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重慶市梁平區2022屆高三第一次調研考試國文試題及答案解析

作者:非非老師講國文

國文試題

一、現代文閱讀(35分)

(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宋代文學一個較典型的特征,是哲學的藝術化與藝術的哲學化。在宋學興盛的背景下,士大夫文人對“性命”“心源”“情性”“道德”等人之生命的發生原理與終極意義的領會,以及對自身道德涵養的極高要求,決定了其人格精神更易于流向純粹的詩性和審美,并成為推動宋詞雅化的原動力,展現着形而上的人格精神對宋代審美與藝術活動的影響。

宋詞雅化在北宋已有較高的完成度,特别是“東坡範式”的創生,對詞史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影響作用。而從當時的曆史環境看,無論是蘇轼,還是他之前的文壇領袖歐陽修,以及後來者黃庭堅,他們對詞表達功能的拓展都與政治影響下個人際遇的改變密切相關。這實際上是北宋士人在黨争和貶谪語境下的一種自我保護方式。窮達之際如何自處,進退之間如何在精神上達成真正的平靜和自由,是他們始終關注的修養課題。

“清風明月”是歐陽修中後期的典型詞境:“無風水面琉璃滑”,“行雲卻在行舟下,空水澄鮮”,“天容水色西湖好,雲物俱鮮”,“風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瓊田”,“西南月上浮雲散,軒檻涼生”,目之所見,也是心之所向,是作者主觀審美偏好的反映,這種澄明之境恰是歐陽修清明自适的内心世界的鏡像。

蘇轼和歐陽修在對詞的認識和審美個性等方面都存在差異,但在對詞的雅化上,又不約而同地沿着擴大詞表現功能的道路前進,創作了大量雅詞,共同塑造着宋代士人的人格意象。

蘇轼有着和“清風明月,幸屬于閑人”相近的體悟,可概之為對“适”的精神境界的追求。“酒闌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間今古”,“塵心消盡道心平,江南與塞北,何處不堪行”,“相逢一醉是前緣,風雨散,飄然何處”,“且陶陶,樂盡天真”,“與誰同坐,明月清風我”,“小舟從此去,江海寄餘生”……這些詞句中流露出順化自然、随緣放曠的生命情調,同樣帶有一種人生滄桑感。這種“适”和歐陽修的“閑”一樣,都是經曆過人生滄桑的士大夫試圖以靜觀外物、身與物遊的方式來明辨思理,達成主體精神絕對自由的境界。

。”“斷虹霁雨”詞境不免令人聯想到黃庭堅關于人格氣象的詩性喻說——“光風霁月”。《濂溪詩序》雲:“(周敦頤)人品甚高,胸懷灑落,如光風霁月。”這句話經南宋理學家李侗點出,“為善形容有道者氣象”,遂成形容人格氣象的經典表述。“光風”是雨雪初晴之時吹拂雲開霧散的風;“霁月”是雨雪止息、天空放晴後明淨的月色。“光風霁月”形容的是雨雪放晴後天地清朗、萬物澄淨的狀态,以此形容人格氣象,既顯示了悟透人生的通脫感和釋然感,又蘊含了厚重的人生滄桑感。從這個意義上說,“斷虹霁雨”的詞境可作為“光風霁月”的人格氣象在文學創作上的參證,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宋代士大夫文人在文學與道德層面通而為一的同構。

宋詞雅化實質上是宋代士人遵從正統文化秩序、恪守道德倫理、完善人格修養而做出的審美價值判斷。宋代士人将經過人生波折的洗禮而達成的人格精神,以藝術化、審美化的方式展現于創作實踐,詩意展現了宋代士人努力探索精神出路的複雜情感變遷。

(摘編自陳瑩《從“清風明月”到“斷虹霁雨”——北宋雅詞中士大夫人格精神的詩性表達》,有删改)

材料二:

蘇轼變革詞風的主要手段是“以詩為詞”。所謂“以詩為詞”,包含着兩方面的内容:一是将詩的有關表現手法移植到詞中,即創作技法方面的要求;二是倡導小詞出諸“詩人之雄”,即針對創作主體方面的要求。所謂“詩人之雄”,就是士大夫固有的志向,包括展現傳統儒學所倡導的道德責任感與曆史使命感。蘇轼呼喚“詩人之雄”,就是要求詞人像詩人一樣,以詞言志。以詩為詞的實質,是要突破音樂對詞體的制約和束縛,把依賴于音樂傳播的歌詞變為一種獨立的抒情詩體,或者說把“歌者之詞”變為“詩人之詞”。

由此看來,關于蘇轼對詞的雅化,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認識:首先,是創作技法上的雅化。蘇轼将詩的創作技法引入詞中,擴大了詞的表現範圍,增加了詞的抒情性,使詞具有了詩般典雅莊重的語言。其次,是詞體的雅化。這包含緊密聯系的兩個方面:一是創作心理的雅化。他倡導小詞出諸“詩人之雄”,改變晚唐五代以來傳統的出于戲谑、娛樂的心理而作詞的狀況,而以士大夫固有的志向、濃重的道德責任感與真摯的曆史使命感取代之。二是創作内容的雅化。蘇轼将詩中經常表現的政治、曆史、道德、哲理的内容帶入詞中,糾正了傳統豔詞片面追求詞的形式美的偏頗,使詞文學第一次達到了真(曆史、哲理)善(政治教化、倫理道德)美(娛樂)的比較完美的統一,達到了個體價值(審美、抒情價值)與社會價值(真、善)的比較完美的統一,這實際上是對儒家詩教很大程度上的回歸。

蘇轼以具體的創作實踐,履行了自己的詞學主張,實際上已經倡導了南宋詞壇的雅化精神,為南宋詞壇從文化層面的深度崇雅貶俗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對詞的雅化作出了曆史性的貢獻。

(摘編自高雲斌《從唐宋詞雅化程序看雅詞的内涵》,有删改)

1. 下列對材料相關内容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項是( )

A. 宋代士人的人格精神趨向詩性和審美,這與宋代士人對其道德涵養的更高要求密切相關。

B. “東坡範式”是蘇轼人格精神的一種詩性表達,推動了宋詞雅化的發展程序,影響深遠。

C. 蘇轼與歐陽修在文學創作上滲透了對人生的了解與參悟,在藝術創造中寄寓了人格精神。

D. 李侗對黃庭堅的文學成就及道德修為給予高度評價,以“光風霁月”來形容其人格氣象。

2. 根據材料内容,下列說法正确的一項是( )

A. 黨争不斷,士人貶谪流離,個體該如何在變化中安身立命?這對宋詞的表達功能提出了新的思考。

B. 蘇轼和歐陽修都創造了大量雅詞,這是因為兩人在對詞的認識以及審美個性上都有諸多相似之處。

C. 早期的詞作音樂特質明顯,但内容局限,這不利于詞的創作傳播,有鑒于此,蘇轼認為要變革詞風。

D. 蘇轼在創造上追求形式與内容的統一,使詞文學的發展達到一個新高度,由此,詩與詞雙峰并立。

3. 結合材料内容,下列選項中的詩詞名句不符合“詩人之雄”特質的一項是( )

A. 濁酒一杯家萬裡,燕然未勒歸無計。

B. 故鄉遙,何日去?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

C. 念往昔,繁華競逐,歎門外樓頭,悲恨相續。

D.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4. 請簡要分析材料一畫線句子的論證方法。

5. 蘇轼的名篇《念奴嬌·赤壁懷古》被譽為“千古絕唱”,請結合材料二中關于宋詞雅化的相關論述,談談你對“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的了解與分析。

(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

文本一:

遍地應答

韓少功

打開院子的後門,從一棵挂滿紅葉的老樹下穿過,就可以下水遊泳了。

風平浪靜之時,湖面不再是水波的拼湊,而是一塊巨大的整體鏡面,讓人不知如何是好。你在水這邊敲一敲,水那邊似乎也會震動。你在水這邊撓一撓,水那邊似乎也會發癢。若是有一條小船壓過來,壓得水準線撐不住,鏡面就可能傾斜甚至翹起——這種擔心一度讓我緊張。

在這個時候下水難免有些躊躇,有些心怯。“撲通”一聲,令寶貴的鏡面破碎,實為一大暴行。好在碎片經過一陣揉擠,一陣折疊,一陣搖蕩,隻要泳者不動,待倒彩從層層褶皺中逐一釋放,漸次舒展和平複,湖面又會成為平滑的極目一鏡。

在通向山外的公路修通之前,這裡有很多機船,每天接送出行的農民,還有挑擔的,騎腳踏車的,以及活豬活牛。眼下客船少了,隻有幾隻小漁船偶爾出現。船家大多是傍晚下網,清晨收網,手搖船槳輕點着水面,靜悄悄地來,又靜悄悄地去,留下冷清和落寞的湖面,一如思緒突然消失的大腦。

水邊常有兩樣“靜物”那是垂釣的老人和少年。據說老人身患絕症,活不了多久了。但他一心把最後的時光留在水邊,留給自己的倒影。少年呢,中學生模樣,總在黃昏時出現。他也許是特别喜歡吃魚,也許是惦記着母親特别喜歡吃魚,也許不過是要用這種方式來積攢自己的學費。誰知道呢?

陣雨撲來時,雨點敲打着水面,打出滿湖的水芽,打出升騰的水霧,模糊了水準線。如果雨點敲醒了水面的花粉,水上就冒出一大片水泡,冷不丁看去,像光溜溜的背脊上突然長滿疖子。

幾隻野鴨惶惶地叫着,大概被這事兒吓着了,很快鑽入草叢。

不遠處,一條橫越水峽的電線上,有個黑物突然直端端砸下,激起水花四濺。我以為有什麼東西墜落,過了片刻才發現,那不是墜物,而是一隻鳥突然垂直俯沖,捕獲了什麼以後,帶水的翅膀撲棱撲棱,又旋回高高的天空,在陽光中播下一串閃閃的水珠。我不知道這種鳥的名字,隻記住了它一身藍綠相雜的迷彩。

它們有時候繞着我巡飛,肯定把我誤認為魚,一條比較奇怪的大魚,大得讓它們不知如何下口;小魚也經常圍着我巡遊,肯定把我當成一隻落水的大鳥,同樣大得讓它們不知如何下口。

不知是什麼魚愣頭愣腦,胡亂嘬咬,在我的腿上和腰上留下癢點,其中一口咬得太狠,咬在一個腳趾頭上,痛得我從迷糊中驚醒。我這才發現,釣魚的“靜物”已經走了,天地間全無人迹。

其實,這裡還有很多人,隻是我看不見罷了。想想看,這裡無處不隐含着一代代逝者的殘質,也無處不隐含着一代代來者的原質——物物相生的造化循環從不中斷,人不過是這個過程中的短暫一環。對人來說,大自然是人的來處和去處,是萬千隐者在眼下這一刻的隐形僞裝之所。有人說,接近自然就是接近上帝。那麼,上帝是什麼?不就是不在場者的在場嗎?不就是太多空無的實在嗎?不就是一個獨行人無端的惦念、向往以及感動嗎?

就因為這一點,我在無人之地從不孤單。我大叫一聲,分明還聽到了回聲,聽到了來自水波、草木、山林、破船以及石堰的遍地應答。

寂靜中有無邊喧嘩。

(選自韓少功散文随筆集《山南水北》)

文本二:

在我看來,在中國當代的小說家中,很少有人像韓少功那樣将随筆寫得那麼得心應手,那麼睿智。經過小《海南紀實》《天涯》雜志的考驗,經過大特區商海浪潮的沖擊,他的思想更深刻成熟了,他的文風更老辣簡潔了,他對文學的追求似乎更執著了。他右手寫小說,左手寫随筆。在随筆的寫作中,韓少功天賦中那種我們稱之為智慧的素質被發揮到一種巅峰狀态。讀着他近年的随筆,我有時會産生出這樣一種古怪的想法:不知随筆這種文體是專為韓少功準備的,還是韓少功天生就應當寫随筆?

不管是韓少功無意間碰上了随筆,還是随筆找上了韓少功,韓少功的随筆寫得好,卻是讀過他的作品的人都公認的事實——那是智慧的獨語,是哲學的散文化,也是生活常态的文學化。

随筆是一種需要智慧的文體。智慧不是聰明的滑頭和取巧,不是知識的炫耀和賣弄;智慧從根本上說是一種生活态度,一種精神境界,一種心血的燃燒。韓少功的随筆,給我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智慧。不過他的智慧,不是經院或書齋裡的智慧;他的智慧,更多的是來自生活的啟示,來自他的生命的激發;他的智慧,不是展現于某篇文章,某個局部或某個詞句,而是化為一種精氣流蕩于他所有的文字中,并成為他作品的紋章印記,成為他的人格在随筆中的自然呈現。

(摘編自陳劍晖《智慧的獨語——關于韓少功散文随筆的劄記》)

6. 下列對文本一相關内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确的一項是( )

A. 文章以“我”遊泳時的視角和感受行文,雖很少直接寫“我”,但讀者又能處處感到“我”的存在。

B. 作者富有生活情趣,他會想象水會被撓得發癢,也會擔心鏡面般的湖水被小船壓得傾斜甚至翹起。

C. 作者寫老人和少年像兩樣“靜物”一樣在水邊垂釣,是為了贊揚他們面對生活磨難時的沉靜和堅毅。

D. 文章在靜大境界中包含了動,既有水鳥、遊魚這樣真實可感的動,又有意念中的“無邊喧嘩”。

7. 下列與文本有關的說法,正确的一項是( )

A. 文本一選自韓少功散文随筆集《山南水北》,字裡行間流蕩着一種睿智和精氣,是一篇個性色彩鮮明“智慧的獨語”。

B. 生活的啟示和生命的激發可以給韓少功以智慧,他把這種智慧用在他的随筆中,其文學成就也達到了創作的巅峰。

C. 随筆是一種需要智慧的文體,這是它與小說、散文等文體的不同之處,而真正的智慧大都來自生活的啟示和生命的激發。

D. 韓少功的作品不耍小聰明,不投機取巧,也不炫耀和賣弄知識,是以凡是讀過韓少功作品的人,都認為他的随筆寫得好。

8. 請從藝術表現手法的角度簡要賞析文本一中畫橫線的段落。

9. 文本一是怎樣展現韓少功随筆“哲學的散文化,生活常态的文學化”這一特點的?請簡要分析。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李固,字子堅,漢中南鄭人,司徒郃之子也。少好學,常步行尋師,不遠千裡,遂究覽墳籍,結交英賢。四方有志之士,多慕其風而來學。京師鹹歎曰:“是複為李公矣。”司隸、益州并命郡舉孝廉,辟司空掾,皆不就。陽嘉二年,有地動、山崩、火災之異,公卿舉固對策诏又特問當世之敝為政所宜固上疏奏對順帝覽其對多所納用以固為議郎。永和中,荊州盜賊起,彌年不定,乃以固為荊州刺史。固到,遣吏勞問境内,赦寇盜前釁,與之更始。于是賊帥夏密等斂其魁黨六百餘人,自縛歸首,固皆原之,遣還,使自相招集,開示威法。半歲間,餘類悉降,州内清平。上奏南陽太守高賜等臧穢。賜等懼罪,遂共重賂大将軍梁冀,冀為千裡移檄,而固持之愈急。冀遂令徙固為泰山太守。時泰山盜賊屯聚數年,郡兵常數千人,追讨不能制。固到,悉罷遣歸農,但選留任戰者百餘人。以恩信招誘之。未滿歲,賊皆弭散。遷将作大匠。及沖帝即位,以固為太尉,與梁冀參錄尚書事。時太後以比遭不造①,委任宰輔,,而梁冀猜專,每相忌疾。後歲餘,甘陵劉文、魏郡劉鲔各謀立蒜為天子,梁冀是以誣固與文、鲔共為妖言,下獄。門生渤海王調貫械上書,證固之枉,河内趙承等數十人亦要斧锧詣阙通訴。太後明之,乃赦焉。及出獄,京師市裡皆稱萬歲。,時年五十四。

(節選自《後漢書•李固傳》)

【注】①不造,不幸。指漢順帝死後,沖帝、質帝都在位不到一年。

10. 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确的一項是( )

A. 公卿舉固/對策诏/又特問當世之敝/為政所宜/固上疏奏對/順帝覽其對/多所納用/以固為議郎

B. 公卿舉固對策/诏又特問當世之敝/為政所宜/固上疏奏對/順帝覽/其對多所納用/以固為議郎

C. 公卿舉固對策/诏又特問當世之敝/為政所宜/固上疏奏對/順帝覽其對/多所納用/以固為議郎

D. 公卿舉固/對策诏/又特問當世之敝/為政所宜/固上疏/奏對順帝覽其對/多所納用/以固為議郎

11. 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内容的解說,不正确的一項是( )

A. 舉,即察舉,是漢代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由地方官員在自己管轄區内進行考察并推薦給上級或中央,經過試用考核再任命官職。

B. 刺史,漢武帝時全國分十幾個監察區,稱為州、部或牧,每州置刺史一人,監察所屬郡國。東漢時戰争頻仍,刺史或州牧都掌兵權。

C. 斧锧,斧子與鐵砧,是古代刑具,行刑時置人于鐵砧上,以斧砍之,故以斧锧指誅戮之事。文中借指刑具。

D. 京師是古代京城的通稱,現代則稱為首都;“京”“師”單用,舊時均可指國都。文中指的是當時的首都長安。

12. 下列對原文有關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項是( )

A. 李固年少好學,很受重用。他常不遠千裡步行尋師,廣泛結交賢能的人,後被朝廷征召為大司空的屬官,但他并未就職。

B. 李固恩威并重,治賊有方。任荊州刺史時,派人慰問境内百姓,赦免盜賊原有過錯,盜賊或自縛歸降或自殺謝罪,州内安定。

C. 李固忠于職守,剛正不阿。他揭發南陽太守貪贓枉法,高賜等人買通梁冀為他們說情,而李固追究這件事越發緊急。

D. 李固很有名德,遭人忌恨。他任宰相時,深得民心,卻遭到了梁冀的猜忌。劉文、劉鲔謀立劉蒜為天子,梁冀借機誣陷李固。

13.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固所匡正,每辄從用,其黃門宦者一律斥遣,天下鹹望遂平。

(2)冀聞之大驚,畏固名德終為己害,乃更具奏前事,遂誅之。

14. 李固被太後赦免的原因有哪些?請簡要概括。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列小題。

山雞

許渾

珍禽暫不扃①,飛舞躍前庭。

翠網摧金距②,雕籠減繡翎。

月圓疑望鏡,花暖似依屏③。

何必舊巢去,山山芳草青。

【注】①扃:jiōng從外面關門的門闩。②金距:裝在鬥雞距上的金屬假距。③依屏:屏風。

15. 下列對這首詩的了解和賞析,不正确的一項是( )

A. “暫不扃”即暫時不被禁锢,既引出了下句的“躍前庭”,又呼應了尾聯中的“何必舊巢去”。

B. “翠網”“雕籠”寫出珍禽被囚的場所之華麗,與珍禽失去自由的悲慘境遇形成對比。

C. “月圓”“花暖”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外界環境幽靜美麗,暗含了詩人的歸隐之情。

D. 詩歌表面上寫山雞,實際上是以物喻人,借“山雞”來表達詩人自己對人生境遇的感慨。

16. 從詩歌中可以體會到山雞情緒的多變,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山雞的情緒變化及相應的原因。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7. 補寫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次北固山下》一詩中表現時序變遷、新舊交替的自然規律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

(2)作為中國傳特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二十八星宿經常出現在古詩文中。李白《蜀道難》寫道“________”蘇轼《赤壁賦》中有“________”。

(3)在《師說》中,韓愈對當時缺乏從師學習風尚的現象發出慨歎的兩句是“________,_________”。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近年來,新能源汽車進入我國私家車市場,因其環保屬性而備受熱捧,一路高歌猛進、______________。2014年—2020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從7.5萬輛攀升至136.7萬輛。但廢舊電池處置亂象叢生,不僅會成為新能源汽車在環保路上疾馳的“絆腳石”,更會使國家推行新能源車低碳環保的初衷和努力_____________。可以說,新能源汽車的舊電池處理看似是一個不起眼的末端處置問題,實則是新能源汽車實作長遠發展的前置條件。我們把新能源汽車推上快車道的同時,面對壯觀的動力電池“退役”大軍,“亡羊補牢”為時未晚矣。

( )面對_____________的回收市場,_____________應是規範動力電池回收企業的資質标準,以強制措施限制不正規回收企業的野蠻生長,建立公平的競争環境,淘汰沒有環保資質的小作坊,淨化回收市場;其次,還應健全賞罰機制,以制度促成新能源汽車生産企業和動力電池企業間的通力合作,形成從生産到回收再造的全鍊條合作共赢模式,以“胡蘿蔔加大棒”的方式激勵并限制責任企業對動力電池負責到底。研究機構測算資料顯示,預計到2025年,中國動力電池回收利用市場規模有望逾370億美元。電池回收的藍海,中國汽車和電池企業應抓緊時機完備回收技術,變挑戰為機遇,經濟和環保成就“雙赢”。

18. 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詞語,全都恰當的一項是( )

A. 勢如破竹 付之一炬 江河日下 當務之急

B. 勢不可擋 付之一炬 江河日下 首當其沖

C. 勢不可擋 付之東流 泥沙俱下 當務之急

D. 勢如破竹 付之東流 泥沙俱下 首當其沖

19.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句子,銜接最恰當的一項是( )

A. 隻要廢舊電池解決有道,新能源車必能行穩緻遠。

B. 新能源車欲行穩緻遠,廢舊電池須解決有道。

C. 新能源車行穩緻遠的同時,廢舊電池須解決有道。

D. 不僅新能源車要行穩緻遠,而且廢舊電池也要解決有道。

20. 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的一項是( )

A. 電池回收的藍海,促使中國汽車和電池企業應抓緊時機完善回收技術,變挑戰為機遇,經濟和環保成

就“雙赢”。

B. 面對電池回收的藍海,中國汽車和電池企業應抓緊時機完備回收技術,變挑戰為機遇,經濟和環保成就“雙赢”。

C. 電池回收的藍海,促使中國汽車和電池企業抓緊時機完備回收技術,變挑戰為機遇,成就經濟和環保的“雙赢”。

D. 面對電池回收的藍海,中國汽車和電池企業應抓緊時機完善回收技術,變挑戰為機遇,成就經濟和環保的“雙赢”。

對聯,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它對仗工巧,音調和諧,言簡意豐。

品讀先賢對聯,恰如讀史、讀家訓,讓我們受益匪淺。《孔子家語》雲:“水惟善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極天。”做人應如水,至柔至剛,謙遜包容又保有純淨;做事當如山,踏實穩重,不驕矜而有風骨,自然可覽風景無限。

賞鑒今人佳句,亦如閱世、閱人生,令我們回味無窮。“①,門無俗字德為鄰”,“尚讀書、崇高潔”乃家族傳統;“為人明義良心善,②”,人于世間行走,明道義,仁愛在心,格局自會闊大。

21.“山不矜高自極天”,有人認為“天”字改為“月”字更好,你同意嗎?請根據對聯的平仄要求說明理由。

22. 根據上下文及拟寫對聯的相關規則,将下列字詞填入文中橫線①②兩處,組成兩副完整的對聯。

家 寬 梅 有 懷仁 做客 處世 境界 藏書

四、寫作

23.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近來,“躺平”一詞蹿紅社交網絡。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深感心累,隻想躺平在地,不再雞血沸騰。有人說,“躺平”意味着頹廢、妥協和放棄;有人說,“躺平”其實不過是一種減少自己生活需求的“不消費主義”,清心寡欲回歸最基本的生活,無可厚非;有人說,“躺平”隻是降低欲望,淡泊名利,放棄了外在的評價,不追求功利化上進,苟且中不見得徹底放棄詩和遠方。

在河南大學畢業典禮上,程民生教授緻辭時說:“可不敢一直躺平,躺得了初一,躺不到十五啊!”

馬克思說:“一個時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個時代的性格,是青春代表的性格。”

宋儒呂祖謙有言,“天下之勢不盛則衰,天下之治不進則退”“自安于弱,而終于弱矣;自安于愚,而終于愚矣”。

以上論述有哪些啟示意義?請結合材料寫一篇議論文,展現你的感悟與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體,自拟标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洩露個人資訊;不少于800字。

參考答案

1. D “李侗對黃庭堅的文學成就及道德修為給予高度評價,以‘光風霁月’來形容其人格氣象”錯誤。就文中材料“‘斷虹霁雨’詞境不免令人聯想到黃庭堅關于人格氣象的詩性喻說‘光風霁月’”而言,并非李侗以“光風霁月”來形容黃庭堅的人格氣象,而是黃庭堅以此形容周敦頤之人品。同時,文中并未提及李侗對黃庭堅的文學成就及道德修養是否給予高度評價。

2.A B.“這是因為兩人在對詞的認識以及審美個性上都有諸多相似之處”錯誤。C.“早期詞作音樂特質明顯,但内容局限,這不利于詞的創作傳播”錯誤。D.“詩與詞雙峰并立”錯誤,原文并未提及。

3.B A.出自範仲淹《漁家傲》,征人們思念相距萬裡的家鄉,但卻沒有辦法回去,因為還沒有達到建立軍功、勒石燕然的目的。這展現了道德責任感與曆史使命感。B.出自柳永《雨霖鈴》,雖亦抒情,但非“言志”,展現的更非傳統儒學所倡導的道德責任感與曆史使命感,故不符合“詩人之雄”特質。C.出自陸遊的《遊山西村》,意為:山巒重疊水流曲折正擔心無路可走,柳綠花豔忽然眼前又出現一個山村。這蘊含了傳統士人面對艱難挫折但依然堅定信念、執着前行之意,同樣展現了傳統儒學所倡導的道德責任感與曆史使命感。D.出自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淪陷區的人民已經安于異族的統治,竟至于對異族君主頂禮膜拜,這是痛心的事。家國之情,溢于言表,同樣展現了傳統儒學所倡導的道德責任感與曆史使命感。

4. ①類比論證。将歐陽修、蘇轼、黃庭堅的詩詞創作進行類比,以此證明宋代士人在對詞的認識和審美個性等方面雖然存在差異,但在對詞的雅化上,又不約而同地沿着擴大詞表現功能的道路前進,共同塑造着宋代士人的人格意象。②舉例論證。列舉歐陽修在貶谪中創作出“清風明月,幸屬于閑人”的詩句,以澄明的詩境反映歐陽修清明自适的内心,證明了宋代士人對詞表達功能的拓展都與政治影響下個人際遇的改變(尤其是貶谪語境)密切相關。(對蘇轼、黃庭堅進行闡釋亦可)

5. ①創作技法上的雅化:蘇轼将詩的創作技法引入詞中,運用了誇張、比喻、對偶等手法表現赤壁之景,陡峭的石壁插入雲層,激起的浪花如卷起的千萬堆的白雪,“亂石穿空”與“驚濤拍岸”結構相同,意義相關:②創作心理的雅化:在蘇轼看來,眼前的雄奇壯闊之景就是赤壁之戰的發生地,置身其中,建功立業的遠大志向、力挽狂瀾的曆史使命感油然而生。③創作内容的雅化:蘇轼通過描寫與赤壁之戰相關的内容,把對曆史的審視與思考帶入詞中,追求内容和形式的統一。

6. C “是為了贊揚他們面對生活磨難時的沉靜和堅毅”錯。

7.A B.“其文學成就也達到了創作的巅峰”于文無據。C.“随筆是一種需要智慧的文體,這是它與小說、散文等文體的不同之處”表述錯誤,不能說小說、散文不需要智慧;D.強加因果。

8. ①多用比喻修辭手法,富于表現力,“優雅的貴婦”“大白裙子”“玉雕”“銀箭”“數十道白光”等多個喻體,都運用得非常形象貼切。②動靜相映,給人深刻印象。先充分描寫白鹭的靜,“穩穩地”“紋絲不動”,再突出刻畫白鹭的動,“躍出”“綻放和飛掠”,動靜前後對比,形象十分鮮明。

9. ①文本一的思想核心是作者對于世界、自然和生命的哲學思考,文體形式卻是一篇意境幽遠、文采斐然的散文,這種将哲學散文化的寫法既有深刻的思想性,又有濃厚的文學色彩。②文本一記述的是作者下湖遊泳這樣尋常的生活情景,呈現出來的是一篇優美耐讀的文學作品,作品将生活常态文學化,使讀者既能感受到生活的情趣,又得到了文學的熏陶。

10. C

11. D “‘京’‘京師’……均可指國都”錯,“師”無國都意。“當時的首都長安”錯,東漢的首都是洛陽。

12. B “或自殺謝罪”錯。

13. (1)李固提出要糾正的事情,(太後)常常聽信采納,那些宦官一律被斥退遣散,天下人全都盼望從此太平。

(2)梁冀聽到這件事情,很是吃驚,害怕李固的名聲品德最終會成為自己的禍害,于是再次詳細陳奏以前(所誣陷李固造反的)事,朝廷就殺掉了他。

14.王調等人為他積極申訴冤情;太後對他比較信任,了解了事情真相後赦免了他。

參考譯文:

李固,字子堅,是漢中南鄭人,司徒李郃的兒子。他年輕時就好學,常常不遠千裡,步行尋師,于是研究閱讀三墳五典,廣泛結交英才賢士。各地有志之士,多仰慕他的風範前來求學。京師人都贊歎說:“這又是第二個李公了。”(注:指繼其父為公。)司隸、益州等長官一同指令郡守推舉他為孝廉,征召他做大司空的屬官,他全都沒有去就職。陽嘉二年,有地動、山崩、火災等異象,公卿推舉李固去對策,皇上又下诏特地問他當代的弊端,以及為政應做些什麼。李固上疏對答,順帝看了對策,多所采納應用,并用李固作了議郎。永和年間,荊州興起盜賊,整年都不安定,就用李固做了荊州刺史。李固到任,派遣官吏慰問境内百姓,赦免那些盜賊以前犯下的過錯,讓他們重新開始。于是盜賊首領夏密等人召集他的黨羽六百餘人,自己綁縛着雙手前來自首。李固全都原諒了他們,放他們回去,讓他們自己去召集部下,顯示朝廷的威嚴法度。半年之内,其他盜賊全都歸降,州内安定下來。李固上表揭發南陽太守高賜等人貪贓枉法的事。高賜等人怕(朝廷)治自己的罪,就一起用重金賄賂大将軍梁冀,梁冀為這件事派人急行千裡傳送(赦免高賜等人的)公文(給李固),而李固追究這件事越發緊急。梁冀于是指令調李固作泰山太守。當時泰山盜賊占山為王已有數年,郡中常年養着幾千士兵進行追剿也不能把他們制服。李固到任,把這些士兵全都遣散回去務農,隻選出一百多名能作戰的士兵留下。李固用恩德信用來招撫這些盜賊。不到一年,盜賊全都消散了,李固升為将作大匠。等到漢沖帝即位,用李固做太尉,與梁冀掌管尚書的事務。當時太後因為接連遭到不幸的事情,委任李固做了宰相,李固提出要糾正的事情,(太後)常常聽信采納,那些宦官一律被斥退遣散,天下人全都盼望從此太平。而梁冀猜忌專權,常常嫉恨他。後來過了一年多,甘陵人劉文、魏郡劉鲔各自謀劃立劉蒜做皇帝,梁冀借這個機會誣陷李固和劉文、劉鲔一起妖言惑衆,把他投入監獄。他的門生渤海人王調,自己戴着枷上書,申明李固的冤枉。河内人趙承等數十人也帶着刑具到朝廷來為他申訴。太後了解了這件事,就赦免了他。等到他出獄的時候,京城街市上的人都喊萬歲。梁冀聽到這件事情,很是吃驚,害怕李固的名聲品德最終會成為自己的禍害,于是再次詳細陳奏以前(所誣陷李固造反的)事,朝廷就殺掉了他。當時李固年齡五十四歲。

15. C “暗含了詩人的歸隐之情”錯誤。這兩句寫的是山雞出籠看到外界美景後愉悅的心情。

16. (一)情緒變化:①詩歌開篇寫山雞無比興奮;

②颔聯中山雞的情緒轉為悲傷;

③頸聯中山雞的情緒又有了幾分欣喜。

(二)相應原因:①山雞獲得短暫的自由;

②山雞發現自己被囚禁時爪子和“繡翎”受到傷害;

③山雞看到圓月與花開等美景。

17.①. 海日生殘夜 江春入舊年 ②.徘徊于鬥牛之間 扪參曆井仰脅息 ③.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18.C 勢如破竹:比喻節節勝利,毫無阻礙。勢不可擋:來勢兇猛,不能抵擋。語境是說新能源汽車受到熱捧,銷量攀升,形勢一片大好,應選“勢不可擋”;付之一炬:一把火燒掉。付之東流:比喻希望落空,成果喪失,前功盡棄,好像随着流水沖走了一樣。語境是說處理不好廢舊電池會使國家推行新能源車低碳環保的初衷和努力都白費,應選“付之東流”;江河日下:江河的水一天天流向下遊。比喻事物一天天衰落,情況一天天變壞。泥沙俱下:指在江河的急流中泥土和沙子随着水一起沖下。比喻好壞性質不同的人或者事物混雜在一起。語境是說電池回收市場混亂,好壞混雜,應選“泥沙俱下”;當務之急:目前應做的事情中最急需辦的事。首當其沖:比喻最先受到攻擊或蒙受災難。語境是說規範電池回收市場,目前最重要的是要規範動力電池回收企業的資質标準,應選“當務之急”。

19. B

20. D

21. 不同意。“月”不符合對聯尾字仄起平收的要求。

22. 家有藏書梅做客 處世懷仁境界寬

23.審題:本題是一道引語式材料作文題。

學生需要綜合材料所有資訊,在積累生活經驗的基礎上,運用全面辯證的思維去分析判斷并準确立意。本題圍繞“躺平”來分析立意。對于“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深感心累,隻想躺平在地,不再雞血沸騰”這一現象,第二段中給出了三種不同的認識,有人否定,認為這樣意味着預廢、妥協和放棄;有人認為這是清心寡欲回歸最基本的生活,無可厚非。有人認為“躺平”隻是降低欲望,淡泊名利,放棄了外在的評價,不追求功利化上進,苟且中不見得徹底放棄詩和遠方。這三種評價有肯定也有否定,也有比較中和的評價。

程民生教授認為“可不敢一直躺平”,他沒有徹底否定“躺平”,他否定的是極端的、長時間的“躺平”,生活中有許多事需要我們去做,一直消極逃避是不可取的;馬克思認為青年的精神和品格是一個時代的精神和品格,那作為新時代的青年人應積極向上,才能擔起時代的重任;宋儒呂祖謙認為“自安于弱,而終于弱矣;自安于愚,而終于愚矣”,他否定了“自安”式的“躺平”行為,認為社會需要人們積極進取才能更好的發展。他們三人的觀點更加中肯、積極而理性,都指出“躺平”還是需要警惕的。對于個人發展、社會進步來說,“躺平”都有一定危險。寫作立意時,如果徹底否定“躺平”或許會忽視弱勢者處于困境的訴求,完全支援“躺平”勢必産生消極頹廢的情緒;既不失關懷的溫情,又能保持理性的冷靜,立意才能深刻。論證時最好能由事及人,将認知的觸角由具體的現象延伸到人生追求、社會風氣、國家發展、文明走向的廣闊空間,從不同的層面。以不同的視角去思考生活,寫出深度和高度。

立意:

1. 躺平并非向生活繳械,重在适己而行。

2. 悄悄努力,默默積蓄,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奮鬥姿勢。

3. 了解你的“躺平”,更期待你的奔湧。

4. 國不可一日無奔跑者,人不可一日無精氣神。

5. 青春之我,當拒絕“喪文化”,不做“躺平”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