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圍觀孔子朋友圈:被孔子尊為“聖人”的人,到底什麼樣?

我們都知道孔子被尊為“萬世師表”、“至聖先師”,但是孔子并不認可自己是聖人。

在孔子的人際交往圈裡,誰才能得到孔子的認可呢?

《論語》裡提到的人物,除了孔子和他的學生,還有125人。

這些人當中有被稱為“巍巍乎”的聖人,也有被罵“老而不死”的小人;有力捧孔子的,也有唱衰孔子的;有給孔子點贊的,也有跟着瞎起哄的。

不過,如果按時間劃分,主要分為兩類:

第一類是在孔子之前的古人,一共42人。按照《漢書·古今人表》的分類,人分9等,這種分法也是後世九品中正制的理論基礎。

這42人中,上等人25個,大約占6成;下等人隻有4個,連1成都不到。是以,絕大部分都是好人。好人為啥成群結隊而來呢?

因為孔子是個複古主義者,厚古薄今,古人在他眼裡怎麼看怎麼好。

圍觀孔子朋友圈:被孔子尊為“聖人”的人,到底什麼樣?

這些古人裡面,境界最高的是聖人。在孔子的标準裡,他自己不是聖人,他的學生更不是聖人。

孔子認可的聖人,基本都是死人,也就隻能在這42人裡挑。都有誰呢?堯、舜、禹、湯、文、武,也就是古代的聖王。

次一等的,是賢臣,有上古時期的,比如司法鼻祖臯陶、廚師鼻祖伊尹等等;也有春秋時期的,比如幫助齊桓公稱霸的管仲;

再一類,是節行超逸的人,比如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齊等。古人裡,壞人很少,被點名的隻有大壞蛋商纣王、嫦娥的老公後羿、能陸地行舟的奡這幾個人。

第二類是與孔子同時代的人,一共有77人,這些人大部分都是壞蛋,不是昏君,就是賊子,好人不多。

按照剛才那個分類,上上等的人一個沒有,上中等的有4人,上下等的12人,而下等人卻有25人。

總之,孔子提到的這些同時代的人,好人隻有1/4,大部分他都提出了批評意見。試想想,如果孔子有朋友圈,這些人估計都是被他拉黑和即将被拉黑的吧?

《論語》裡提到的這些人,按照身份來分類的話:一類是各國的國君,比如魯昭公、齊景公、衛靈公等,都是孔子時代的當權者。

但是,都沒能重用孔子,孔子對他們的評價也一般,比如他直言衛靈公無道。

第二類是各國的卿大夫。比如齊國名相晏子,魯國權臣季平子,鄭國賢臣子産,楚國好龍的葉公等等,孔子對他們好評少,差評多。

圍觀孔子朋友圈:被孔子尊為“聖人”的人,到底什麼樣?

再一類就是隐士的鼻祖,比如荷蓧丈人、楚狂接輿等等,他們為人清白,德行高尚,但是喜歡挖苦嘲笑孔子,認為他在一個亂世東奔西跑,沒有意義。

孔子對他們還是比較尊重的,也很欽佩,但是要他真正放下理想,“乘桴浮于海”,那孔子也是不大願意的。

不過,整體回頭來看,孔子的朋友圈生态也不是很好,他認為值得點贊的,都是已死的古人,活着的呢,不是他想拉黑就是人家會拉黑他的。

到底這些人和孔子之間都有哪些有意思的話題呢?

聖人的愛豆:内能修身,外能安邦

現代社會,娛樂至死,粉絲們為了愛豆可以不惜代價。而在春秋時期,孔子粉起愛豆來,也是照樣興奮不已,愛意滿滿。

他的愛豆都有誰呢?就是前面提到的堯舜禹湯文武,一群有德又有為的聖人,他們能夠修己以安百姓,是古代的聖君。

在品德方面,孔子說,“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意思是舜和禹都很謙虛,都能禅讓天下給别人。

孔子還說,禹這個人很節儉,吃的差、穿的差、住的差,一心撲在為人民服務上,孔子對禹沒有二話,就一個字:服!

不過,古代聖王的年代實在太久遠了,都是些傳說。就近來看,孔子最推崇的時代是西周,最大的愛豆是周公,最終的理想是恢複周禮。

晚年,他曾一臉憂桑地表示:久矣吾不複夢見周公!

這話的意思反過來揣測不就是:孔子年輕時夢裡都是周公啊!試問那些追愛豆的死忠粉們,你們都能常常夢到愛豆嗎?

圍觀孔子朋友圈:被孔子尊為“聖人”的人,到底什麼樣?

孔子粉這些人,當然不是因為顔值、身材什麼的,主要是粉他們高尚的品德,特别是被稱為上古至德的禅讓,像堯舜禹都是以禅讓得天下的,但後來禹把天下傳給自己兒子,開始了“家天下”。

到了商周之際,有人突然又講究起這些八輩子沒人講過的道德來。孔子對他們特别推崇,曾贊歎道: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

泰伯是誰呢?周太王的大兒子。

話說這位周太王有仨兒子,但“天下老子愛小小”,世人都寵愛幺兒子,周太王也是。他不光喜歡小兒子,更喜歡小兒子的兒子,誰呢?

文王姬昌。于是,周太王就想把王位傳給老三,但又不明說。老大、老二搞懂了老爹的意思後,二話不說,跑!一口氣就跑去了吳地,也就是現在江浙一帶。

當然,如今這裡富甲天下,“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但在泰伯那時候,吳地那叫一個荒蠻,跑那兒去,基本等于自己把自己流放西伯利亞。

圍觀孔子朋友圈:被孔子尊為“聖人”的人,到底什麼樣?

流放還沒完,他還搞起自殘,斷發紋身。好歹也是王二代,何必自虐自殘到這地步呢?主要為了表明自己對王位沒有想法,證明自己不堪重用。

到了春秋時候,這個故事傳為了美談。孔子認為,讓賢是很高的品德,隻有古人才有。

泰伯的德行太高了,老百姓都不知道怎麼贊美他好了。其實,這大概是孔子自己單方面的解讀,沒準兒在老百姓看來,泰伯就是為了免遭殺身之禍遠走他鄉呢,或許,還有些人會罵他們哥倆放着王位不要,傻!

如果單看前面孔子粉愛豆的理由,會讓人誤以為他追偶像隻看品德和口碑。其實不然,古聖先賢若沒有本事,特别是沒有拿得出手的政績,孔子也不會粉他們。

在孔子看來,誰要是能給老百姓普施恩惠,過年過節發個紅包什麼的,就很了不起了。要是能救民于水火,解民于倒懸,那簡直就是聖人了。

這個觀點充分展現在他對管仲的評價上。

圍觀孔子朋友圈:被孔子尊為“聖人”的人,到底什麼樣?

一開始,孔子對管仲的評價不好,說:管仲之器小哉。他覺得老管這個人太奢侈,享樂主義很嚴重,還不守禮。

有人問:管仲是個節儉的人嗎?孔子沒好氣的說,管仲有三處豪宅,多吃多占,給他服務的人嚴重超編,這能算節儉嗎?

還有人問:管仲知禮嗎?孔子更生氣了,說:國君宮裡立着影壁,管仲居然也在家裡立了個影壁;國君有招待外賓的吧台,管仲居然也搞了個吧台,他要知禮,狗都知禮了。

你看,全是惡評。

但後來,孔子的思想發生了重要轉變,特别是在看到管仲的能耐後,立馬黑轉粉。

子路曾問他:管仲和召忽一起輔佐公子糾,結果公子糾被齊桓公殺了,人家召忽以死殉主,而管仲不但沒死,還投靠到齊桓公的帳下,這不是不仁嗎?

孔子卻說,齊桓公九合諸侯,卻沒有動武,沒有殺人,這是管仲的功勞啊,管仲完全當得起“仁”這個字。

之後,子貢又問了同樣的問題。孔子說:管仲輔佐桓公,稱霸諸侯,一匡天下,尊王攘夷,百姓一直到現在都在受着他的恩惠。

要是沒有管仲,我們就要披發左衽,淪為夷狄了,哪兒還能在這裡安靜地談經論道。

可見,孔子希望能像管仲那樣造福百姓,施惠于民,但是,終其一生,他都在栖栖遑遑地尋找就業機會,至死也沒能實作理想。

沒辦法,誰讓那些君王們,有眼不識金鑲玉呢?

編輯|涼山

排版|涼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