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北魏母子争權奪利:拓跋弘大搞集權惹衆怒,馮太後坐收漁利成赢家

魏文成帝拓跋濬去世之後,馮太後幹掉了輔政大臣乙渾,開啟了自己的第一次執政生涯。

太後執政到底好不好?從豪門士族和軍政大佬的角度來看:如果自己不能執政,那麼太後執政就是最好的選擇。

如果太後在執政過程中侵犯了豪門士族和軍政大佬的利益,他們就可以打着尊崇皇帝的旗号壓制太後;如果皇帝在親政後侵犯了豪門士族和軍政大佬的利益,他們還可以通過支援太後繼續執政的方法壓制皇帝。

在這種背景下,無論是太後還是皇帝,都必須盡力讨好豪門士族和軍政大佬,這種權利格局對于他們而言是非常有利的。

北魏母子争權奪利:拓跋弘大搞集權惹衆怒,馮太後坐收漁利成赢家

馮太後的第一次執政并不成功,隻持續了不到兩年就結束了。

很多人認為:馮太後第一次執政還算成功,隻是因為魏獻文帝拓跋弘當了父親,是以馮太後理應歸還執政權,這種說法未免也太把政治當兒戲了。

戊申,魏主李夫人生子宏。夫人,惠之女也。馮太後自撫養宏;頃之,還政于魏主。——《資治通鑒》·宋紀十四

如果馮太後的工作能夠令豪門士族和軍政大佬普遍滿意,那麼魏獻文帝拓跋弘就絕對沒有奪回權力的機會,因為大家無法确定拓跋弘是否會向馮太後那樣尊重他們的利益。如果拓跋弘的做法和馮太後沒有本質的差別,那又何必多此一舉,随意撤換執政者呢?

從這個角度來看,馮太後的第一次執政,必然是無法令豪門士族和軍政大佬滿意,是以大家找了一個理由,就把馮太後趕下台了。魏獻文帝拓跋弘獲得了親政的機會,他當時隻有十四歲。

北魏母子争權奪利:拓跋弘大搞集權惹衆怒,馮太後坐收漁利成赢家

魏獻文帝拓跋弘親政之後,卻開始試圖擴張皇權,他是怎麼擴張皇權的呢?答曰:嚴刑峻法。

親政兩年之後,魏獻文帝拓跋弘曾試圖制訂一條法律:“受賄超過一隻羊或一斛酒的,都要判處死刑。行賄者以同謀罪論處,檢舉者可以獲得一定的官職。”

魏主诏:“吏受所監臨羊一口、酒一斛者,死;與者以從坐論。有能糾告尚書已下罪狀者,随所糾官輕重授之。”——《資治通鑒》·宋紀十四

在我看來,法律永遠都是擺在台上的道具,隻是用來具現台下較量的道具。

嚴懲A錢受賄當然是很好的法律,但魏獻文帝拓跋弘卻把刑罰定得這麼重,顯得十分不近人情。一旦皇帝決定打擊某一位不服從自己的官員,隻需要把這個罪名往相關官員的腦袋上一扣,幾乎就是百發百中的。别說當官的了,就算是我們平民百姓,又有多少人是一點小便宜都沒占過的呢?

對于官員而言,一隻羊或一斛酒恐怕隻是微不足道的一點小便宜,他們甚至都不會在意這些小便宜,可這些小便宜最終卻會成為官員的罪證,豈不令人膽寒?

如果真想嚴懲A錢受賄,就必須從打擊既得利益集團做起。如果隻有某個人受到這種不合人情的法律嚴懲,大家隻會認為這個人的命不好,或是在政治鬥争中失勢,卻不會認為他真是死于A錢受賄。

在此之前,魏獻文帝拓跋弘還制訂了一些減輕底層百姓負擔的法律,實施之後效果不錯。

魏主始親國事,勤于為治,賞罰嚴明,拔清節,黜A錢,于是魏之牧守始有以廉潔著聞者。——《資治通鑒》·宋紀十四

與此同時,拓跋弘又殺死了重臣慕容白曜和李敷,這兩個人可不是什麼小人物:慕容白曜開府儀同三司,李敷襲爵高平公,他的弟弟李奕與馮太後關系密切。可拓跋弘在殺他們的時候,隻不過用了一些莫須有的罪名。換言之,這兩個人之是以被殺,完全是因為他們擋住了拓跋弘的集權之路。

四年冬見誅。初乙渾專權,白曜頗所俠附,緣此追以為責。及将誅也,雲謀反叛,時論冤之。——《魏書》·卷五十·列傳第三十八·尉元等

敷既見待二世,兄弟親戚在朝者十有餘人。弟弈又有寵于文明太後。李 列其隐罪二十餘條,顯祖大怒,皇興四年冬,誅敷兄弟,削順位号為庶人。——《魏書》·卷三十六·列傳第二十四·李順

以上的林林總總,我們大概可以看出魏獻文帝拓跋弘的雄心壯志。

但這種有雄心壯志的皇帝,肯定很難令豪門士族和軍政大佬滿意。在這種背景下,豪門士族和軍政大佬又轉而支援馮太後出山,于是馮太後開始了她的第二次執政生涯。

北魏母子争權奪利:拓跋弘大搞集權惹衆怒,馮太後坐收漁利成赢家

當衆人異口同聲地要求馮太後重新執政的時候,魏獻文帝拓跋弘做出了一個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決定:禅位!

拓跋弘做出這樣的決定,根本不是史書所說的看破紅塵,而是源于與馮太後越來越激烈的沖突。

最初,魏獻文帝拓跋弘打算禅位給自己的叔叔——京兆王拓跋子推,這是拓跋弘的真實想法嗎?顯然不是。

帝雅薄時務,常有遺世之心,欲禅位于叔父京兆王子推。——《魏書》·卷六·帝紀第六·顯祖紀

也有人說:拓跋弘之是以會這樣做,是希望能有一位年長的皇帝壓制馮太後,這種說法顯然是經不住推敲的。

魏獻文帝拓跋弘為了與馮太後争鬥,不惜讓皇叔成為最大的受益者,這種說法實在是難以想象。如果拓跋弘真願意這樣做,他又為什麼要禅位呢?還不如就讓馮太後繼續執政,那畢竟是他名義上的親娘,總比叔叔執政好吧?

如果京兆王拓跋子推真成了一位強勢的皇帝,馮太後固然有可能喪失重新執政的機會,魏獻文帝拓跋弘的命運就一定會很好嗎?他能确認自己的叔叔不會過河拆橋嗎?

魏獻文帝拓跋弘的這招叫“以退為進”,按照魯迅先生的話來說就是:“中國人性情是總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須在這裡開一個窗,大家一定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會來調和,願意開窗了。沒有更激烈的主張,他們總連平和的改革也不肯行。”

如果京兆王拓跋子推真是一位強勢的皇族,那豪門士族和軍政大佬一定會抵制他繼位的。因為對于強勢的人而言,他絕不會心甘情願地受到制衡。一旦他所擁有的力量不足以打破這種平衡格局,就很有可能選擇掀桌子:“你們不讓我好過,我就讓你們所有人陪我一起下地獄!”

魏獻文帝拓跋弘提出讓京兆王拓跋子推來繼位,必然會受到大家的抵制,在受到抵制之後,他再順勢讓自己的兒子繼位,成功的可能性就要大很多。拓跋弘畢竟是皇帝,第一次你可以駁回他的建議,如果第二次再駁回他的建議,就有可能惹怒皇帝,一般人不會這麼做。

魏獻文帝拓跋弘為什麼要耍這種花招呢?主要原因還在于年齡。當時的拓跋弘隻有十八歲,他的兒子也隻有四歲。讓這麼小的孩子繼位,本身就是有些荒誕的。如果初次建議就讓自己四歲的兒子繼位,沒準會受到抵制。可一旦有了京兆王拓跋子推在前,皇帝那個四歲的小兒子繼位似乎也不是不能接受的。

“要麼是京兆王拓跋子推,要麼是我四歲的兒子拓跋宏,大家選一個吧!”(注:魏獻文帝叫拓跋弘,他四歲的兒子,也就是未來的魏孝文帝叫拓跋宏,不是我寫錯。為防止大家看得迷糊,後面我會把魏孝文帝拓跋宏統稱為“小皇帝”,特此申明。)

乃以馛為太保,與源賀持節奉皇帝玺绂傳位于太子。——《資治通鑒》·宋紀十五

北魏母子争權奪利:拓跋弘大搞集權惹衆怒,馮太後坐收漁利成赢家

事情發展到這一步,看起來似乎是魏獻文帝拓跋弘吃了大虧:他不但被動丢掉了執政的位置,還主動丢掉了皇位。

可仔細一盤算,我卻發現拓跋弘未必吃虧。

小皇帝繼位之後,一邊是太上皇拓跋弘,一邊是馮太皇太後(奶奶輩),誰應該成為小皇帝的呢?太上皇拓跋弘自然更有法理優勢,因為他是小皇帝的父親,而馮太皇太後隻是小皇帝的奶奶,關系隔了一層。

從這個角度來看,太上皇拓跋弘禅位,隻是為了更友善與馮太皇太後争權奪利而已。

還有一個佐證就是:太上皇拓跋弘雖然已經禅位,卻并沒有遁入佛門求清淨,反而一直以太上皇的身份處理國政,甚至把手伸進了軍隊,一再率軍親征。

二月,柔然侵魏,上皇遣将擊之;柔然走。東部敕勒叛奔柔然,上皇自将追之,至石碛,不及而還。——《資治通鑒》·宋紀十五

面對太上皇拓跋弘的這種怪招,馮太皇太後似乎沒有什麼明确的應對之策。但又一點可以肯定:經過拓跋弘這一輪的出招之後,豪門士族和軍政大佬不但沒有俯首帖耳,反而更加積極地支援馮太皇太後。

這種離奇的政治格局持續了大約五年,太上皇拓跋弘莫名其妙地去世了,史書的用詞是“暴崩”,也就是突然去世。而當時就有流言,說是馮太皇太後毒害了太上皇拓跋弘。

太後行不正,内寵李弈。顯祖因事誅之,太後不得意。顯祖暴崩,時言太後為之也。——《魏書》·卷十三·列傳第一·皇後列傳

我們能從史書上看到這個流言,在當時,這個流言的傳播速度必然更為誇張。

如果不是馮太皇太後毒害了太上皇拓跋弘,那麼敢于傳播這種流言的人一定活不了多久。但這個流言的生命力卻如此頑強,直接通過史書傳播到了現在,毒害之說恐怕是确有其事。

但就算馮太皇太後毒害了太上皇拓跋弘,卻并沒有受到任何追究,反而直接跑到台前執政。從這個角度來看,應該是整個北魏的上層社會集體抛棄了太上皇拓跋弘,是以馮太皇太後才敢做這種大逆不道的事。

北魏母子争權奪利:拓跋弘大搞集權惹衆怒,馮太後坐收漁利成赢家

兜兜轉轉了五年,北魏又回到了當初的政治格局:十歲的小皇帝與馮太皇太後,這對祖孫倆玩起了雙頭政治。

當初馮太後與魏獻文帝拓跋弘玩雙頭政治的時候,僅執政兩年就被趕下台;現在馮太後第二次執政,小皇帝從十歲長到二十歲,才獲得了親政的機會。而就算小皇帝獲得了親政的機會,也無法阻止馮太皇太後繼續活躍在政治舞台上的事實。

自太後臨朝專政,高祖雅性孝謹,不欲參決,事無巨細,一禀于太後。——《魏書》·卷十三·列傳第一·皇後列傳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局面呢?并不是拓跋皇族變弱了,而是馮太皇太後的手腕越來越成熟,由她執政已經成了約定俗成的規矩。

但有一點要說明:馮太後雖然可以長期執政,卻并不意味着她已經控制了皇權。

北魏的皇族拓跋氏始終牢牢地控制着皇權,在利益配置設定時依然享有優先權。如果馮太後真的控制了皇權,拓跋氏的特權必然會消失。

可事實顯然不是如此,馮太後活着的時候,她頂多也就敢對着小皇帝張牙舞爪,其身份卻始終是小皇帝的進階助理。而當她一死,小皇帝馬上就把權力收了回來。

北魏母子争權奪利:拓跋弘大搞集權惹衆怒,馮太後坐收漁利成赢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