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偲:可燃冰開發是未來能源戰略的制高點

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偲:可燃冰開發是未來能源戰略的制高點

什麼時間用什麼能源可以替代石油?2030年,我國計劃實作可燃冰商業化開采。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偲認為,可燃冰開發将是未來能源戰略的制高點。

12月12日,“2021大灣區科學論壇”海洋科學分論壇在廣州南沙舉辦。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偲發表了題為《海洋烴類能源有序開發的“負碳”路徑》的報告。

從“深海綠洲”中探尋“火種”

我國可燃冰儲量約800億噸油當量,為石油可采儲量的2倍多,并計劃在2030年實作商業化開采。而粵港澳大灣區及其臨近海域已圈定11個遠景區,鎖定2個千億方級礦藏區。張偲指出,我國可燃冰主要儲存在南海,前景可期。

而作為可燃冰的常見富集區,冷泉是海内外近年來的研究熱點。據張偲介紹,可燃冰分解産生的甲烷流體溢出,在深海海底形成冷泉。甲烷為生源要素,通過化能合成作用而繁衍的冷泉生态系統被譽為“深海綠洲”。

同時,張偲也指出,可燃冰開采是一把“雙刃劍”,它關乎全球性生态安全。而這也正和海洋科學分論壇提出的“探索深海大洋、建構海洋命運共同體”相呼應。張偲強調,可燃冰開采的全過程必須原位觀測、充分研究和實時評估其生态環境效應。

把實驗室建到深海

利用好“深海綠洲”需要多種條件。張偲指出,如果采樣至實驗室,多數微生物會因原位壓力和營養條件突變而消亡,導緻無法分離。探索冷泉生命與可燃冰生态效應,原位研究是唯一可靠的手段。

據張偲介紹,上世紀60年代以來,已有超過65座海底實驗室在世界各地建成并運作,但我國的海洋載人裝備仍存在水下停留時間短的問題。

鑒于國際形勢及可燃冰生态環境效應研究需求,張偲認為,亟需開展海底原位觀測與原位實驗研究,并進行大尺度實體模拟研究。“建設冷泉生态系統研究裝置,解決深海資源開發中卡脖子問題迫在眉睫。”

目前,張偲帶領團隊建造的“冷泉生态系統大科學裝置”中,就包含被稱為“海底實驗室”的原位智融研究系統,可實作在冷泉系統生态樣地長期、連續觀測,高保真樣品擷取和原壓原位與梯度壓力試驗研究。

采寫:見習記者 王詩琪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