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中央決定反擊了,而我們卻沒有做好準備,那我們就要變成民族的罪人了。”
這句話是羅瑞卿大将對作戰部副部長說的一句話,那麼羅瑞卿大将在1962年對印反擊戰當中究竟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呢?他為這場邊境戰争又貢獻了多少心血呢?羅瑞卿大将和張國華又是什麼關系呢?1962邊境之戰過後,張國華向中央彙報的時候是怎麼評價印軍的實力的呢?

印度在1947年剛剛獨立的時候還算比較老實,不過到了50年代中期的時候就開始變狂了,變狂的原因主要有兩大點:第一就是在冷戰的環境下,美蘇兩國對印度的幫助,美國和蘇聯兩個國家都想把印度拉到自己的陣營裡,是以說一時之間印度變成了香饽饽,這也讓印度的總理尼赫魯飄了起來。
第二點原因就是印度在國際社會上地位的提高,印度當時是不結盟國家當中的老大,非常受尊敬,這也就直接增加了尼赫魯的自信心。
随着印度的一帆風順和老美背後的慫恿,尼赫魯在中印邊界問題上變得越來越肆無忌憚了。
1959年,印度軍隊在邊界的東段向我方步步緊逼,相繼挑起了郎久事件和空喀山口等流血事件,當時出于戰略大局的考慮,毛主席并沒有決策要進行反擊,但是邊境的局勢一天比一天嚴峻起來。
當時的總參謀長羅瑞卿是我國的開國十大将之一,他清楚地知道這場戰鬥很有可能避免不了,于是遠在北京的他派了一些幹部去西藏邊境地區了解情況。
臨走之前,羅瑞卿大将對作戰部的副部長吩咐道:“你們去邊境看一看印軍的侵略活動還停得下來嗎?萬一停不下來怎麼辦?必要時該打還得打,你是作戰部副部長,光謙讓不行,人家會說你的二話的,作戰部不是退讓部,我們要做好準備,但是要注意的是,在毛主席下決心以前一律不準開槍。”
在聽了羅瑞卿大将的安排之後,作戰部的人員趕緊去了西藏邊境,到了邊境地區之後,發現對方日益猖狂,印軍還把他們的哨兵所駐紮在了我軍的後面,對我軍的哨兵所形成了包圍之态。
對方當時非常的狂,據說印軍巡邏的時候下巴都是擡的和眼睛一樣高,走路擡着頭走,一副天下第一的樣子,非常的放肆,在了解了邊境的具體局勢之後,羅瑞卿大将及時地向毛主席做了報告。
1962年10月12日,毛主席在經過一番考慮之後,最終下定決心打響對印自衛反擊戰,在毛主席下定決心之後,羅瑞卿大将立馬起草了給邊防隊的電報,電報中訓示道:“此次作戰事關國威軍威,務必初戰必勝,隻能打好不能打壞,針對軍事指揮工作、政治動員工作以及後勤保障工作,必須要精心做好計劃,提前做好準備,要不斷地教育參戰士兵千萬不能夠輕敵,不能夠疏忽大意,要随時謹記毛主席的教導,在戰略上藐視敵人、在戰術上重視敵人。”
在收到羅瑞卿大将的電報之後,前線邊防隊按照訓示做了充分的準備,東段的反擊任務交給西藏軍區的司令員張國華指揮,西段的總指揮由新疆南疆軍區的司令員何家産擔任,随後東西兩段打響了對印自衛反擊戰。
針對東邊的反擊戰,羅瑞卿大将非常的關注,因為這一戰的主要目标是克節朗地區。
克節朗地區駐紮的是印軍有着百年曆史的王牌旅第七旅,這支部隊在當時可以說是印度最強的部隊,是以說克節朗之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布置了大體作戰方案之後,羅瑞卿大将便時刻的關注着戰事的發展,我軍也沒有讓人民失望,很快便把對方的第七旅滅的差不多了。
當最後一份捷報傳來的時候,羅瑞卿大将站在臨時布置的一間作戰室裡看着戰報,看着牆上挂着的軍事地圖他笑了,雖然他已經幾天幾夜沒有怎麼休息了,但他仍然在堅持着。
随後羅瑞卿大将沒有猶豫,他連夜再次起草對邊防部釋出電報,訓示道:“在克節朗地區戰役完成之後,我軍稍事休整或者說不休整,立馬乘勝追擊,準備攻打達旺地區。”
這個方案的目的有兩點:第一、事實上我們不承認所謂的麥克馬洪線,第二、為中印邊境談判解決創造有利條件。
在接到羅瑞卿大将的訓示之後,邊防軍先是兵分五路,把印軍在克節朗地區後方的基地給拔了,随後在10月25日的時候,我軍相繼占領了達旺以及達旺以北等地區,收複了大量的領土。
與此同時,在西段的新疆萬河谷和紅山頭等地區,邊防部隊采用“拔點攻堅”的戰術對侵入我國的印軍40多個據點發起了反擊。
在轉戰700公裡之後,到了1962年10月28日,我軍成功地收複了章多、巴裡加斯等地,拔除了他們的據點37個,最終完成了西段的反擊作戰任務,至此第一階段的反擊戰以勝利而告終。
在第一階段的反擊戰過程當中,前線的捷報不斷的傳到北京總參謀部,羅瑞卿大将非常的感動,為邊防戰士接連點贊,随後他又起草了嘉獎令。
嘉獎令中表示到:“在這次反擊戰當中,參戰部隊以及全體指揮員在高原嚴寒的困難條件下鬥志高昂,勇猛善戰,幹脆地殲滅了敵人,值得表彰。”
同時還告誡到:“對方很有可能會展開第二次反撲,我們必須要做好連續作戰,長期鬥争的準備,直到對方同意合理的解決邊界問題為止。”
此外在最後,羅瑞卿大将還交代到:“此時此刻絕對不能輕敵,參戰部隊要及時鞏固獲得的勝利,總結戰鬥經驗,戒驕戒躁再接再厲,時刻準備着再次打擊入侵之敵。”
1962年10月24日我方發表聲明,提出了重新談判和平解決的三項建議,随後我軍在10月28日的時候停止了反擊,但是尼赫魯并沒有聽從我方的好言相勸。
1962年11月14日,對方再次在邊界全線發起進攻,11月16日我軍被迫再次打響了自衛反擊戰。
為了打好第二階段的反擊戰,羅瑞卿大将連夜起草了作戰訓示,并且修改了十多處不妥之處,之後送給了賀龍和聶榮臻審閱,審閱沒問題之後立馬發給了前線。
這篇作戰訓示的内容主要有兩點:把這兩點通俗的說就是鼓舞戰士們不要怕,隻要對方不服那就繼續打,殲滅的敵人越多,他們越疼,我們後邊談判越有利。
此外,在這份訓示報告的最後,羅瑞卿大将再次強調了一件事,那就是一定不能輕敵,要做好打硬仗、出現複雜困難環境的準備。
報告上還指出:“山地作戰,各個部隊一定要注意聯絡好協同好,同時也要做好出現最壞情況的準備,每一個團、每一個連、每一個排,甚至是每一個人都要有獨立作戰的準備和孤膽精神。”
羅瑞卿大将的這點訓示,就出現了一個很好的例子,龐國興等三人小組孤膽作戰,攻占了對方三個炮兵陣地,而且還繳獲了7門火炮,在戰鬥結束之後,龐國興還說出了“敵人非但不投降,還敢向我還擊”,這句霸氣的話。
在接到羅瑞卿大将的這份訓示之後,邊防部隊進行了自我調整,随後正式打響了第二階段的反擊戰。
東西兩段同時反擊,在經過四天之後,我軍以秋風掃落葉之勢,在東段把西山口拿了下來,在西段也将入侵我班公洛地區的外軍全部清除了。
11月21日,我軍向全世界宣布,從1962年11月22日零時起,我軍在邊境全線主動停火,為了維護兩國的傳統友誼,毛主席在決策停火後撤的同時,還下令将這場自衛反擊戰當中繳獲的武器裝備等物資全部歸還給印度。
羅瑞卿大将也知道毛主席的用意,他毫無意見的執行了,但是在整理物資的過程當中,邊防部隊中有一些幹部建議把幾部性能較好的山地汽車留下來,不過被羅瑞卿大将否決了,羅參謀長稱:“不要留,全部歸還。”
針對被俘人員,我方非但不殺、不打、不罵、不侮辱,而且還在生活上給予了他們優待,1963年5月26日,這些戰俘們也全部被釋放了回去。
在對印自衛反擊戰結束之後,西藏軍區的司令員張國華來到了中央進行彙報,張國華表示:“部隊在第一階段反擊戰勝利之後,很多戰士們都有一些驕傲,好在是看了羅瑞卿大将的訓示,多次讓我們絕對不要輕敵。”
張國華還表示:“這場反擊戰是相當艱苦的,我軍面臨的其實有兩個敵人,一個是印度的胡子兵,另一個就是自然環境。”
印軍有着百年曆史的王牌旅第七旅,果然也不是吃素的,我方也吃了一點虧,總體上來說,對方的單兵作戰實力還是比較頑強的,拼刺刀也非常的厲害,不完全是“豆腐兵”,他們主要是指揮不行。”
而自然環境則是另一個敵人,前線氣候惡劣,高原嚴寒。
張國華說到這裡的時候,羅瑞卿大将也跟着說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日軍和印度軍隊在阿薩姆地區就進行過一場戰鬥,這場戰鬥日軍是吃了大敗仗,十多萬人幾乎全軍覆沒,很大程度上就是吃了自然環境惡劣的虧,咱們的軍隊過去很少在這樣惡劣的氣候條件下作戰,這次反擊戰既戰勝了入侵的敵軍,又戰勝了惡劣的自然環境,同時戰勝了兩個敵人,這證明沒有哪個敵人是打不敗的。”
随後在與毛主席見面的時候,羅瑞卿大将當面轉述了張國華講的内容,毛主席聽了之後非常的高興,毛主席說到:“嶽飛講,文官不要錢,武将不怕死,天下太平矣,這句話有片面性,好像文官不要錢,但是可以怕死,武将不怕死,卻可以要錢。”
随後毛主席接着說:“咱們的文官既不要錢也不怕死,武官既不怕死也不要錢,那不是更加太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