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王震上将的紅色家風:送二弟全家入疆、阻三弟蓋屋、遣送侄女還鄉

王震将軍出生于湖南浏陽

北盛倉鄉馬歸橋村

的一個貧農家庭,1922年,14歲的王震離開家鄉,到長沙參加湘軍,後成為鐵路勞工,在勞工運動中迅速成長起來,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的白色恐怖期間,他毅然加入共産黨,輾轉長沙、武漢等地從事地下工作,直至1929年參與湘贛根據地建立,成為紅軍指揮員。

長期的革命鬥争中,智勇雙全的王震立下了赫赫軍功,成為開國上将。

王震上将的紅色家風:送二弟全家入疆、阻三弟蓋屋、遣送侄女還鄉

王震個性剛強而内心單純,一生秉承為國為民謀福利的信念,為人很真實坦蕩,既能夠行軍打仗,也擅長屯墾建設,雖然他早年讀書不多、教育程度不高,卻喜歡與文人學者交往,丁玲、李四光、華羅庚等人都是他好友,賀敬之作詞、馬可作曲的一首《南泥灣》,令王震率359旅在陝甘邊區北大門南泥灣墾荒駐紮的往事傳遍大江南北、至今曆曆如昨。

王震上将的紅色家風:送二弟全家入疆、阻三弟蓋屋、遣送侄女還鄉

多年在外征伐,王震思念自己的家鄉與親人,對生他養他的老家浏陽,他十分關心,多次傳回故裡,與鄉人們促膝談心,請專家、建學校、耕良田,支援本無絲織業的浏陽辦起了第一家缫絲廠,讓鄉親們逐漸變得富足起來。

而對自己的手足至親,王震卻顯得有些苛刻,他多次回老家整頓家風,絕不準自己的弟弟妹妹、侄兒侄女享受任何特殊待遇,盡顯其執政為民、不慕富貴的革命初心與農家子弟本色。

1、不準三弟建“王家大院”,“絕情”王震要送三弟去“改造”

建國後,王震擔任了新疆分局第一書記和新疆軍區代司令員等要職,消息傳回老家後,一直在家務農的三弟王餘美深感興奮,認為哥哥已經成為“封疆大吏”,他這個高官之弟也可以沾上光了。

當時,王震的母親跟着王餘美在老家生活,王震每個月從工資中取出一部分當作母親的生活費,定期彙到三弟那裡。但王震的月工資不過幾百元,在三弟眼裡,大哥按月寄的生活費,顯然遠遠不夠多,無法讓他過上風光的生活。

為了在鄉裡替已經“發達”的王震“光宗耀祖”,王餘美請人繪了一張建房圖,要推倒原來的土房子,改成有天井、走廊、門樓的高大宅院,但他并沒有足夠的蓋房資金,就寫了一封信給大哥,要王震寄一筆錢回鄉修建“王家大院”。

王震上将的紅色家風:送二弟全家入疆、阻三弟蓋屋、遣送侄女還鄉

王震故居

他在信裡理直氣壯地說道:“你是老大,不靠你靠誰?再說,我們為了你這個大哥在外幹革命,當了幾十年的‘匪屬’,一家人受了很多的苦呢!……照常理是該寄些錢來修房屋,一是盡孝,二是撫慰親人。”

王震當初鬧革命時,不少親友受到牽連,他的父親、叔叔都犧牲了,在王餘美看來,如今王震已位高權重,寄點錢回鄉,算是給親人的補償,也是人之常情。

哪料以身許國的王震将軍偏偏沒有這種人之常情,在新疆收到這樣一封家書後,王震大為震怒,告訴妻子王季青,三弟竟打算在老家蓋“王家大院”,在鄉裡作威作福,實在太張狂了,遂斷然決定:“他要把我的孝敬之情,變成傷風敗俗之情,我要絕情了!”

“絕情”的王震回信責備弟弟,說如果母親回家住,他負責砌兩間房子是可以的,但隻能從工資裡支取,不可能蓋成什麼豪宅,作為新疆人民的勤務員,他如果拿錢回家砌“王家大院”,新疆人民會鬥争他。如果王餘美一定要王震拿錢,他會寫信給農會,發動大家鬥争王餘美。

回過信後,王震怒猶未止,他認為弟弟有這種思想是危險的,很容易走向腐化堕落,是以又特地囑咐弟弟去參加當地政府的改造學習課。

王震上将的紅色家風:送二弟全家入疆、阻三弟蓋屋、遣送侄女還鄉

王震與母親

此時的王餘美還不了解大哥為何如此絕情、還要發動農會鬥争他,收信後,王餘美心生悶氣,就瞞着王震砌了幾間土木結構的新房,在當地也很顯眼了,王震聽說後,從此把生活費直接寄給浏陽縣北盛區委,每月再由區委從業人員按計劃轉給他母親,明确交代說:“餘錢歸公,不給親屬。”再不讓三弟沾錢。

王餘美感到很委屈,覺得大哥對他過于苛刻。

秋收期間,王震特地回鄉探親,一到家鄉,他就走到田裡揮起了鐮刀,一邊熟練地割稻,一邊用家鄉話和鄰居們拉着家常,打聽三弟的生活情況,一個鄰居随口說道:“美先生日子過得好着呢,家裡還養着十幾隻鴨子。”

聽到“美先生”三個字,王震覺得很不對勁,他了解當地風俗,舊社會裡,當地隻有兩種人會被老百姓尊稱為“先生”,一種是學校裡教書的老師,另一種則是鄉裡的土豪劣紳。

收割過莊稼,王震沒有進家門,而是去了北盛區委大院,要區委書記周名勝召集社隊幹部和社員代表開了個會,直截了當地說道:“你們對群衆的思想教育工作不到位啊,我聽說你們這裡還有一個叫‘美先生’的人,我看他就沒有受到教育。”他狠狠地往桌子上擂了一拳,大喊一聲:“打倒美先生!”并當場做出一個規定:”以後誰喊美先生,罰谷一鬥,由王餘美繳納!”

對王餘美的那批鴨子,王震也很警惕,在聽說王餘美的鴨子常偷吃隊裡的稻谷後,他在會上表态要弟弟去賠償,說道:“根據毛澤東制定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損壞群衆的利益要賠償。”

有人打圓場道:“餘美不是解放軍,還是别賠了,以後注意就是了。”

可王震堅決不同意,最終,由北盛區委書記提了一個方案,把王餘美的鴨子全都收歸馬戰大隊集體放養,折價給王餘美後,再扣除部分錢款當賠償。

見大哥回鄉後,自己竟是這麼個待遇,不但沒沾上光,還格外被苛求,王餘美怎麼也想不通,憋了一肚子氣。

王震上将的紅色家風:送二弟全家入疆、阻三弟蓋屋、遣送侄女還鄉

當天晚上,王震找到弟弟爐邊談心,他談起自己鬧革命的初衷,拉着弟弟回憶家中過去的苦難生活,他告訴弟弟,自己舍生忘死拼殺多年,是想為百姓、為大衆謀福利,要推翻土豪劣紳,建造一個人人平等的新世界,如果王餘美打算仗勢在鄉裡搞特殊化,那就違背了他的奮鬥初衷,父親和四叔也就白白犧牲了。

一席話說得王餘美淚水縱橫,他終于明白了大哥的赤子情懷和良苦用心,此後再未提出過特殊要求。

2、鼓勵二弟、二妹全家入疆,紮根戈壁十幾年

王震任農墾部部長多年,對農業生産很有經驗,常與弟弟們通信了解家鄉農耕情況。

1967年10月28日,剛剛從被揪鬥處境中恢複過來的他就在家書對老家來年春耕提出了很多建議,還特地指導了堆肥的事:“我提議你們在田頭挖一人深的肥氹,冬天漚滿牛糞和潮砂泥。春耕出土雜肥。再将草子和潮泥漚起來作晚禾肥。這樣就可以把田土逐年加厚增加肥力。”力圖為家鄉建設出謀劃策。

王震上将的紅色家風:送二弟全家入疆、阻三弟蓋屋、遣送侄女還鄉

王震家書

王震對家鄉建設傾情相助,可對自己家的親戚們卻十分嚴苛,這是因為他認為自己的權力來自人民,應當回報給人民,而不能用公權力來謀私利。

他在新疆建設當指揮時,曾鼓動自己的二弟王餘民來新疆工作,王餘民當即帶着全家五口人一起坐火車入疆,一路上,王餘民9歲的兒子王井滿腦子都是“天山雪花、吐魯番葡萄、絲綢之路”的詩情畫意,來到接收地方一看,卻是滿目黃沙戈壁。

王餘民被安排在軍墾農場當一名普通園林勞工,初來乍到、家徒四壁,一家人生活過得還不如湖南老家,而王震也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沒有露面,這讓王井心生怨氣,認為大伯動員他們全家來新疆,完全是哄他們上當受騙。

終于有一天,王震來農場探望他們,卻沒有半點要照顧他們的打算,而是鼓勵他們接着在邊疆吃苦搞建設,并寫來一封封充滿激勵之情的家書。

9年後,滿18歲的王井在王震鼓勵下報名參軍,可因為趕上文革初期王震被撤職揪鬥,王井也遭受了很多打擊,此時,王震的母親、王井奶奶又已病重,王井隻得提前複員了。複員後,他寫信希望王震幫自己安排職務,王震卻要他“回老家老老實實當一個農民”,24歲的王井此後重返浏陽老家,當了一輩子農民。

王震上将的紅色家風:送二弟全家入疆、阻三弟蓋屋、遣送侄女還鄉

王震的二妹有一兒兩女,也曾專程到北京找大舅幫忙安排工作,王震同樣把他們送到了新疆,還對他們說:“你們要工作可以,不過得到新疆。我相信你們能為開發、建設新疆出力。左宗棠曾吟作‘湖湘子弟滿天山’的詩句,你們去了,在建設和保衛新疆的行列裡,又會增加幾個湖南人。”

姐弟三人聽了舅舅的話,便前往天山腳下安家生活,而當時的新疆,無論是自然環境還是生活條件都讓他們感到非常不适應,幾年後,他們向舅舅提出了調動工作的要求,王震堅決反對,說:“離家遠?那是因為你們根本就沒把新疆當成自己的家!新疆很好,沒你們說得那麼駭人聽聞,我是新疆通,我還不知道?将來我還會要求把我的骨灰撒在天山上呢。再說,你們進疆時,已經講好了将來不許反悔的。”

就這樣,王震将自己的二弟一家、妹妹的孩子們都送往新疆紮根建設。

3、親侄女曲線入京,他發怒讓人“遣送”她回原籍

看到這些表哥表姐們的遭遇,王震三弟王餘美的女兒王輝算是領教了伯父的強硬作風,她不敢再找大伯幫忙,免得也給送到新疆的戈壁灘上。

王輝找了王震的部下幫忙,把戶口遷到了北京,本以為已經生米煮成了熟飯,才告訴了大伯,可王震一聽說此事,就大發雷霆,要人把侄女的戶口再遷回去、“遣送原籍”,非要她回浏陽老家村裡去建設家鄉。

臨行之前,王震還繃着臉對王輝說道:“我年事已高,記性不好。隻認得同輩人,不認得下一輩人。”徹底斷了王輝想找大伯幫忙的打算。

王震上将的紅色家風:送二弟全家入疆、阻三弟蓋屋、遣送侄女還鄉

晚年王震

而王震在絕不以權謀私的同時,也并非對親人漠不關心,隻要不憑權力搞特殊化,以他個人的力量為親友改善環境,他都是竭盡心力的,公務再繁忙、處境再困難,王震都常抽空給弟弟、侄子們寫家書,積累下來竟有幾百封信十幾萬字,在信中,他不遺餘力地提建議、做指導,幫助他們搞家鄉建設和個人發展。

1989年,王井的兩個女兒同時考上大學和和中專,要同時供兩個孩子讀書,讓他感到了莫大的經濟壓力,王震聽說後,立刻彙了1千元給侄子,在信中說,這1千元是資助兩個侄孫女讀書的,并抱歉地說道,由于自己積蓄不多,目前隻能資助1千元,請王井諒解。

在王震嚴格的家風管理下,家鄉的親人都走上了自強自立之路。

晚年,王震在廣州病重入院,他認為自己已經老了,身體無法複原,怎麼也不肯答應做手術,免得浪費醫療資源,直到他身邊的人求助于鄧小平,鄧小平寫來一封信勸說他,王震才含淚在病床上敬了一個禮,用微弱的聲音說道:“聽從鄧主席的指令。”

1993年,85歲的王震因病去世,按他生前遺願捐獻了眼角膜,将骨灰撒放在天山山麓。這位來自浏陽的赤子,一顆忠魂永遠安息在他堅定地守護并建設過的土地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