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曆史文化】巴山深處“翰林院”‖譚守學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曆史文化】巴山深處“翰林院”‖譚守學

巴山深處“翰林院”

譚守學

說到“翰林”,在一般人認知中,感覺就是“高大上”,然而,在巴山深處的巴中市巴州區天馬山鎮柳崗坪村劉家灣,有一座劉氏“翰林院”,多年來,藏在深山人未識。

【曆史文化】巴山深處“翰林院”‖譚守學

俯瞰省級文物保護機關——翰林院

要深入了解這個問題,還得從“翰林院”的來由談起。“翰林院”從唐朝開始設立,初時為供職具有藝能人士的機構,自唐玄宗後,“翰林”分為兩種,一種是“翰林學士”,供職于翰林學士院,一種是翰林供奉。翰林學士主要擔當起草诏書的職責,無甚實權。晚唐以後,翰林學士院演變成了專門起草機密诏制的重要機構。在“翰林院”任職或曾任過職者,被稱為“翰林官”,簡稱“翰林”。宋朝後成為正式官職,并與科舉接軌。明朝後成為養才儲望之所,負責修書撰史,起草诏書,為皇室成員侍讀,擔任科舉考官等。翰林”是走向仕途的重要階梯。

【曆史文化】巴山深處“翰林院”‖譚守學

“翰林學士”始終是社會中地位很高的士人群體,集中了當時知識分子中的精英,社會地位優越。入選翰林院被稱為“點翰林”,是非常榮耀的事情。由科舉至翰林,由翰林而朝臣是科舉時代士大夫的人生理想,是儒家學說中“達則兼濟天下”的具體表現。

據考證,劉翰林,原名劉集中,字希正,号立齊,生于清鹹豐五年乙卯六月24日戌時,生于小柳崗後分居柳崗坪村劉家灣(小地名:鵝項頸)。“光緒中援例準授翰林院孔目”。2019年1月10日,翰林院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機關。

【曆史文化】巴山深處“翰林院”‖譚守學

柳崗坪村劉家灣翰林院

傳說,當年,劉氏家境比較富裕,養育有兄弟二人,劉老太爺望子成龍,希望兒子能發奮讀書,考取功名,出人頭地,為劉氏家族光宗耀祖。但事與願違,兄弟二人屢考不中,劉老太爺隻得忍痛向官府拿出銀子,給大兒子劉集榮捐了個“功名”,然而,此舉不但沒有受到當地人的尊重,反而被人嘲笑。

後來劉集榮看中了一個年輕美貌、聰明伶俐的吳氏女子,要求提親,吳氏美女提出,要想與我成親,除非你憑真本事考取功名,不然,不要妄想。于是劉集榮發奮攻讀,三年後去阆中趕考,考試剛結束,還未公布榜示,就突發急病而亡。劉氏一家悲痛欲絕,派老二劉集中前往阆中料理後事。因官府不知老大劉集榮已病故,仍頒發授予了“功名”。劉集中帶着哥哥的遺物回到老家,吳氏姑娘知道内情,十分内疚,于是決定履行承諾,終身不嫁。

鄉鄰被其感動,紛紛出主意,提議吳氏姑娘嫁給老二劉集中,既彌補了遺憾,又成就了姻緣,兩全其美,皆大歡喜。劉集中卻認為,自己這樣做,是乘人之危,于心不安。于是他也作出承諾,待自己考取功名後再迎娶吳姑娘。

通過數年努力,劉集中終于如願以償,獲得了“功名”,迎娶了“美女”。

他們的故事被傳為佳話。劉翰林從此遠近聞名,朝廷為表彰其德能“授翰林院孔目”。并修建了“翰林院”。

【曆史文化】巴山深處“翰林院”‖譚守學

據考證,翰林院修建于清道光十年(1830),占地面積600餘平方米。坐北朝南,古樸典雅,呈複四合院布局,為木結構穿鬥梁架單檐懸山式屋頂,青瓦屋面。

正堂為木質闆壁牆體中嵌木質窗花,面闊5間17米,進深3間6.2米,通高6.4米,檐高4.2米,一級素面踏道直通正堂,踏道長2.95米,寬0.9米,高0.2米。

左右廂房,各面闊3間12.5米,進深1間5 米,檐高3.6米,脊高5.3米。右廂房外開2天井。

前堂面闊5間19米,進深1間3.3米,檐高3.6米,脊高4.9米,4級素面階梯式踏道直通堂前。白砂石闆鋪成,石質院壩長12米,寬16米。該建築具有典型的川東北民居風格。

在院子的房梁上至今留有這樣一首詩:

寒窗立志透雲宵,

鐵硯穿磨不憚勞。

春暖池塘觀魚躍,

哪怕垅上萬丈高。

【曆史文化】巴山深處“翰林院”‖譚守學

題詩的房梁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文/圖:譚守學(巴中市巴州區文化廣播電視和旅遊局)

方志四川部分圖檔、音視訊來自網際網路,僅為傳播更多資訊。文章所含圖檔、音視訊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曆史文化】巴山深處“翰林院”‖譚守學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