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著名“無銜将軍”,為顧全大局主動辭銜,後特批享上将待遇
作為新中國衆多進階将領中的一員,陳漫遠與1955年授銜的開國将帥相比,并沒有那麼耀眼。實際上,在漫長的革命、建設和改革歲月中,陳漫遠擔任過許多方面的要職,無論是人民軍隊中的軍事、政治、後勤崗位工作,還是政府崗位,都留下了他的身影,縱覽他的履曆,稱他為“無銜上将”是當之無愧的。

陳漫遠,1911年出生于廣西蒙山縣城一個富裕的農戶家庭,1922年,他以優秀的成績考入縣立高等國小讀書,面對廣西各地軍閥混戰、土豪劣紳橫征暴斂、民不聊生的悲慘情景,他苦苦思索:群眾的出路在哪裡?
1923年,在進步校長蔡挺生的支援下,在校師生公開傳播新思想、新文化,号召師生團結起來,參加打倒軍閥、驅逐列強、拯救中華的革命鬥争,陳漫遠勤學好問,深得深得師長喜愛。
1925年,陳漫遠考入省立二中讀書,積極參加梧州勞工學生運動,創辦“蒼梧書社”。
次年,梧州發生“一二一九事件”,國民黨梧州右派軍警當局公開拘捕共産黨員和進步人士,面對烏雲密布的險惡局面,陳漫遠絲毫沒有畏懼,毅然加入中國共産黨。
1927年4月17日淩晨,梧州反動軍警突然包圍了蒼梧書社,将陳漫遠等人逮捕,未經審判即判處無期徒刑,直到兩年後才在中共廣西特委的營救下獲得釋放。
同年10月,張雲逸率領的廣西警備第四大隊進入右江,陳漫遠成為其中的一員。
在土地革命戰争時期,陳漫遠參加了著名的百色起義,從右江轉戰到江江西,投入中央蘇區的第三、四、五次反“圍剿”和二萬五千裡長征。他在數以百計的戰鬥中身先士卒,英勇善戰,屢建戰功,迅速磨練成為一名文武兼備的紅軍優秀指揮員。
抗日戰争爆發後,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八路軍,陳漫遠被任命115師344旅參謀長,協助旅長徐海東、政委黃克誠赴前線殺敵。
1937年8月下旬,陳漫遠與徐海東率部出征韓城縣芝川東渡黃河,沿同蒲鐵路挺進晉東北。
9月拂曉,投入平型關戰役,他率部從左翼展開突擊,配合兄弟部隊一舉殲滅了日寇闆垣師團千餘人,取得全國抗戰第一個殲滅戰的勝利。
10月14日,又率部在平型關東北的小寨村斃敵百餘人,毀敵車數十輛,迫敵回靈丘縣城。
随後,344旅連續收複平型關、團城口、沙河鎮及渾源縣城,極大地鼓舞了晉東北各界人民的抗敵情緒。
11月,陳漫遠擔任晉察冀軍區第三分區司令員,率領數百人向平漢鐵路以西地區挺進,大膽實施戰略展開,動員青壯年參加抗日組裝隊伍,迅速組建起第四支隊,機智靈活地襲擊日軍,有力地掩護了呂正操率領的河北人民自衛軍到路西整訓。
此後,陳漫遠先後曆任晉西北軍區參謀處長、晉綏軍區副參謀長等職。
解放戰争時期,他任晉綏軍區參謀長、司令員和華北野戰軍第一兵團參謀長,參與組織指揮了晉北戰役、大同集甯戰役、晉中戰役和著名的太原戰役。
華北重鎮太原解放後,他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八兵團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參與組織指揮了鹹陽阻擊戰、扶眉戰役和秦嶺戰役等,配合第一野戰軍向西南進軍,為解放全中國作出了重要貢獻。
新中國成立後,陳漫遠出任廣西省委副書記、省會桂林市軍管會主任,并協助張雲逸主持省委工作。
1955年實行軍銜制,廣西軍區按照中央軍委評定上将軍銜的标準,正式上報了授銜人員名單:上将陳漫遠、上将李天佑。
但是,50年代正值中國政府派軍事代表團赴越南幫助越南抗法,進行奠邊府戰役。
越南胡志明對主席說:“打奠邊府的韋國清首長應該評上将。”
主席将此問題批複給時任廣西省委第一書記的陳漫遠負責處理。
他接到批示後立即主動表示,他自己不參加評銜,讓出上将軍銜名額,放棄了授銜的機會。
很多人都認為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遺憾,但是他卻說:“主席都不評軍銜,向主席學習嘛!”
雖然陳漫遠淡泊名利主動讓銜,但是黨和國家并沒有忘記他為革命做出的貢獻,于是就有了一種關于關于軍銜的補充辦法,最終承認陳漫遠是上将級别,但不授銜。
而且,在2007年由中央軍委準許,正式出版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将領傳》叢書中,也按照擔任大軍區正職的經曆收錄了他的傳記。
1982年,陳漫遠退居二線,雖年過古稀,但仍雄風猶存,積極從事軍事學術研究和文學創作活動,留下了數十萬字的回憶錄。
他在《江城子·酬兒輩詩書見寄》中寫道:
老夫新近學詩章。習官商,步元唐,風雨吟哦,日夕對軒窗。不是缪斯遲愛我,追時代,趕兒郎。
兒曹嬌憨意偏長。索詩行,考文章,屢寄魚書,羁旅忽盈箱。豈是乃翁名利動?惜餘熱,秉燭光。
“惜餘熱,秉燭光”,道出了陳漫遠這位令人尊敬的儒将生命不息、壯心不已、追求不止的豁達胸懷和進取精神。
1986年陳漫遠在北京病逝,享年75歲,斯人已逝,風範長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