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民藝評|上海整座城是一個大舞台

在一個特殊的“美術館”裡,經典名畫忽然間被賦予了“生命”——觀衆忽而置身于塞納河畔,與巴黎的名流們共進午宴,忽而闖入耶稣與十二門徒最後的晚餐……在科勒上海體驗中心,上演着一場别開生面的沉浸式藝術展,美術館的作品被人們以全新的視角重新認識,經典藝術從遙遠的美術館牆上走了下來,走近了人們身邊,停駐腳步。這僅僅是現在的上海各種藝術展覽形式中的一種,在剛剛結束的城市空間藝術季裡,更多的藝術展覽和藝術演出方式吸引人們更多關注城市和社群,并且以更多的方式來關注城市和社群。上海就像一個大型的開放的展場,身處其中的人,可以是觀衆也可以是參與者,是創作方也可以是過客,是繪畫者也可以是被畫的對象……在地鐵上,在公共汽車上,在每日穿行的街道上,都市的日常生活中,與藝術的不期而遇,成為幫助人們打開情感,找到精神栖息地的一條捷徑。

新民藝評|上海整座城是一個大舞台

圖說:社群場景中舉辦的各類演出 資料圖

雖然我們不能把參觀正常美術館、博物館、以及在劇院裡欣賞演出的那種期待直接代入到社群的參觀與觀看中,但是,開放式的體驗卻是一種更深入地與城市生活的連結。

比如,近期引起很大反響的楊浦區四平樣本社群展的一個小項目“詩歌單行道”,以不同姿态與品種的斑斓樹葉投影在道路上,配以一首首趣味小詩,居民創作的詩,不那麼講究工整的押韻和對仗,但細細品味,每一首背後都藏着一段社群記憶。“我在鞍山長大,後來搬走/九七年又回到這裡開店/第一家就是書店/很多孩子後來考上大學/回來見到我都要打招呼/嘿,魏老闆”。又因為“詩歌單行道”的展示内容很容易通過短視訊和照片來反映,它得到了廣泛迅速的傳播,作品知名度提升得十分迅速。

又比如,徐彙區田林樣本社群展的“花開蒲彙塘”主展場,從參觀體驗上而言,被認為是本屆城市藝術季中最令人心曠神怡的地方之一,因為其中一處是花鳥市場改造的植物公園,僅保留建築的架構結構,打通二層樓闆,以帶有濃郁複古氣息和生态特質的竹筒挂燈增加一二層空間上下的流通。同時保持整個底層空間的通透性,讓原本阻隔城市道路與蒲彙塘之間視線和動線聯系的封閉障礙,成為一種開放的、貫通城市與自然的流動空間,讓蒲彙塘融入城市生活。

再比如在新華街道,我們能看到的是很多的參觀者,以城市漫步、志願者帶團講解、個人随意走等方式展開探索,一支參觀隊伍徐徐進入這片老社群。相關展項,除了上生·新所主展區之外,分布在社群的多個點位,全程參觀很花時間,但也有好處,就是可以實實在在地遊覽這個社群。在“安和寺是一條路”項目中,藝術家以更加隐性的方式和在地居民發生聯系。在法華鎮路上,有一些沿街店鋪沒有門面,隻是在窗上開個洞經營。藝術家楊淞從店裡購買了多種材料,在窗洞外制作了一個金色的畫框。在五金店不遠處,藝術家劉符潔與圓緣服裝店展開了一次特别合作。她先在店中挑選合适的服裝,以店内售價購買一批衣物,再以所購衣物為作品的材料重新設計和制作,挂在店門口“待價而沽”。在這裡,藝術可能是無形的,但是和社群産生了關聯,留下了影響。

最近熱鬧非凡的“海派今潮藝術季”中,沉寂許久的四川北路又被藝術作品點亮。朱利安·奧培“行走的人”出現在弄堂盡頭、林天苗在石庫門天井中修築《我的花園》,高偉剛的宇航員懸浮紅色磚牆間,袁侃的熊貓趴在地鐵出口處……

相對于這些社群無形的展場,上海的美術館有多少呢?近期,上海公布的“2021年上海市美術館名錄”中共收入96家美術館(含國有美術館25家、非國有美術館71家),美術館正成為展現國際文化大都市魅力的重要視窗,走進美術館觀展已經成為市民大衆的重要文化休閑方式,也成為提升市民人文藝術素養的重要管道。據統計,2020年上海市美術館舉辦展覽600項,接待觀衆406萬人次;今年配合“藝術品交易月”的舉行,僅11、12月,全市美術館就推出近200項展覽和美育活動,營造共享藝術的氛圍。上海的美術館事業蓬勃發展得益于這座城市的發展和進步,如果說美術館的首要責任是“保護”與“研究”,那麼沁入街頭社群的這些藝術的重要責任就是展示、吸引與教育,塑造更開放的空間,通過展覽和項目喚醒觀衆的内心,思考自己的生存現狀,并作出回應。上海是一個巨型展場,未來的美好,就是我們共同的策展目标,無論它在陽光下,還是在殿堂内。(徐佳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