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王充闾:堅定文學信心

王充闾:堅定文學信心
王充闾:堅定文學信心

這是極不平凡的一年。欣逢黨的百年華誕,各條戰線盛事連連,喜訊頻傳。中國作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如期舉行,歡欣鼓舞之餘,愈發感受到黨中央對文藝事業的高度重視。

從1996年到現在,這是我第六次參加作代會了。五年前,習近平總書記發出偉大号召:要善于從中華文化寶庫中萃取精華、汲取能量,保持對自身文化理想、文化價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對自身文化生命力、創造力的高度信心,使自己的作品成為激勵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不斷前行的精神力量。這也成為我從事文學創作強大的鼓舞力、引導力與推動力。

九代會後,我即着手新的創作籌劃:從中華傳統文化優秀資源中汲取精神養料,在現實條件下緻力于文化提升和思想超越,用傳統文化中的充沛價值理念助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時代永遠是文化創新發展的源泉和動力,既雲創新,就不是簡單地搬運、移植,而須賦予新蘊含、新樣式、新觀照。這一構想,得到了北京大學出版社的熱情支援。書名遂定為《國粹:人文傳承書》。該書着眼于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對接,展現了大文化的理念,内涵既側重于意識、精神、觀念形态,又兼顧人文地理、社會風習、生活哲學。寫法上不是從“國粹”的一般範疇入手去展布知識格局,進行定義闡釋、邏輯演繹,而是以散文形式,鈎沉蘊含國粹文化的諸般命題,以事為經,以情為緯,獨辟蹊徑地寫出中華傳統的人文情懷、文化觀念、價值選擇、心靈空間和統攝諸多國粹文化因子的精神脈絡。順着這個路子,接下來我又寫出了它的姊妹篇《文脈:我們的心靈史》。

為了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我還為人民文學出版社寫作了一部三卷本的《詩外文章——哲學曆史文學的對話》,對上起先秦下及近代的有代表性的哲理詩進行賞評、剖析,每詩一文,寫成近五百篇随筆,依托哲理詩的古樹,綻放審美鑒賞的新花,創辟一方嶄新天地。散文從詩歌那裡領受到智慧之光,較之一般文化随筆,在知識性判斷之上,平添了哲思理趣,滲透進人生感悟,蘊含着警策的醒世恒言。而曆代詩人寓意于象,化哲思為引發興會的形象符号,則表現為一種适度的點撥,進而喚起詩性的精神覺醒。由于是詩文合璧的“連體嬰兒”,我更注意把握其富于暗示、言近旨遠、意在言外的特點,運用形象、想象、意象與比興、移情、藻飾等手法,以利于創造審美意境,拓展藝術空間。

此前,香港中華書局、開明書店分别出了《國粹》《文脈》的繁體版,香港媒體采訪中提到這樣一個問題:基于新科技的影視與網絡等電媒傳播充分展示其誘人魅力,博得生活節奏加快、生存壓力增大、心理感到疲憊的現代人的追逐,而傳統的紙介傳播則失去了往昔獨霸天下的優勢。那麼,你這種憑借文字紙本展現思維功力與審美訴求的純文學寫作,是怎樣堅定文學信心,闖關奪隘的?

我說,面對這種新的文學環境,作為寫作者,無論從應變能力、文體把握、思維方式、精力活力、現代語言特征哪方面看,我都不具備優勢。之是以還能通關,應該感恩時代、感恩文學,這裡也有編輯、出版的艱辛勞績,所謂“好風憑借力”吧。

“中華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增添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内心深處的自信和自豪”。這種文化自信,給了我有力的理念支撐。又兼創作方向比較明确,秉承“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要求,我對傳統文化中那些至今仍有借鑒價值的内涵和陳舊的表現形式加以改造,賦予其新的時代内涵和現代表達形式,激活其生命力,此其一。

其二,文學本身強大的功能,借助書籍這一載體,其整體性、深邃性、恒久性和豐富的思想蘊涵、獨特的藝術表現力,包括古漢語之獨特魅力得以充分展現,為新媒體所無法取代。

其三,在面對新媒體的各種挑戰中,認真吸收它們貼近讀者、貼近生活、快速靈活、靈活多樣的經驗,進一步強化讀者意識。發展新的文學形式,探索新的文學可能,從中受益匪淺。

其四,實踐表明,讀者及其審美需要是多層次、多取向的;中華文苑有着無限廣闊的發展空間,足夠大的容量,各種載體盡可百花齊放,共存共榮。

其五,讀書日益成為現代素質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即便是新興的網絡文學,同樣有一個從稚嫩粗疏到完善提高的過程,随着法制觀念的增強、創作實踐的磨煉,報紙、雜志、電視的引導,如開展評選優質作品、先進寫手活動,都會逐漸提升新媒體作者、讀者的創作欣賞水準。

總之,我對未來文學的發展前景是滿懷信心的。期待這次作代會進一步明确創作方向,提振信心,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守正創新,努力再創新績。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