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我當委員這幾年|“建築工匠”馬志新:讓德州建造走出去叫得響

作者:齊魯壹點

視訊加載中...

建築業是國民經濟重要組成部分,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産業,其關聯度高、帶動性強、輻射影響力廣,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現為德州市政協委員,山東高速德建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委員、總經理的馬志新,自1990年參加工作以來,深耕建築業,30多年來,他初心不改,走在建築業高品質發展的前沿。作為一名政協委員,他積極建言獻策,為德州建築業的發展貢獻一份光與熱。

我當委員這幾年|“建築工匠”馬志新:讓德州建造走出去叫得響
對德州建築業的未來充滿信心

馬志新進入建築行業30多年,多年的實踐經驗,讓他對建築業有了深刻的認識。在他看來,這幾年,建築業發展離不開轉型更新、高品質發展這些主題詞。

馬志新表示,建築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支柱産業,德州也不例外,德州建築業大約能占到全市生産總值的11%左右,吸納了近30萬人就業。就目前來看,德州建築業發展态勢良好,尤其是近幾年,德州市大力發展“德州建造”,加快推進建築産業轉型更新,建築業發展品質和效益得到了全面提升。

“對于德州建築業未來的發展,我認為要充滿信心。目前,我們國家正處在深入發展的重要時期,雖然面臨着經濟增速放緩、産業結構調整、經濟發展動能轉換、挑戰增多等頗為複雜的形勢變化,但供給側改革的潛力和機遇還十分巨大。”馬志新告訴記者,德州“十四五”規劃中也有提到,基礎設施投資要向補短闆發力,重點實施一批公路交通、海綿城市、綜合管廊及新基建等項目,要重點做好城市更新工程、民生福祉工程,這裡面都蘊含着建築業的發展機遇,是以對未來充滿信心,應該成為大家的共識。

另外,要做好自身創新更新。面對碳達峰、碳中和等國家戰略目标,國家對建築業節能減排的要求不斷提高,建築業生産方式粗放、勞動力短缺、勞動生産率低下、國際競争力不強等問題越來越突出。是以,提升建築業效益、推動建築業高品質發展是必由之路。“建築企業的高品質發展最重要的還是找準未來的發展方向和适合自己的路子,建築産業現代化、綠色建築等無疑是未來發展的重要内容,也希望德州的建築企業能夠找準戰略目标,強化創新驅動,持續增強核心競争力,一起帶動産業做優做強,為德州市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勁動力。”馬志新說。

為德州建築業建言獻策

擔任政協委員以來,馬志新送出了《關于大力支援企業“走出去”的建議》《充分發揮商協會在“雙招雙引”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關于建立德州市裝配式建築産業園區及相關配套政策的建議》等多個提案,涉及經濟發展、社會民生等多方面,但是,他關注最多的還是自身所從事的建築業的發展。

馬志新提出《關于支援發展裝配式建築的建議》的提案,旨在努力推動德州市綠色建築、裝配式建築發展,以創新驅動增強建築行業經濟發展的新動能,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德州市“綠色建造”的變革步伐。“作為建築企業,我們主動調整産業結構,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築産業和綠色建築,公司投資建設的鋼結構裝配式和PC裝配式建築産業園,獲評國家裝配式建築産業基地和山東省建築産業現代化生産基地,成為本地區推動建築業向綠色建造、精益建造、智能建造等先進生産方式轉變的典型實踐。目前來看,我市裝配式建築産業有了一定發展,全市的開工裝配式建築面積已有200多萬平方米,産生了十幾家裝配式部品構件生産企業,初步形成了産業叢集效應。”馬志新介紹。

為了促進德州市房地産業高品質發展,馬志建立議從源頭加強房地産行業管控,推動轉型更新,目的就是真正提升群衆在居住方面的獲得感、幸福感。“企業健康發展的支撐點永遠是做好本身的産品和服務,現在來看,我們發展的經驗一個是對品質安全的堅守,‘幹放心工程 交滿意産品’是我們最質樸的追求,另一個經驗是堅持科技創新,培植自己的核心競争力。”馬志新說。在這種追求下,德建包攬了全市5項全國建築工程品質最高獎“魯班獎”;目前,德建有三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三大協作科研平台,擁有一支高素質的科研隊伍。近年來,主編參編了十幾項行業标準,獲得的國家專利有幾百項,在科技研發和科技成果轉化應用上練就了自己的本領與特色,形成了一種從創新研發到應用推廣的良性閉環發展模式。

另外,在大力支援企業“走出去”方面提過很多提案,主要是鼓勵德州市企業主動順應經濟全球化的趨勢,響應國家“一帶一路”的倡議,建議政府做好支援服務工作。“我們在德州同行中是率先走出國門的,到目前,開拓了國内20多個省市和非洲、東歐、南美等十幾個國家,形成了‘本地、國内和國外’三個市場協調發展、相得益彰的大市場格局,連續5年入選ENR全球最大250家國際工程承包商。”馬志新告訴記者,德建嘗到了“走出去”的甜頭,是以也一直鼓勵、倡導德州的企業能“走出去”,去拓展更廣闊的發展平台。也希望大家能認識到對建築企業來說,強化對外經濟技術合作,甚至是在國際市場重走一遍“勞務-分包-總承包”的路,是帶動企業轉型發展的一種有效的路徑。

時刻提醒自己要做更多實事

“作為政協委員,自己始終保持着一種認識,要讓自己這個政協委員名副其實,是以也時刻警醒自己:要更有責任,要更有擔當,要為社會經濟發展做更多實事。”擔任政協委員這幾年來,馬志新感觸頗深,他告訴記者,這幾年的感受,總結起來有三點。

第一是有了責任感更強的為民情懷。作為政協委員,要成為老百姓的代言人,要有敏銳的民生眼光,更要肩負起沉甸甸的民生責任。這幾年,馬志新提過很多有關社會民生的提案,比如老舊小區加裝電梯、加強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的建設、加強住宅小區物業管理等等,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第二是有了使命感更強的履職能力。立足本職,履職為民,在政協委員的履職過程中,讨論發言、政協提案、大會發言、專題調研等形式确實增強了自身的履職能力,也隻有擁有了強大的履職能力,才能多建改革之言,多獻發展之策,多辦利民之事。

第三是有了包容性更強的學習精神。政協委員要了解情況,就要熟悉政策、擴大視野,既要發揮自己的專長和知識,又把目光放在各行各業上,了解不同行業的發展,盡可能地科學看待問題、提出合理見解,展現出政協團結民主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