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名家十日談:馬志明與相聲規範

作者:宋二掰開講
名家十日談:馬志明與相聲規範

在“馬三立與相聲文學性”的讨論中,就不能不提及馬志明(“少馬爺”)在繼承發展中的銳意進取精神和他與黃族民演的一批文學性強、藝術特征鮮明、人物活靈活現的精品。從中,當可發現傳統相聲的藝術規範與現代節目的形象感染力與思想說服力、蘊含力、迸發力、藝術張力。馬志明擅演的《開粥廠》、《賣五器》、《白事會》、《誇住宅》等馬派相聲代表作,均有着見仁見智、與時俱進的更易表達,使老、中、青聽衆于喜見樂聞中了解了相聲以說逗為主的文學要求和馬氏特有的幽默才情和語言運用。

  在《糾紛——派出所見聞》中的思想遞進與人物刻畫,更有力地證明了莊諧并重、真實再現特定環境和不同人物的喜怒哀樂,正是以相聲規範诠釋文學性和提高表演藝術的前提。在每段相聲開前,馬志明均認真進行案頭分析,找出人物、事件、語言、動作要領,反複切磋語調、手勢、眼神及特技安排,務求從内容出發、從人物出發吸收生活養分,使今日不同階層、不同年齡的欣賞者聽來更有吸引力、凝聚力、親和力。

  為促使傳統藝術菁華與個性創造光芒交相輝映,馬志明對馬氏成名作《文章會》、《飯館論》、《拴娃娃》等,同樣有着得其庭訓、悟其堂奧的巧妙處理,如《文章會》中的車廠與“拉膠皮”,他引用“駱駝祥子”、“仁和車廠”喚起聽衆聯想,起到了以少勝多,興味盎然,模拟時真實醒目,于誇張中展現生活實感,給聽衆以“溫故而知新”的啟示。在《拴娃娃》中則借乙的出身家事傳播民俗風情,聽衆于若真若幻中樂于究竟。

  就相聲規範類師承,馬氏之藝源于1860年盛行于京的朱(紹文)、阿(燕濤)、沈(春和)三派中的阿門,其弟子恩緒、春長隆傳至馬德祿,馬德祿曾與李德錫(萬人迷)合作紅遍京津,其子桂元、三立自幼随父學藝。1930年起,馬德祿主持“連興相聲大會”,收高桂清、郭榮啟、尹壽山為徒。長子桂元拜萬人迷為師,三子桂福(即三立)拜周德山為師,均擅演文哏、貫口、子母哏,并在演出實踐中創作幽默文學的個性節目。

  以師承倡規範,應珍視馬志明的藝術創造和教學實踐。務求後學者努力繼承如《大保镖》、《開粥廠》、《誇住宅》等節目,并創作《新百家姓》、《對春聯》、《西江月》一類文哏節目,使之伴随時代前進。馬桂元先生1942年仙逝後,其子敬伯随三叔學藝,曾在“聲遠相聲大學營”學藝,1958年歸屬吉林電台曲藝團,後在吉林曲校任教,在承傳中功績昭著。目前,馬志明弟子盧福來、于浩等均有新的奉獻。班德貴弟子範振钰收徒趙津生所演《白事會》、《汾河灣》、《精打細算》等,頗具馬氏風範,均在文而不瘟,雅而不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