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實生活當中,我們經常會發現這樣一種現象,那就是你想什麼,往往就會遇見什麼,就好比美國工程師墨菲發現的墨菲定律一樣——越是害怕出錯,就越容易出錯。

我們舉一些例子,你購買一輛車,經過一段時間,你就發現購買同款車型的人越來越多;又如你喜歡上一個人,你就會發現自己經常會碰見她。
而這其實就是“相由心生”的道理——你内心想什麼,往往就會遇見什麼。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狀況呢?
其實“相由心生”的背後邏輯,至少包含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内容,即:
一、内心活動,會影響人的長相
古語有雲:相由心生。
在古人看來,一個人的内心活動,其實會影響其人之長相,或者說,一個人的長相,從某種程度上講,所呈現的,正是人的内心活動情況。
何以見得?
如内心善良的人,往往就會長有一張“福氣臉”,不但能夠讓人看得出來,而且也可以讓人體會得到。反之,一個内心充滿邪念,或者心術不正的人,大都會長有一副兇神惡煞的樣子,讓人避而遠之。
由此可見,一個人的内心活動,經過長年累月的潛移默化,往往會在人的臉上呈現出來,這就是“相由心生”背後展現的邏輯之一。
二、内心活動,會深刻影響人的氣質
有人說,人的氣質會深受外在環境的影響,并且不斷培養起來的。
這種說法,雖然沒有錯,但是,人的氣質除了受到環境的影響之外,其實還會受到内心活動的影響。
如一個内心充滿算計的人,所展現出來的氣質,往往會讓人感受到一種虛假、讨好、鑽空子等氣場;反之,那些德行深厚的人,大都會表現出穩重、莊嚴的氣質。
由此可見,人的内心活動,會深刻影響人的氣質。
這就是“相由心生”背後的第二個邏輯。
三、内心活動,決定你會關注什麼——你所關注的,往往就會是你将要遇見的
有句話講:人隻會去關注自己想關注的事。
我深以為然。
我們繼續舉例子,假如你是一位資深的老司機,那麼,你就會發現你身邊的熟人,大都是老司機。
為什麼?
因為真正喜歡開車的人,其内心往往都隻會有車子和一些同樣喜歡開車的人,以至于讓他們隻會關注這一方面的人與事,而其它事情,即便在身邊發生,他們也不會關注,甚至會忽略掉了。
這其實就是“你所關注的,往往就會是你将要遇見的”之背後邏輯。
是以,綜上所述的這些内容,其實正是古人講“相由心生”的道理——你内心想什麼,往往就會遇見什麼。
問過藍天專注國學、每天都有内容更新,喜歡的朋友别忘了點選關注,歡迎收藏,歡迎贊賞,歡迎轉發。
本文資料重點引自《論語》《莊子》《壇經》《道德經》《暫坐》《紅樓夢》《廢都》《自在獨行》《人生哲思錄》《柏拉圖如是說》《史記》《王陽明全集》《華嚴經》《大學》《禮記》《天道》《孫子兵法》《王弼集校釋》《周易》《詩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