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砥平裡戰鬥,鄧華對師長徐國夫說:敵人是美法士兵,問題不大吧

作者:不要害怕獨自閱讀

作者:桅杆

抗美援朝是新中國的立國立威之戰,一戰洗刷百年恥,為新中國打出了持久的和平環境。應當說,抗美援朝戰争重塑了中華民族的自信心,是近代以來國人最提氣的一場對外戰争。也正因為如此,一些國外和媚外勢力,總是用各種方式抹黑這場戰争。其中比較典型和誇張的,就是針對砥平裡戰鬥的各種謊言。這場戰鬥正是志願軍40軍119師師長徐國夫指揮的。今天我們就來看一看這次戰鬥的一些真實情況。

一、抹黑者所稱的志願軍“傷亡數字”,比李奇微誇張15倍

有一些抹黑文章說,砥平裡戰鬥是“志願軍5個主力師(5萬餘人)向被包圍的美步兵23團(4000餘人),連續2個夜晚發起進攻,最後陣亡3萬餘人,抛下1萬多具屍體,無奈地撤出戰場”。還言之鑿鑿地說什麼“這段曆史真相,被隐瞞了近40年,直至90年代以後,才逐漸浮出水面”。這裡提到的傷亡數字,比美軍當年吹噓的數字還要誇張10倍。

砥平裡戰鬥,鄧華對師長徐國夫說:敵人是美法士兵,問題不大吧

我們來看看美軍的數字:李奇微在他的朝戰回憶錄《北緯38度線》中是這樣寫的:“23團一直在原州西北大約20英裡處的砥平裡地區作戰。中國軍隊的5個師包圍了23團,輪番進攻,試圖突破其防禦并消滅這支部隊。23團粉碎了敵軍的全部進攻,使敵軍遭受了極其重大的損失。據報告,在23團陣地前的敵人屍體達2000具之多。”

也就是說,那些抹黑的文章,比美軍吹噓的數字誇張15倍。其實,美軍這個資料,也是經不起推敲的,是以李奇微用了“據報告”,而且據誰的報告也沒說清楚。

二、鄧華對徐國夫說:雖然敵人是美國兵和法國兵,但問題不大吧

1951年1月8日,志願軍第三次戰役結束,全線轉入戰場休整。25日,李奇微指揮美聯軍16個師又3個旅及1個空降團,共23萬餘人,乘志願軍休整之機,全線發起大規模進攻,是為第四次戰役。志願軍采取的政策是西守東攻,西線由志願軍副司令員韓先楚指揮第38、50軍等組織防禦,東線由志願軍副司令員鄧華指揮第39、40、42、66軍在橫城地區尋機反擊。這就是第四次戰役的戰場态勢。

2月6日,東集團開始橫城反擊戰。戰至12日,反擊作戰目标基本實作,敵軍在橫城以北地區隻剩下砥平裡一個孤點。

砥平裡戰鬥,鄧華對師長徐國夫說:敵人是美法士兵,問題不大吧

橫城反擊戰接近尾聲時,東集團指揮部即準備集中8個團進攻砥平裡。2月12日,鄧華召集作戰會議。會議開始時,鄧華先通報了42軍傳來的消息,說砥平裡之敵有南逃迹象,且兵力隻有1、2個營,準備當晚即發起進攻。實際上,這個消息是不準确的。

此事比較突然,沒有時間準備,一些部隊有畏難情緒。于是鄧華對徐國夫說:“如果不立即行動,敵人很可能會跑掉。以你們119師2個團(另1個團配屬118師作戰)擔任主攻,再給你配屬120師359團、125師375團和炮兵42團,以5個團打1、2個營,雖然現在部隊減員較大,雖然敵人是美國兵和法國兵,但問題不大吧。”又說:“就由你徐國夫統一指揮,怎麼樣?”

徐國夫首先表态,堅決執行指令。但一向穩健的他,提了3個問題:一是總兵力雖有5個團(4個步兵團、1個炮兵團),分别來自3個師及軍直,既沒有集結,通信聯絡也很難暢通,恐怕統一指揮不友善;二是對砥平裡的地形,他本人及各團上司都沒有看過;三是砥平裡守敵的兵力是否準确,有必要進行偵察。

砥平裡戰鬥,鄧華對師長徐國夫說:敵人是美法士兵,問題不大吧

砥平裡美軍環形陣地

三、情況不明、準備不足,徐國夫硬着頭皮下達了指令

對徐國夫的上述問題,鄧華明顯有些不高興,說:“徐師長,你說的這些都有道理,但我們掌握的情況,砥平裡敵人是準備逃跑的。如果我們行動遲緩,讓敵人跑掉,你徐國夫負得起這個責任嗎?”既然鄧華這麼說,徐國夫隻好執行指令。

徐國夫随即召集參戰各團的幹部開作戰會。會上,375團副團長李文清說,他剛從砥平裡前線過來,守敵不是1、2個營,而是美2師23團和1個法國營,并且在構築工事,沒有逃跑的迹象。

對此,徐國夫一邊向鄧指彙報這一最新情況,一邊部署戰鬥,要求各部抓緊準備,次日(13日)下午4:30開始進攻。但在進攻發起前,出現了兩個意外:一是炮兵42團遭敵機空襲,損失重大,無法投入戰鬥;二是125師375團突然聯系不上了。這樣,能夠投入戰鬥的隻有119師356、357團和120師359團,共3個步兵團,且沒有炮火掩護。

應當說,打這種情況不明、準備不足的仗,不符合徐國夫一貫穩健的作戰風格,他是硬着頭皮下達了指令。

砥平裡戰鬥,鄧華對師長徐國夫說:敵人是美法士兵,問題不大吧

13日下午4時30分,3個團共2300多人同時發起外圍戰鬥。志願軍發揚夜戰優勢,最初還比較順利,但後續進攻越來越困難。戰鬥過程中,各團的報告基本證明了李文清副團長所說的情況。但這個情況上報鄧指後,一直沒有回音。戰鬥中,徐國夫讓團參謀長夏克持續與鄧指聯系,但一直無法接通。戰鬥中,由于沒有炮火掩護,參戰部隊在敵人強大的炮火下,傷亡逐漸增大。

經過30多個小時的激戰和反複争奪,志願軍控制了主要外圍高地,與敵對峙。徐國夫曾經到高地上觀察,看到敵軍被壓縮在不足2平方公裡的區域内,全部龜縮到了由坦克和火炮圍成的工事中。此時,尚未對敵核心陣地展開攻擊。

砥平裡戰鬥,鄧華對師長徐國夫說:敵人是美法士兵,問題不大吧

四、真實傷亡數字究竟是多少?鄧華說:責任在我

15日淩晨,徐國夫突然收到鄧指“撤出戰鬥”的指令。對于這個指令,從119師到參戰各團指揮員,都不大了解,也不願意撤,要求咬牙打下去。但徐國夫服從指令,撤出了戰鬥。這就是砥平裡戰鬥的基本過程。

鄧指之是以下令撤出戰鬥,原因有三:一是敵增援兵力已接近砥平裡,其中一支坦克分隊已經進入砥平裡;二是摸清砥平裡之敵不是一兩個營,而是美軍1個團加法軍1個營(具體人數有4000多、6000多等說法),短時間内不易消滅;三是聯軍在砥平裡東南已經建立防線,即使奪取也很難守住。

以戰役目标是否達成為評判标準,此戰無疑是一場敗仗,且傷亡大,一無所獲。戰後,鄧華緻電徐國夫,對戰鬥失利主動承擔了責任,說:因敵情有誤,導緻判斷和決心有誤,“這個責任在我,在我的指揮部,由我來承擔責任。”并對徐國夫的指揮和參戰3個團的戰鬥精神給予充分肯定。鄧華還對徐國夫說:“雖然我們判斷有誤,但你們打得很不錯。你能及時調整部署,随機攻擊,不愧是老打仗的!”

砥平裡戰鬥,鄧華對師長徐國夫說:敵人是美法士兵,問題不大吧

鄧華将軍

不得不說,這展現了鄧華的大将風度,沒有把問題往下面推。

戰後,徐國夫讓作戰科統計情況,參戰3個團上報的傷亡為900多人,傷亡率高達四成,确實很慘重了。筆者在另一篇文章中,會對這個數字做詳細的解釋。

【歡迎讀者朋友點選下方“助力”,為我們參加頭條生機大會加一把油!非常感謝您對我們的肯定與厚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