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曆來為史學家們奉為聖明之君,他勵精圖治,文韬武略,開創了''貞觀之治''的盛世局面。
然而他的兒子們似乎沒有遺傳到他的良好基因,諸子多有不善,尤其是其長子李承乾。他年少聰敏,深得太宗喜愛,八歲時即被立為太子,卻在17年後,因謀反被廢,一手好牌打得稀爛。
那麼,本已是太子的李承乾,為何要冒險謀反呢?

關于李承乾被廢的原因,曆代史學家早有研究。《舊唐書》中說''承乾之愚,聖父不能移也。''指出李承乾悲劇的原因是其個人的愚笨和頑固不化所造成的,後來大多數人也都接受這一觀點,認為李承乾的謀反被廢,完全是他咎由自取的結果。英國學者霍華德·韋克斯勒卻認為''随着年齡的增長,對中國的朝廷官員來說,承乾的行為顯得在某些方面不正常和有失體統;他可能是精神失常。''然而這些看法都有失偏頗,導緻李承乾個人悲劇的原因,除了唐太宗對其教育上的失誤外,主要原因還是其在貞觀初年黨争中的失敗。
實際上,李承乾并非愚笨之人,相反的,他''時年八歲,性聰敏,太宗甚愛之。''唐太宗評價他''中山王承乾,地居嫡長,豐姿峻嶷,仁孝純深,業履昭茂,早聞睿哲……可立承乾為皇太子。''李承乾身為嫡長子,又兼有諸多優良品德,很得太宗喜愛,很早便被立為太子,唐太宗又對其進行了一系列的培養和教育。
首先,是為他選拔名師,貞觀四年(630年)七月,選拔了前朝名臣李剛任太子少師,禦史大夫蕭瑀為太子少傅,又選了名儒孔穎達為太子右庶子,而李承乾對他的老師們也是敬重有加,師徒之間相處甚歡。其次,是對其政治能力的培養,貞觀四年(630年)五月,李承乾十二歲時,唐太宗下诏:''自今訟者,有經尚書省判不服,聽于東宮上啟,委太子裁決。若仍不服,然後聞奏。''即讓李承乾開始聽訟,有意培養他的行政能力,而李承乾的表現也讓唐太宗很滿意,直到貞觀九年(635年)唐高祖李淵去世時,唐太宗對這位太子都是持肯定态度的。
這一時期李承乾也有過失之處,他年紀漸長,貪玩的本性開始暴露,''好聲色,漫遊無度'',然而太宗認為卻是無傷大雅,是可以通過教育改正的。
然而,從貞觀十年(636年)開始,太宗對李承乾的态度開始有了變化,太子承乾本身患有足疾,行走艱難,當時的魏王李泰聲譽鵲起,太宗開始寵愛起李泰,李泰憑借太宗的寵信和自身優勢,''潛懷奪嫡之計,折節下士以求聲譽'',開始暗中培植自己的勢力,此時的李承乾和太宗關系也開始惡化,太宗對他的猜忌也越來越深。
這樣的變化與李承乾的性格表現和太宗的教育是分不開的,李承乾由于跛腳,行動不便,本身性格就比較自卑,太宗對李泰的寵愛,以及殺害了他所寵愛的太常樂童稱心等做法,無疑對李承乾造成了影響。
太宗對李承乾的教育方式大多以批評為主,對他的成績卻多有忽略,甚至給他選拔的輔臣也都是敢于''犯言直谏''型的,太宗為了鼓勵他們勸谏,對于勸谏的大臣也都是有谏必賞,長期得不到肯定,對于李承乾的心理影響可想而知,以緻他的行為越加乖戾,到後來對于敢于提出尖銳意見的功臣,''往往遣人陰圖害之''。
随着魏王李泰的日益得寵和勢力的擴張,為保住自己的太子之位,李承乾坐不住了,開始和漢王李元昌、兵部尚書侯君集等人密謀攻打西宮。
貞觀十七年(643年),齊王李祐在齊州起兵造反,李承乾對他的衛士纥幹承基說:''我東宮的西牆,離大内隻有二十步遠,齊王怎麼能比呢?''随後,纥幹承基因齊王叛亂收到牽連,被捕入獄時,告發了此事,李承乾是以被貶為百姓,流放黔州,後于貞觀十九年去世,死後太宗為他停止朝會,并以國公之禮葬之。
李承乾本想以軍事政變的形式,除掉自己的競争對手李泰,沒想到事情洩露,自己太子之位也保不住了,而魏王李泰雖然深得太宗寵愛,最終也沒能登上太子之位,反倒是晉王李治看似不争不搶地撿了漏,登上了太子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