曆史上最為慘無人道的暴行。整個南京大屠殺期間,遇難的中國群眾超過30萬人。 南京大屠殺,是中華民族數千年曆史篇章中最黑暗的一頁。但就是在這場一望無際的黑暗中,英勇頑強、永不服輸的中國軍人們依然用自己的血肉之軀鑄成中華民族的鋼鐵長城,有了他們都存在,在這場全民族的抗戰中,四萬萬中華兒女才能赢得最後的勝利。
不能忘卻的紀念!1937年南京浩劫中,三名中國軍人的不同抉擇

讓歲月的指針撥回到那個噩夢開始的1937年12月13日。

在攻進中華門和水西門之後,日軍第16師團首要考慮的是該如何跨過眼前的中山門,不過對于已經基本上摘到勝利果實的日軍來說,這根本算不上什麼大事。

不能忘卻的紀念!1937年南京浩劫中,三名中國軍人的不同抉擇

12月13日淩晨,一位名叫四方藤造的日本上尉帶着10多人趕到中山門,為後續日軍大部隊的到來開辟道路。經過一番仔細偵察後,他們并沒有發現中國守軍,于是領頭的四方少尉在中華門早已倒塌的城牆上寫下了這麼一句話:“昭和十二年十二月十三日午前三時十分大野部隊占領”。

作為第一個攻占南京内城的人,這或許是四方藤造軍事生涯“最高光”的時刻,但南京城失守了,中國軍隊的抵抗卻沒有結束。

不能忘卻的紀念!1937年南京浩劫中,三名中國軍人的不同抉擇

就在他得意洋洋地離開中華門之際,一不留神踩上了提前埋好的地雷。在巨大的火藥爆炸聲中,這名日軍底層軍官一命嗚呼。雖然我們至今還不知道這顆地雷是哪位中國軍人埋下的,但這位無名士兵看似不起眼的舉動,卻向世人證明中國軍隊依然在抵抗日本法西斯的第一線。

南京的淪陷從來都不是中國失敗的開始,它是吹響所有炎黃子孫反抗日本軍國主義的号角。

不能忘卻的紀念!1937年南京浩劫中,三名中國軍人的不同抉擇

傳奇将軍廖耀湘之是以在國共兩黨中都受到普遍尊敬和厚待,和他在抗日戰争中尤其是南京保衛戰上不怕犧牲的戰鬥作風有很大關系。日本全面侵華後,廖耀湘被上級任命為教導總隊中校參謀主任奔赴作戰一線,親自參與了淞滬會戰和南京保衛戰。

南京保衛戰期間,廖耀湘率領的教導總隊奉命駐守在重要的孝陵衛、紫金山一線。日軍為了拔掉這顆占領南京過程中的“硬釘子”,調集第11師團集中優勢兵力和先進裝備猛烈進攻中國守軍陣地。陣地一次次丢失,又一次次在中國軍人的頑強戰鬥下被重新奪回。

不能忘卻的紀念!1937年南京浩劫中,三名中國軍人的不同抉擇

幾日戰鬥下來,日軍依靠着裝備優勢逐漸取得戰場上的勝利,廖耀湘率部退守山頂,準備做戰死前的最後反擊。但令人沒有想到的是,日軍竟然對中國軍隊陣地釋放賭氣,不甘心被俘的廖耀湘和最後幾名官兵滾下山崖。

故事到這裡本應該結束,但曆史卻注定要讓廖耀湘承擔更多的責任。

不能忘卻的紀念!1937年南京浩劫中,三名中國軍人的不同抉擇

當廖耀湘再次醒來時卻發現自己雖然身負重傷,但依然得以幸存。望着遠處早已淪為人間地獄的南京城,廖耀湘知道隻有活下來才能為抗戰做出最大的貢獻。于是在國破山河之際,他選擇盡快逃離南京。

身為中校的他先是在栖霞寺度過一段時間,然後又在友人的幫助下在和家村暫居,一位名叫和廣豐的普通村民接待了這位日後成為一代将軍的廖耀湘。在躲過南京大屠殺最危險的時期後,廖耀湘在村民的幫助下安全到達江北遊擊隊控制的安全區域,徹底遠離了早已淪陷的國土。

不能忘卻的紀念!1937年南京浩劫中,三名中國軍人的不同抉擇

南京保衛戰的失利是廖耀湘軍事生涯的轉折點,從此之後報南京之戰雪恨便成為他最心心念念的事情。

僅僅在一年之後的昆侖關戰役中,廖耀湘率部與日軍展開激戰。經此一役,中國軍隊殲滅日軍第21旅團5000餘人,少将旅團長中村正雄一命歸西。在日後的緬甸戰場上,廖耀湘所部新22師更是獲得盟軍總指揮史迪威的高度贊揚。

不能忘卻的紀念!1937年南京浩劫中,三名中國軍人的不同抉擇

很多人不知道,在守衛南京的部隊中,有這麼一支幾位特殊的裝甲兵團第三連。盡管該部隊的坦克數量和日軍無法相比,但作為當時中國軍隊中僅有的幾支坦克部隊,這支部隊官兵卻以自己的生命履行了守土抗戰的諾言。

不能忘卻的紀念!1937年南京浩劫中,三名中國軍人的不同抉擇

裝甲兵團第三連裝備有12輛“1号坦克”,該型坦克雖不能和“虎”式坦克等主戰坦克相媲美,但它裝備的兩挺7.9毫米機槍卻能輕松擊穿日軍坦克的裝甲,是以日軍坦克在“1V1”遇到它時隻能避其鋒芒。

在某次戰鬥結束上級下達撤退指令後,一台編号為“312”的坦克由于故障被迫抛錨在光方路上。操作這輛戰車的兩名中國士兵不忍心放棄花大價錢換來的“大殺器”,傳回車内與進犯日軍做最後戰鬥。

不能忘卻的紀念!1937年南京浩劫中,三名中國軍人的不同抉擇

當日軍第九師團第3大隊進到南京城中,早已在此等候的“312”坦克車組噴射出憤怒的火焰,無數日軍惡魔像被拔掉的雜草一樣紛紛倒下,為日本軍國主義殉葬。為了對付它,日軍也先後派出己方幾十輛坦克戰車,但均被英勇頑強的我軍擊潰。在經過一天一夜的激戰且彈盡糧絕後,兩名中國士兵選擇棄車逃離。不幸的是,其中一位名叫黃佛陰的戰士倒在血泊中,而另一位戰士輾轉回到了部隊。

經過戰後日軍統計,這兩名中國士兵依托着312号坦克擊斃日軍超500人,消滅30多輛日軍車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