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臣應被淩遲處死,朱元璋卻說:看你父親的面子,給你留個全屍

“藍玉案”是明朝繼“胡惟庸案”之後,再次屠殺功臣的大案。這是一起冤案,已經是學界的共識。這一起案件人們在探讨此案發生的原因時,基本都是在強調功臣們的驕縱、君臣之間沖突,以及朱元璋為“身後事”打算等方面的因素。

“藍玉案”的成因衆說紛纭

在筆者看來,“藍玉案”與燕王朱棣不無關系。我們都知道,藍玉是朱标妻子的舅舅。這層親密的關系,加上藍玉以顯赫的戰功被朱元璋器重,必然會對燕王朱棣構成威脅。燕王表面上僞裝成忠厚老實的人,實際上其内心中早就觊觎皇位了。

大臣應被淩遲處死,朱元璋卻說:看你父親的面子,給你留個全屍

朱元璋劇照

太子在世時,朱元璋為兒子組建了當時超一流的輔佐班子,那時燕王還不敢輕舉妄動,但是太子死後,朱棣在朱元璋面前說藍玉有不良之心,慫恿朱元璋制造了“藍玉案”。

不僅如此,“藍玉案”還是朱元璋鞏固自己無上權威的必然結果。朱元璋雖然對太子寵愛有加,但是他仍舊從權力的集中方面進行了考量,是以才對太子處處加以限制。太子舉步維艱,最終憂憤而死。而皇孫尚且年幼,無法駕馭百官,朱元璋為了穩固皇權考慮,便制造了“藍玉案”。

這一案件的成因衆說紛纭。如果我們跳出迷霧,對比“藍玉案”和“胡惟庸案”,就會發現雖然兩件案子有一些細微的差異,如“胡惟庸案”以文官為主,“藍玉案”以武将為主,但實際上,這兩件案子的性質是一樣的,都是朱元璋消滅開國功臣的重大舉措。

朱元璋的性格是不可被忽略的因素

在專制主義的封建系統中,君主性格往往會發揮相當大的作用。太子還健在之時,藍玉就因為功大而驕橫,文獻中記載“多畜莊奴假子,乘勢暴橫”,又說他“私主元妃”。面對如此驕橫的功臣,以朱元璋的性格來說,他自然會“聞之不樂”,并且“切責玉”。

太子和朱元璋也有權利配置設定上的利害問題。朱元璋不僅要教育、培養太子,也要限制太子的權利。由朱元璋經常挂在嘴邊的“漢代江充之事可為明鑒”,可以看出朱元璋和太子之間往往因為政見分歧,而漸生嫌隙。

大臣應被淩遲處死,朱元璋卻說:看你父親的面子,給你留個全屍

即便如此,太子英年早逝,始終是朱元璋始料未及的,這對他的打擊頗大。朱元璋不得不立了年僅十六的皇太孫為繼承人,而這時的朱元璋已經六十五歲高齡了,這應該是朱元璋最敏感的一段時間。

再加上随着太子的逝去,朱元璋企圖通過控制太子來控制藍玉的願望,亦化為泡影,是以這也是朱元璋最警惕的一段時間。

正因如此,盡管藍玉并沒有什麼謀反的行為,也沒有十惡不赦的罪過,最終藍玉仍舊被誅殺。

“藍玉案”爆發後,逝去的英傑不枚勝舉

因“藍玉案”株連而死者超過一萬五千人。早前朱元璋定“胡惟庸案”時,将案犯之詞編為《昭示奸黨錄》,并且将之公布于世。這一次定“藍玉案”,則公布了《逆臣錄》。除此之外,記載“藍玉案”的史書還有很多,如《明實錄》、《明史》、《罪惟錄》等。

根據文獻中的記載,“藍玉案”揭露于洪武二十六年二月八日,到五月一日,共計八十天的時間。在如此短的時間之内,案發、抓人、審問、定案、殺人、清算、編撰、出書一氣呵成,“幹淨利落”得讓人懷疑這一部彙編近千人供詞的《逆臣錄》之真實性。

大臣應被淩遲處死,朱元璋卻說:看你父親的面子,給你留個全屍

“藍玉案”中逝去的英傑不枚勝舉。其中有一人,值得說一說,他就是朱同。《明史》對朱同的評價是“資敏”,他年紀輕輕就成了太子的老師,并且和藍玉關系不錯。

既然藍玉身死,朱同也不能幸免。謀逆之罪一般都是碎剮淩遲處死,藍玉最終被“剝皮實草”,其凄慘之狀實令人無法想象。而朱同卻被“賜自缢”。為何兩人同歸,卻“殊途”?

這多虧了朱同的父親朱升。朱升就是那位為朱元璋提出“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建議的人。他在文治方面,為朱元璋完善了政制,可謂是居功至偉。

大臣應被淩遲處死,朱元璋卻說:看你父親的面子,給你留個全屍

朱元璋稱帝之後,朱升便告老還鄉。臨行之前流淚向朱元璋求情:“我有一個兒子叫朱同,如果他以後犯了罪,請您留他一個全屍”。朱元璋見狀為之恻然,便專門為朱同定制了一個“免死券”。

面對跪在自己面前的朱同,朱元璋大言不慚地說道:“你爹還鄉時,我答應過他留你全屍,看在他的面子上就這麼辦吧”。看來,朱元璋是鐵了心要下狠手,而“免死券”也救不了朱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