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春秋五霸,哪個國家維持的霸業最長,哪個國家最短?

春秋戰國是我國曆史上人才大量湧現的一個時期,在相對自由的社會和思想文化環境下,各種各樣的學說層出不窮,且各有特色,如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墨家等等,它們各自對立,又互相交融,共同展現了我國古人的高超智慧,史稱“百家争鳴”。

春秋五霸,哪個國家維持的霸業最長,哪個國家最短?

其實,不隻是學術領域,在國家層面,春秋戰國時期也是“你方唱罷我登台”,不斷有霸主出現并主導一時的局勢,“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便是這一情況的最佳展現。不過,“戰國七雄”是并列的七大強國,而“春秋五霸”則是先後稱霸的五位諸侯。那麼,春秋五霸中,哪個國家維持的霸業最長,哪個國家最短呢?

首先,我們要了解“春秋五霸”這一概念指的是哪五位諸侯。在《荀子》中,春秋五霸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阖闾、越王勾踐五人的合稱;而《史記索隐》則認為吳王阖闾、越王勾踐應該被換做是秦穆公、宋襄公。這兩種說法流傳最為廣泛,筆者姑且按照《史記索隐》的說法,将這五位君主及他們所建立的霸業大體講述一遍。

春秋五霸,哪個國家維持的霸業最長,哪個國家最短?

首先是“春秋首霸”齊桓公,他在位期間重用名相管仲,大大增強了齊國國力。此外,他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并“九合諸侯”,成為了諸侯會盟的盟主。不過管仲死後,齊桓公寵信奸臣,其子又争鬥奪權,一代雄主最終病死宮中卻無人問津。

齊桓公七年(前679),齊、衛、鄭、宋四國的“鄄之會”标志着齊桓公霸業的初成,而齊桓公四十三年(前643)他去世後,齊國便因為諸子的内鬥而失去了霸主地位。這樣看來,齊國的霸業維持了三十六年。

齊桓公之後稱霸的,便是晉文公,他流亡十九年,曆盡艱辛才得以回國即位。在位期間,晉文公對内重用狐偃、先轸等賢臣,對外積極進取,并于周襄王二十年(前632),在城濮之戰擊敗楚國後與魯、齊、宋、蔡、鄭等國以及周天子的代表舉行了“踐土之盟”,被尊為盟主。

此後,晉襄公、晉靈公、晉成公都将晉國的強勢維持了下來。不過,盛極必衰是不變的定理,晉景公三年(前597),晉與楚爆發了“邲之戰”,此戰以晉軍失敗告終,史稱“晉景公失霸”。不過,晉國底蘊深厚,很快就由晉悼公重新稱霸。大體估算,晉國的霸業長達百年,是五霸中最長的一國。

春秋五霸,哪個國家維持的霸業最長,哪個國家最短?

“邲之戰”标志着晉國失霸,也标志着楚國接過了接力棒,重用孫叔敖的楚莊王曾創造“一鳴驚人”、“問鼎中原”等典故,他死後,楚國不斷衰落,到周靈王二十六年(前546),“弭兵會盟”召開,楚國與晉國平分霸權,楚國霸業維持五十餘年後逐漸無法維持。

秦穆公任用百裡奚,消滅了許多小國,并于公元前645年時大勝晉國,俘虜晉惠公,到公元前621年秦穆公去世時,他生前所倚重的大臣都被殉葬,秦國的霸業也就在二十四年後衰落。而作為五霸之一的宋襄公,更是圖謀稱霸卻未果。這樣看來,不算宋襄公,五霸中維持霸業時間最長者為晉,而最短者為秦。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