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拒絕複制粘貼 合創汽車不願隻做追逐者

拒絕複制粘貼 合創汽車不願隻做追逐者

新能源汽車在國内發展業已十多年,但從沒有像今天這樣百花齊放。

沙龍、輕橙時代、飛凡等全新的智能電動車品牌乍現,小鵬、哪吒、合創、岚圖等也紛紛釋出新車型。智能電動汽車賽道日漸擁堵。而與此同時,新能源汽車的消費熱潮也空前高漲。今年10月份,新能源汽車的市場滲透率上升至16%,自主品牌新能源滲透率更是高達36%,而十年前還不足1%。

從整體經濟發展大勢來看,新造車是充滿前景的戰略性産業,市值飙升已成常态,除了政策利好不斷,還伴随海量的資本和玩家的湧入。與此同時,網際網路、房地産、家電企業、科技公司等加速跨界進入造車領域。很多迹象表明,智能電動汽車到了爆發的前夜。

拒絕複制粘貼 合創汽車不願隻做追逐者

縱觀過去的發展,最早的一批新能源汽車大多是簡單地将汽車發動機變速器換成電池和電機,以“油改電”的形象出現,頗有沖着補貼而去的動機。産品銷售主要流向網約車和分時租賃公司,私人消費和商業閉環無法建立,也談不上使用者服務。

随着2015年相關政策的出爐,一批新獨立造車企業拔地而起。但初期市場接受度低、融資環境變動,讓這一批企業經曆了殘酷的淘汰賽。這一階段的造車企業主要強調續航、加速等性能,但在商業模式上并不明晰,靠“燒錢度日”是常态。

到了2018年,整體汽車市場進入負增長周期,但新能源細分闆塊逆勢增長。在技術進步、成本降低、補貼退坡、融資回暖等因素的綜合推動下,新能源消費逐漸迎來市場化,人們開始正視新能源汽車的真正價值。

這期間踏入造車行業的企業甚多,且多以跨界造車的模式出現,合創、智己、長安阿維塔、集度等,都有着諸多合作夥伴的支援。今年,還有諸多科技公司跨界湧入,如小米、富士康、蘋果、索尼等。跨界合作已是大勢所趨。

純電智能汽車已進入模式競賽期

如果說十年前的新能源汽車,隻是補貼政策推動下的被動産物,那麼2014年左右出現的“蔚小理威”等獨立造車企業,才是第一波真正意義上的造車新勢力。現在更多元身份的玩家參與的跨界造車,則可以視為第二波。

每一個階段造車企業的特點也不盡相同。第一批老玩家,主要靠電動車與傳統汽車的産品差異獲得關注,但各企業處于單打獨鬥的狀态。第二波則以跨界融合、合作共創為特點,産品在電動化基礎上更突出智能化。新進入的品牌也不再簡單地以傳統或新勢力就能區分。

多方聯合成為新一波造車熱的顯著特征。其主要邏輯在于,智能電動汽車已不止是交通工具,它是面向未來的移動智能空間、連結萬物的端口,是需要多種業态綜合才能做好的綜合化産品。這注定了單打獨鬥難以走通造車這條路。

合作可以帶來巨大好處。傳統車企依靠在制造和工程品質、品控方面的優勢,網際網路公司依靠大資料、使用者思維等優勢,科技公司憑借AI、自動化等軟體優勢,多方優勢互補,才能高效率地打造出先進的智能移動空間。

拒絕複制粘貼 合創汽車不願隻做追逐者

有行業觀點指出,目前的造車已不再是技術能否達到的問題,而是技術服務于誰,以及如何展開服務,如何為使用者帶去高于産品本身的增值價值。

圍繞使用者建立智能汽車生态,這是智能電動汽車共同的追求。而多元化身份的合作者共創的模式,最能滿足這一目标。在這種邏輯下成長的合創汽車,以智能、科技、潮流、社交、沉浸式體驗作為其造車觀關鍵詞,正是基于對智能電動汽車根本發展目标的判斷。

早從三年前開始,合創汽車就走上了多方合作共赢推動電動車汽車發展的道路。合創的股東方包括珠江投管、廣汽集團、蔚來汽車,作為各自領域的佼佼者,以強強聯手、資源協同的方式,帶給合創汽車創造性的新模式底色。合創汽車早早走上輕資産發展的道路,專注從先進科技、極緻體驗方面為使用者創造價值。

在這個為使用者創造價值的時代,汽車行業的競争邏輯從産品的競争進化到了模式的較量。在一衆新造車企業中,合創汽車從誕生起就将模式作為重要競争力并做體系化打造,不僅有着多元化的股東結構,還擁有創新性的技術産品、極具社交屬性的營銷打法、全産業鍊的生态建構、無邊界的新零售體系。合創的模式優勢,領先行業一大步。

有資源的共創,是合創汽車出位的保障

合創汽車的模式已被驗證富有成效。廣州車展現場,Z世代被合創Z03吸引駐足,這款領智、引潮的智能純電動車型,将觀衆帶到數字化的未來次元。此外,合創汽車還帶來了兩款獨立研發設計的概念車型——轎跑Concept-S與MPV Concept-M,展現對純電智能汽車進階方向的思索。

總體來看,合創汽車的産品矩陣和展台布置,給人強烈的科技感和代入感,預示着它是一個足以帶人們走向未來生活的入口。

拒絕複制粘貼 合創汽車不願隻做追逐者

合作與共創,是當下新造車的主流模式,而合創汽車天生自帶這一模式基因。左手依托廣汽系的造車實力,右手依托珠江投管在全場景、大交通等方面的資源優勢,合創汽車形成了面向未來的技術、生産、銷售服務等全價值鍊體系。而即将亮相的杭州工廠給了合創汽車在生産次元實作自研自制的有力保障,自主生産線将聚合内生的力量注入産品。

不止于此,合創汽車在智能科技上堅持自研路線,打造出的H-VIP智駕互聯系統這一金字招牌,成為開啟全場景智能的鑰匙。該系統在三電技術、智能駕駛輔助、智能語音互動、全場景車域生态聚合方面都有驚人表現,包括即将推出的800KM續航大功率電池和OTA更新後覆寫高達99%的智能語音控制。

為提供“人—車—場”閉環的智能體驗,合創汽車進行了多重布局,以夯實智能生态基礎:與元知科技在車路協同、大資料應用等領域合作;與上海交大共建智能網聯汽車聯合研發中心,測試智能引導、園區泊車等;聯合機器人公司非夕科技、晶片頭部企業地平線、知名智駕系統開發公司MAXIEYE,發力人工智能與自動駕駛。

來自珠江投管的股東優勢資源亦為合創汽車多方面賦能,例如合生商業擁有的100多個商業地産項目,可以給合創汽車提供豐富的線下使用者觸點。

關于管道布局,合創汽車采用更靈活高效的“新零售+代營運”線上線下混合模式,使用者可以在合創APP和線下新零售管道體驗到産品,看車、購車、用車體驗更佳。

多重資源的疊加和賦能,讓合創汽車在輕資産模式下快速布局技術、生态和服務,這是合創汽車能夠在目前新造車賽道中出位的堅實保障。

自研+共創,合創模式的内生基礎

智能電動汽車的快速發展,使得現有的汽車産業結構被替代,“智能化+電動化”不可阻擋。智能電動汽車會帶來什麼?移動生活的“第三空間”、數字載體、“元宇宙”的端口、“軟體定義汽車”、“使用者定義汽車”,目前還在努力探索。有行業機構預測,至2030年,汽車企業靠軟體收入可能占到銷售收入的50%。

至于眼下,從産品層面來說,此前劃分車型品類的辦法,已不那麼重要。從體驗角度來說,人們更關心的是汽車的“靈魂”,是一輛汽車能不能帶來互動親和力和生命成長力。未來汽車的商業形态也不再是單純賣車,而是基于疊代技術增值服務和使用者出行全場景生活消費。

拒絕複制粘貼 合創汽車不願隻做追逐者

要實作這些願景,先進的模式始終是一個内生性的基礎。例如,在關鍵的晶片、軟體等方面,任何傳統企業都難以靠自己的力量去研發,而與科技公司合作的同時,在內建化技術領域自研才是更穩妥的模式。

雖然也有車企巨頭試圖全産業鍊自研,但這種模式限制了轉型效率,也極大提高了前期成本,導緻戰略轉型不夠聚焦,在軟體智能化、使用者體驗上顧此失彼。

合創模式恰恰是适合創新型企業的最穩妥而先進的模式,不僅可以汲取多種領先優勢資源,更重要的是給使用者提供了一個不斷開放創新、疊代進化的體驗端口,而不是封閉的一錘子買賣的枯燥體驗。

合創Z03,是合創汽車推出的開啟未來生活大門的重磅之作。在動漫、電競、次元偶像等元素的加持下,Z03在大批Z世代的内心埋下了智能科技的種子,給合創汽車走向未來提供了更多的潛在使用者基礎。

這是共創模式的魅力所在,合創模式意味着可以為使用者持續創造出全新的超越期待的價值體驗,為自身以及合作夥伴提供更豐富的商業價值形态。合創汽車代表着無限的可能,也必将大有可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