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符相當于古代掌兵權者和帶兵者互相制約和配合的一種手段,其制作和使用上絕不是那麼簡單的。曆史上很多傀儡皇帝,他們能否通過僞造兵符的方式來指揮軍隊呢?答案是不能!

我們先講一個故事:公元前257年,秦國圍攻趙國首都邯鄲,趙國向魏國求援。魏國公子信陵君魏無忌想要出兵,但是魏安厘王膽小怕事,不同意出兵。于是信陵君找到了魏王寵妃如姬,讓她冒着極大的風險偷出了兵符。這個故事就是著名的“竊符救趙”,記載在《史記.魏公子列傳》中。
從這個故事能看出,即使貴為魏國公子,手中握有強大的經濟資源,也無法仿制兵符。這自然是有原因的。兵符這個東西,是絕對意義上的一次性生成制品,根本不存在仿制的可能。
首先是制作兵符的材質,通常都是貴金屬或者玉石。貴金屬本身就極其稀少,傀儡皇帝深居簡出,十指不沾陽春水,根本弄不到這些材質。而如果兵符是玉石的,那更是不可能仿造。玉石是自然産物,天下根本不存在兩塊完全相同的玉石。連材質的問題都無法解決,哪裡還有仿造的可能。
而且,在兵符制作之初,其實就考慮到了防僞的問題。兵符上的銘文,是在制作時一體成型的,是以才能達到嚴絲合縫的效果。如果需要更換,那也必須是一換一對,沒法後期補做的。如果後期仿制,絕對精确不到和原件一樣的效果。這是工藝問題,古代的工藝水準就是那樣。即使是到了現代,也需要使用高精度機械制圖的加工機械才有可能完成。是以,仿制根本不可能。
“竊符救趙”的故事咱們接着講:在信陵君得到兵符之後,雖然快馬加鞭地趕奔軍營,但是仍有擔心。魏國的領軍大将晉鄙和魏王關系不一般,自己光拿一個兵符,恐怕未必能調得了兵。于是,他又帶上了一個叫朱亥的武士,以備不時之需。果然,晉鄙在見到兵符之後仍然拒絕出兵,信陵君無奈,隻能讓朱亥一鐵錘砸死了晉鄙,這才順利調兵,救了趙國。
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兵符絕對不像電腦程式一樣,一旦觸發條件就會執行。領軍的将領都是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的判斷,也有自己的派系。一旦察覺指令不對,他們仍有權利拒絕出兵。這就是所謂的“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試想一下,哪一個傀儡皇帝不是被包圍在權臣的勢力範圍之中?他們此時的威信已經蕩然無存,拿了兵符又有何用?
是以,兵符的意義,并不像一般人想象的那樣大。畢竟領兵的都是大将,如果大将想出兵幫助皇帝奪權,他有的是借口和理由能達到目的;如果大将不想出兵,有兵符還是一樣可以找理由不出兵。最終能決定一切的,還是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