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王充闾:坚定文学信心

王充闾:坚定文学信心
王充闾:坚定文学信心

这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欣逢党的百年华诞,各条战线盛事连连,喜讯频传。中国作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如期举行,欢欣鼓舞之余,愈发感受到党中央对文艺事业的高度重视。

从1996年到现在,这是我第六次参加作代会了。五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伟大号召:要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使自己的作品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这也成为我从事文学创作强大的鼓舞力、引导力与推动力。

九代会后,我即着手新的创作筹划:从中华传统文化优秀资源中汲取精神养料,在现实条件下致力于文化提升和思想超越,用传统文化中的充沛价值理念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时代永远是文化创新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既云创新,就不是简单地搬运、移植,而须赋予新蕴含、新样式、新观照。这一构想,得到了北京大学出版社的热情支持。书名遂定为《国粹:人文传承书》。该书着眼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对接,体现了大文化的理念,内涵既侧重于意识、精神、观念形态,又兼顾人文地理、社会风习、生活哲学。写法上不是从“国粹”的一般范畴入手去展布知识格局,进行定义阐释、逻辑演绎,而是以散文形式,钩沉蕴含国粹文化的诸般命题,以事为经,以情为纬,独辟蹊径地写出中华传统的人文情怀、文化观念、价值选择、心灵空间和统摄诸多国粹文化因子的精神脉络。顺着这个路子,接下来我又写出了它的姊妹篇《文脉:我们的心灵史》。

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还为人民文学出版社写作了一部三卷本的《诗外文章——哲学历史文学的对话》,对上起先秦下及近代的有代表性的哲理诗进行赏评、剖析,每诗一文,写成近五百篇随笔,依托哲理诗的古树,绽放审美鉴赏的新花,创辟一方崭新天地。散文从诗歌那里领受到智慧之光,较之一般文化随笔,在知识性判断之上,平添了哲思理趣,渗透进人生感悟,蕴含着警策的醒世恒言。而历代诗人寓意于象,化哲思为引发兴会的形象符号,则表现为一种适度的点拨,从而唤起诗性的精神觉醒。由于是诗文合璧的“连体婴儿”,我更注意把握其富于暗示、言近旨远、意在言外的特点,运用形象、想象、意象与比兴、移情、藻饰等手法,以利于创造审美意境,拓展艺术空间。

此前,香港中华书局、开明书店分别出了《国粹》《文脉》的繁体版,香港媒体采访中提到这样一个问题:基于新科技的影视与网络等电媒传播充分展示其诱人魅力,博得生活节奏加快、生存压力增大、心理感到疲惫的现代人的追逐,而传统的纸介传播则失去了往昔独霸天下的优势。那么,你这种凭借文字纸本展现思维功力与审美诉求的纯文学写作,是怎样坚定文学信心,闯关夺隘的?

我说,面对这种新的文学环境,作为写作者,无论从应变能力、文体把握、思维方式、精力活力、现代语言特征哪方面看,我都不具备优势。之所以还能通关,应该感恩时代、感恩文学,这里也有编辑、出版的艰辛劳绩,所谓“好风凭借力”吧。

“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这种文化自信,给了我有力的理念支撑。又兼创作方向比较明确,秉承“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求,我对传统文化中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此其一。

其二,文学本身强大的功能,借助书籍这一载体,其整体性、深邃性、恒久性和丰富的思想蕴涵、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包括古汉语之独特魅力得以充分展现,为新媒体所无法取代。

其三,在面对新媒体的各种挑战中,认真吸收它们贴近读者、贴近生活、快速敏捷、灵活多样的经验,进一步强化读者意识。发展新的文学形式,探索新的文学可能,从中受益匪浅。

其四,实践表明,读者及其审美需要是多层次、多取向的;中华文苑有着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足够大的容量,各种载体尽可百花齐放,共存共荣。

其五,读书日益成为现代素质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便是新兴的网络文学,同样有一个从稚嫩粗疏到完善提高的过程,随着法制观念的增强、创作实践的磨炼,报纸、杂志、电视的引导,如开展评选优质作品、先进写手活动,都会逐渐提升新媒体作者、读者的创作欣赏水平。

总之,我对未来文学的发展前景是满怀信心的。期待这次作代会进一步明确创作方向,提振信心,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守正创新,努力再创新绩。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