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嘉慶唯一被降級的妃子,入宮25年不得聖寵,卻受兩代皇帝賜封

在人們眼中,嘉慶雖然是守成之君,但不失是一位仁慈的皇帝,是以在駕崩後得到了“清仁宗”的廟号。這份仁慈,也展現在對後宮妃嫔的态度上,據資料顯示,嘉慶後宮隻有一位被降過級的妃子,她就是榮嫔,這與動辄就對妃嫔進行降級的道光帝形成了鮮明對比。

嘉慶唯一被降級的妃子,入宮25年不得聖寵,卻受兩代皇帝賜封

包衣少女

榮嫔梁氏,生年不詳,員外郎光保之女。

據清宮檔案顯示,乾隆六十年十二月,已是皇太子的永琰身邊有太子妃喜塔拉氏(孝淑睿皇後)、側妃鈕祜祿氏(孝和睿皇後)、官女子劉氏與官女子侯氏四個女人。這兩位官女子,一個是皇長子穆郡王的生母和裕皇貴妃,一個是皇六女的生母華妃。

到了嘉慶元年正月初一,嘉慶後宮主位有皇後喜塔拉氏、貴妃鈕祜祿氏、諴妃劉氏、瑩嫔侯氏、榮常在梁氏與春常在王氏。

這位榮常在便是我們所講的榮嫔。

由此可知,榮嫔梁氏應該是在嘉慶繼位前夕被寵幸的宮女,因而被封為常在的主位。那麼,這梁氏究竟是什麼來頭呢?

史料中沒有記載,不過,根據之前宮女的身份來看,梁氏極有可能是内務府的包衣女子,而且是漢姓包衣,在宮女選秀中被選入後宮的,父親光保的員外郎職務,也屬于内務府系統的内部官位。

嘉慶元年的《賞賜檔》:榮常在、春常在,每位百合粉二斤,藕粉七斤,福圓膏二瓶,荔枝幹二斤,南棗三斤,柿霜二匣。

嘉慶唯一被降級的妃子,入宮25年不得聖寵,卻受兩代皇帝賜封

無寵之妃

雖然梁氏與被封為春常在的王氏,都是嘉慶在繼位前夕被賜封的常在,但很明顯,嘉慶對這二人的态度,可是有很大差別的。

王氏在被封為春常在後,深受嘉慶寵愛,三年後便被晉封為春貴人,又過了三年,被冊封為吉嫔,短短的六年裡,便獲得了三次冊封,成為内廷主位,這很說明問題。而梁氏就不同了,自從被封為榮常在後,嘉慶很少寵幸于她,對她也沒有任何晉升,是以到了嘉慶六年,這兩位當初的小宮女,一個成了吉嫔,另一個仍然是常在(榮常在)。

不過,這梁氏畢竟勉強算是嘉慶繼位前的舊人了,怎麼也要給點面子的。嘉慶十一年,嘉慶将她晉封為榮貴人,生活待遇有了很大提升。

然而,令人沒想到的是,就在嘉慶十二年的正月,梁氏不知何故,竟被降為常在,這是我們所能看到的,嘉慶後宮唯一的一次妃嫔降級記錄,就這樣“幸運”地落在了梁氏的身上。

其實,在大清後宮,妃嫔升降級肯定是有原因的,不是說,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嘛。

妃子得到晉升,要麼是她得寵,要麼就是生了皇子皇女,妃子被降級,肯定是因為觸犯了天顔,至于具體原因,那就多了,比如說不小心觸犯了宮廷規矩,比如說對身邊宮女太監打罵,乾隆後宮的惇妃當年不就是因為杖斃宮女而被降級,至少我們從梁氏的這次降級,可知,要麼她是一個過分木讷的女子,要麼就是一個不安分的主兒,以緻于就連一向以好脾氣著稱的嘉慶都動了怒,對她進行降級處理。

不過,僅過了不到五個月,梁氏便恢複了名位,重新被封為榮貴人。可見,梁氏這次所犯的事情并不重,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展現嘉慶帝的仁慈。

嘉慶唯一被降級的妃子,入宮25年不得聖寵,卻受兩代皇帝賜封

宣宗尊封

自從嘉慶十二年五月,梁氏被重新封為榮貴人後,一直到嘉慶二十五年嘉慶帝駕崩,梁氏再也沒能得到晉封。

比如說嘉慶十三年四月,嘉慶因喜得皇長孫,便晉封了三個妃子,分别為諴妃、吉嫔與信貴人,她們分别被晉封為諴貴妃、莊妃與信嫔,這一次,同樣沒有梁氏的身影,而當年與她一同被封為常在的王氏,此時已經成了大清後宮第三主位的莊妃,不知梁氏會有怎樣的感受,一定非常的郁悶和酸楚吧。

但這隻能怪梁氏自己,她與莊妃王氏,都是内務府的包衣出身,沒有強大的母家背景,但人家王氏怎麼就獲得了皇帝的寵愛?自己不争氣,怪不得别人。而且,即使人家王氏沒有生下皇子皇女,仍然被晉封為莊妃,梁氏如果争點氣,生下一男半女,也不至于如此窩囊,可惜她沒有。

道光帝繼位後,對先帝嘉慶的三位妃子進行了尊封,分别為恩貴人、榮貴人與安常在,榮貴人是以被尊封為皇考榮嫔,終于混得一個嫔位:

“璇宮介祉。協矩度于圭璋。寶字騰輝。備尊榮于簡冊。式稽彜典。用表芳規。皇考榮貴人梁氏。秉性安良。持躬淑慎。恪恭奉職。翟衣昭承侍之勤。肅穆垂型。彤管播令儀之譽。懿柔嘉之維則。宜位号之加崇。謹以金冊尊為皇考榮嫔。于戲。芝檢光昭。爰慶徽章之贲。蘭階瑞溢。長膺福履之綏。謹言。”

不過,這榮嫔梁氏的身體也不大好,在得到尊封後的第五年便去世了,估計也就四十多歲。道光七年二月二十八日,榮嫔被葬入昌陵妃園寝。

嘉慶唯一被降級的妃子,入宮25年不得聖寵,卻受兩代皇帝賜封

子辰說:

榮嫔梁氏可以說是嘉慶後宮無寵妃嫔的典型代表了,但即便不得寵,也應該保持一顆樂觀的心态,就像乾隆後宮的婉貴妃那樣,靠熬資曆不也混了一個貴妃的名分,但不知為何,或許是受心志所困,榮嫔早早地便離開了人世,結束了自己三十一年的皇妃生涯。不得不說,我們始終都要保持一顆樂觀心态,隻要活着,一切皆有可能。

參考資料:《清史稿》《清仁宗實錄》《賞賜檔》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