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道一聲再見,今晚暫别書城

今晚,上海書城福州路店将暫别讀者,迎來開業23年來的首次重新裝修,正門的玻璃門已經用不透明的布攔起,外面的路人無法瞧見裡面的情景。從10月18日對外宣布這個消息的那一刻起,仿佛按下了人們對于往事回想的倒帶鍵,熱情的讀者一波又一波地湧向書城。在10月23日那天,書城的銷售碼洋達到了230萬元,創下書城開業23年來的最高紀錄。之後的兩周也維持着每天一百多萬元的銷售額,随着書架漸漸空落,人流才漸漸地稀少,一個多月的時間裡,絡繹不絕的讀者幾乎把書城裡一排排原本滿滿當當的書架全部清空。

道一聲再見,今晚暫别書城

圖說:上海書城福州路店将暫别讀者 新民晚報記者 王凱 攝(下同)

衆多書城記憶

周六的夜晚已有了些許寒意,從徐泾趕來人民廣場的林先生卻是滿頭大汗,上海書城總經理趙峰趕忙請他坐下稍事休息,林先生是一位資深發燒友,因為隻有上海書城還在出售音像制品,他每次都是直奔書城的音像制品櫃台而來,“我是書城的忠實粉絲,我就是要買你們這裡的發燒碟,正版碟,網絡上的我不敢亂買,書城是有品牌保證的,就算有什麼問題,我還能找到你們呢!”

張女士拉着胖乎乎的兒子在書城的背景闆前拍照留念,她告訴記者,小朋友才出生8個月,她就抱着他來到書城的繪本館翻翻看看,之後,幾乎每個月都會來,現在小朋友已經三歲半了,繪本翻看了無數冊,家裡的書也早已堆得老高。

道一聲再見,今晚暫别書城

圖說:讀者趕在閉店前選購圖書

12歲的讀者小朱最熟悉的是7樓藝術類書籍,曆代書法、建築、音樂樂譜、美術理論、技法基礎、色彩……等等書目分類他摸得門清,還沒認字起他就跟着爸爸媽媽來逛書城,一進門直奔電梯上7樓,媽媽在建築攝影類書前流連,爸爸停留在美術理論書架前不走,他們也不怕把小朱弄丢,任憑小朱在書架間獨自轉悠,捉迷藏般找到了爸爸再找媽媽。今天,小朱發現,最早被讀者清空的就是他最熟悉的藝術類圖書。

“正是有這些讀者,我們的工作才有價值所在。”趙峰說。

回首當年盛況

1998年12月30日,福州路465号的上海書城開業,一萬平方米的上海書城時尚明亮、氣勢恢弘,甫一進門,挑高十幾米的中庭就讓讀者眼前一亮,弧度優美的穹頂上鑲嵌的燈具發散着新鮮的光芒,把整個空間映襯得現代敞亮,原本安裝在大廳中央的自動扶梯挪到了服務台的背後,盡管“書天書地”,卻毫無壓抑之感。

時任上海書城黨委書記、總經理的趙建平頗有些自得地回憶:“當時,無論從書城建築的内部裝修還是外觀設計,都屬于非常超前的理念,全國各地的同行紛紛來上海書城參觀。全國各地建書城的熱潮剛剛出現一點苗頭,大家都來學習上海國際化現代化的建築設計格調。有些同行為了全套複制上海書城的内部書架配套設施特意全面拍照,以至于,有一陣子我們去考察其他地區的書城會有似曾相識之感。”

道一聲再見,今晚暫别書城

圖說:閉店活動現場

那時候的書城一樓就有了馬可孛羅面包房入駐,讀者從一樓上二樓的間歇,隐隐約約可以捕捉到空氣裡飄散着的奶油香咖啡香。“書架邊書堆起的碼堆形狀都是獨創的,展陳已經非常先進,至今看起來都不落伍。”趙建平說。到了周末,上海書城人山人海,收銀處排起了長長的隊伍。書城這座書的“航空母艦”散發出的知識的熱量還吸引着長三角周邊讀者的關注。當時,不少人從南京、蘇州、杭州坐着火車來上海書城“朝聖”。載滿書的“航空母艦”讓整條街都是受益者,這就是書的魅力。

上海書城開業之初,定位就是“一個永不落幕的上海書市”,然而,最近十年電商發展、圖書品種越來越多,書城面臨一系列挑戰。裝修陳舊、服務單一、教輔書占“半壁江山”的刻闆印象在一段時間裡如影随形。但趙建平認為,上海書城“不管怎麼改造、更新、轉型,要永遠保持讀書人的書香聖地的金字招牌,永遠以書為本把上海書城這塊金字招牌越擦越亮,打造成讀書人永遠心中向往的聖地。”

道一聲再見,今晚暫别書城

圖說:讀者正在選購圖書

歸來仍是少年

未來重新與讀者相見,新的上海書城将繼續以圖書為主線,多元品種經營,更注重年輕性、活力性、創新性,多一些文化體驗。上海書城閉店之後,剩餘的一部分書将退到倉庫進行整理退貨,另一部分将搬到浦東東方路796号九六廣場内1500平方米的下沉式廣場作為過渡,在那裡繼續為讀者服務。

趙峰透露,23年來的首次裝修,上海書城的外立面和内部空間都将會有重大改變,“可能外牆會有大型的落地玻璃,陽光讓身處書城的人感覺更為通透之外,在視覺上與福州路的整體環境相融合,書城内外的人可以互相觀察,相視而笑。”

外形變了,老品牌如何煥新?“以前資訊不對稱,大而全的書店幾乎是讀者接觸新知的唯一地方,眼下多媒體資訊傳播發達,文化需求爆發式增長,書店裡的書再多也抵不過線上電商,如果光是陳列一排排書架,實體書店早已無法吸引讀者駐足。”上海新華傳媒連鎖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江利告訴記者,從圖書賣場到文化空間再到生活美學磁場,上海書城将實作從傳統零售到新零售時代的跨越,創造更多人與書、人與人邂逅的機會。“新的書城将是一個綜合性的文化空間,靜态的書之外,還有相關聯的業态。閱讀不再是二維平面的,而是三維立體的,我們提供生動而多樣的方式讓讀者多角度體驗閱讀的快樂、閱讀的美。”

新一輪的轉型更新,訴說着老牌國營書店的變與不變。

道一聲再見,今晚暫别書城
道一聲再見,今晚暫别書城

圖說:許多書架已被清空

望着7樓空空蕩蕩的書架,江利恍惚又回到了23年前緊張準備書城開業的日子,那時,嶄新的書架剛剛裝好,架上空空落落,整包整包的新書分門别類堆在一邊等待上架,與現在的狀态何其相似。23年來,每當夜幕降臨,華燈初上時,江利最喜歡做的事就是站在馬路對面,望向這邊的上海書城,穹頂上的燈光把書城照耀得璀璨輝煌,如一座書的宮殿,又如一盞精神的航燈。

江利遞過來兩塊仿上海書城的門牌号、路牌制成的冰箱貼,“福州路465号,希望讀者們永遠不要迷路。”

23年來,書城的存在,讓這座城市有了濃烈的情感和暖人的溫度,2023年,書城的歸來,依然是少年身姿活力煥然。(新民晚報記者 徐翌晟)

記者手記|美好的存在

上海書城所在的福州路,文化人的故事實在是數不勝數。1933年7月,初出茅廬的徐遲來到上海。海派名家施蟄存二話不說,帶着他直奔福州路:先去中華書局和商務印書館淘書,然後一路徜徉各色書店 “挖寶”,接着逛到沿街茶樓喝下午茶——這是當時許多文人到福州路踩點的經典路線。在福州路外文書店買到的一本詩集,開啟了徐遲的翻譯生涯。

書店是最沒有門檻的文化消費場所,每個讀書人無論貧窮富有,都希望在書店裡得到治愈,但是書店本身也需要治愈,23年曆史的上海書城需要重新裝修,改變經營賽道。屆時,書城裡也許會有更多的咖啡、文創甚至演出,不複往昔熟悉的質樸模樣,但是,線下地标性書店的功能并不會被“一鍵下單”所取代。在這裡,我們能與書中的智者邂逅,書店的存在就是一種美好。 (徐翌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