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身正氣詹才芳,不為軍銜隻為革命,病逝後華國鋒送八字挽聯!

1955年9月舉行的授銜儀式上,一位開國中将受到了諸多上将的行禮緻敬。

儀式結束後,這些上将們各個表情嚴肅莊重,一一走到他的面前,站定後向他敬禮,以示心中敬佩之情。

受到如此禮遇之人的正是詹才芳,一位内心坦蕩,正義凜然的大國将軍。

一身正氣詹才芳,不為軍銜隻為革命,病逝後華國鋒送八字挽聯!

曾有人疑惑,以詹才芳的“老”資曆,為何隻被授予了中将軍銜?詹才芳作為幾位上将的前輩,紅軍時期、抗日戰争時期和解放戰争時期均為軍職幹部。陳錫聯、李先念曾在詹才芳手下當兵,許世友在他手上當過班長等等。

革命生涯裡,主要參加了著名的黃麻起義、鄂豫皖蘇區第一至第四次反"圍剿" 、遼沈戰役、平津戰役等戰役戰鬥。

詹才芳的資曆在1600多位開國将軍中是罕見的,也難怪會有人産生這樣的疑惑了。

隻是詹才芳自己很少提到授銜,他曾對夫人楊靜說:

“我幹革命不是為了這個(軍銜)。戰争年代死去多少戰友,他們授什麼銜嘛!”

他能做到如此淡泊,是讓人敬佩的。而擁有這樣大的視野及胸襟,與他自小的經曆與往後戎馬一生不無關系,這些經曆成就了他一代大國名将的威名。

一身正氣詹才芳,不為軍銜隻為革命,病逝後華國鋒送八字挽聯!

不得不提的是,解放戰争期間軍銜制度發生了變化,一個野戰軍縱隊改為軍,一個軍團上面再設兵團時,軍長的上一級就是兵團司令,自始至終,詹才芳将軍的級别都停留在軍長,是以在1955年授予軍銜的時候,被授予中将。新來的朋友可以先點個關注,既友善回顧往期的故事,又不錯過之後的精彩内容。

在董必武的引導下走上革命道路

1907年9月12日,詹才芳出生在湖北省黃安(今紅安)高橋區黑石咀村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他家裡共有六個兄弟姐妹,他與四弟詹才選是孿生兄弟,長得也最為相像。

父母靠種地維持生活,家裡的經濟狀況能吃飽肚子也是一種渴求,生病了沒錢醫治。想讀書、接受教育更是奢望了。

多數人7歲時還依偎在母親懷裡,感受着母親的寵愛。

可是,詹才芳的母親常常被疾病纏身,家裡又沒有錢看病。

在詹才芳7歲時,母親又病又餓地離開了人世,他母親離開的時候,僅僅隻有40歲而已。

12歲時,父親和二姐為了飽腹去吃野菜,結果吃的野菜含毒,也相繼離他而去。

此後的人世間,唯有大姐呵護他,已經出嫁了的大姐給了詹才芳悉心的照顧。

同時,姐夫待他很好,對他是全面關照。

一身正氣詹才芳,不為軍銜隻為革命,病逝後華國鋒送八字挽聯!

他們夫妻二人還專門花時間讓詹才芳讀書,如此詹才芳有了一定的讀書經曆。

稍微成熟之後,詹才芳不願再一直呆在一個地方,他想自己出去走走、闖一闖,看看世界。

明白了詹才芳的想法後,姐夫和姐姐也沒有強行阻攔,反而大力支援他,并且為他鋪好了路。

1924春,當時正值16歲的詹才芳來到湖北武昌,在姐夫餘楚臣的介紹下,他跟随武漢中學的一名叫餘義民的學生在武昌一家飯館裡做雜役,以此為生。

餘義民是詹家的遠房親戚,也是董必武的外甥,自然而然,董必武對詹才芳的情況有了些了解,還主動邀詹才芳到他主持的武漢中學去半工半讀。

慢慢地,詹才芳明白了什麼是“主人翁”意識,他不再是過去為地主拼死拼活賣命幹活的人了,他變成了有更高追求的人,一個願意為貧苦大衆謀出路的人。

同年,他加入了中國共産主義青年團,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對于此前隻念過一年私塾的詹才芳來說,明白自身學習基礎差,因而需要下比别人更多的功夫。

為此,詹才芳晚睡早起節約出來更多的時間用來學習,理論水準漸漸地有所提高,這對他後來的路影響也是很深的。

在董必武的引導下,1925年回到黃安的詹才芳在自己家鄉辦起了平民學校和農民夜校,并在辦學校的掩護下,開始了秘密組織農民協會和農民自衛軍來宣傳新思想理念,組織農民一起打倒土豪劣紳、打倒地主分田地。

一身正氣詹才芳,不為軍銜隻為革命,病逝後華國鋒送八字挽聯!

随着詹才芳參與革命的深入,他開始意識到提升“槍杆子”的威力極其重要。

1927年11月13日,曆史上有名的黃麻起義爆發。

在攻城戰中,詹才芳親自率領有30餘人的突擊隊,一舉攻進了南門。

起義軍共繳獲被子百餘床,步槍百餘支,子彈90箱,并打開了監獄,釋放了被捕的共産黨員、進步分子和農會幹部。在敵軍來勢洶洶之際,詹才芳與敵人展開了殊死搏鬥。如此看來,認識到提升槍杆子威力這一點上,詹才芳是有先見之明的。

面對衆寡懸殊,有人開始動搖對革命前途抱有的信念,離開的離開,叛變的叛變。

英雄不畏生死,如果前方的路不可預知,那何不去闖出一片天地。詹才芳還是詹才芳,就像他當初為了不長久地呆在同一個地方而選擇出去闖蕩,此刻詹才芳依然選擇赴死一博。

一身正氣詹才芳,不為軍銜隻為革命,病逝後華國鋒送八字挽聯!

他不改對革命事業的堅定信念,毅然奔向黃陂縣木蘭山區,堅持武裝鬥争,與幸存的戰士(包括李先念、王樹聲、陳再道、王建安、王宏坤、秦基偉等人)成為著名的木蘭山七十二名遊擊英雄,這是詹才芳,一個不畏生死,敢闖蕩的英雄人物。

也是在這個階段,每次率領遊擊隊下山活動的他,抵達的秘密聯絡點——正是陳錫聯的家,而陳錫聯就是後來1955年授銜儀式上向詹才芳行禮緻敬的上将之一。

盡管後來陳錫聯的軍銜高于詹才芳,但是他倆每次見面,陳錫聯總是叫詹才芳一聲老首長。一次,詹才芳托秘書劉曙光探望陳錫聯,陳夫人聽到後,馬上通知警衛:

“告訴首長,就說首長的首長派人來看首長了。”

這個時候的陳錫聯才13歲,在詹才芳影響下,他有了當紅軍的想法。

1928年4月,正在給地主家放牛的陳錫聯,忽然感到肚子痛,疼到難以忍受了,捂着肚子在地上直打滾。這個時候,地主的兒子碰巧走過,見這個場景,偏說陳錫聯在偷懶,不明分說,上來就對着當時已經疼到在地上打滾的陳錫聯,一頓拳打腳踢。

這天夜深時,陳錫聯躺在又黑又髒的牛棚裡,肚子空空的,饑餓與傷痛相疊,實在睡不着,索性不再掙紮能不能入睡,倒是想到去找詹才芳。

一身正氣詹才芳,不為軍銜隻為革命,病逝後華國鋒送八字挽聯!

是以,他忍受着身上的傷站起身來,趁着天黑走到了4裡多遠的肖家寺。見到詹才芳之後,陳錫聯告訴他希望能允許自己參軍。詹才芳看陳錫聯如此堅定,隻是個頭尚不及槍高,于是告訴陳錫聯,過上一年來接他去當紅軍,要他再長大一些。

雖然沒有馬上同意陳錫聯參軍,不過詹才芳倒是想知道為什麼陳錫聯這麼想當紅軍,就問了他原因。

陳錫聯頓時眼淚盈眶,扯開身上又破又舊的衣服,滿身傷痕瞬時顯露無遺,令人心痛。幼小的陳錫聯邊哭邊說,從他8歲起就給地主家放牛,6年裡都不知道挨了多少次打。

他堅定地告訴詹才芳,他再也不要過這種不是人過的日子了。

畢竟在知道詹才芳一行人專幫貧苦大衆謀出路後,徹底堅定了陳錫聯加入革命隊伍的決心。

詹才芳打心裡還是想留下陳錫聯的,隻是他還小。他想起來當年那段悲慘的經曆,跟眼前這個孩子多少是有些相似的,他也是給地主家放牛受盡欺辱的人。

最後,詹才芳應下陳錫聯,答應第二年一定來接他。

幾天後,詹才芳将陳錫聯完好無損地交到了陳母雷敏手中。雷敏見兒子平安歸來,高興地将兒子緊緊抱住,喜極而泣。

此後,雷敏擔心陳錫聯還會偷跑出去參軍,晚上睡覺之前就用麻繩綁住陳錫聯,可憐天下父母心!隻是年幼的陳錫聯鐵了心要當紅軍。

果不其然,1929年4月,陳錫聯避開母親的視線,再次跑來找到了時任第八大隊大隊長的詹才芳。

一身正氣詹才芳,不為軍銜隻為革命,病逝後華國鋒送八字挽聯!

自上次傳回家中之後,陳錫聯一直期盼着來年參軍,他一刻也沒忘詹才芳答應他的參軍這件事。

這一年來,陳錫聯也算長大一些,詹才芳終于應了陳錫聯讓他參軍。

1933年10月,蔣介石調動50萬大軍第五次“圍剿”江西中央革命根據地。這個時候,又趕上四川軍閥劉湘進攻川陝革命根據地。

紅軍與敵人進行了殊死搏鬥,對抗中,作為政委的詹才芳和副軍長許世友親臨前線指揮作戰,士兵們越戰越勇,戰鬥兩個月,終取得萬源保衛戰的勝利。

這一戰,當時作為軍政委的詹才芳是功不可沒的。

1934年10月,長征開始。過草地時,詹才芳救下了一個士兵,而這個士兵就是後來成為了著名戰将的尤太忠。當時,詹才芳看到幾個兵用擔架擡着一個重病号,有丢棄在草地上的打算,于是立刻下馬問士兵啥情況。之後他了解到尤太忠病得很重,正奄奄一息。但是詹才芳告訴士兵不要扔,随後叫士兵給了尤太忠一個馬尾巴。

有了一根馬尾巴,再加上尤太忠想要活着的信念,最後奇迹出現,尤太忠活下來了,并跟着隊伍走出了草地。

一身正氣詹才芳,不為軍銜隻為革命,病逝後華國鋒送八字挽聯!

是以,尤太忠常說自己的命是拉馬尾拉出來的,他對詹才芳心懷感激之情,是詹才芳給了他生存的可能。後來,尤太忠做了成都軍區以及廣州軍區的司令員。

紅軍時期,由于張國焘推行王明路線,錯捕、錯殺了許多紅軍戰士和幹部。

詹才芳出面後,許多同志的命才保住。

羅榮桓元帥親自詢問這些情況時,曾說詹才芳是這些人的恩人,董必武知道後對于詹才芳的做法也是十分肯定。

1937年初,詹才芳和紅四方面軍的同志們從保安抵達延安,一到延安,詹才芳馬上去看望了董必武。

兩人一見面,就緊緊地握住手,此時距離上次見面已經是十年後了。

詹才芳告訴董必武,他身邊的許多人,既是同學又是一起并肩作戰的同志,一些在黃麻起義、西征以及長征途中為革命犧牲了。

另一些是因為張國焘等人推行王明路線,死于這些人手裡。董必武感慨萬分地說:我聽到你在肅反中盡力保護過一些同志,做得很好。

兩人分别之時,董老應詹才芳的請求,揮筆給他寫下“大勇若怯、大智如愚、大善若惡”十二個蒼勁有力的大字。

解放後曾作為詹才芳部下的許世友、尤太忠、秦基偉等将軍被授予上将軍銜。

一身正氣詹才芳,不為軍銜隻為革命,病逝後華國鋒送八字挽聯!

譚知耕、王近山、陳錫聯等将軍都曾當過詹才芳的勤務員,他們中有些人後來成為詹才芳的上級。

但他們很敬重詹才芳,詹才芳對他們也十分尊重,為他們如今的成就而高興。

他對于自己的級别早已看淡,就像他跟妻子楊靜說到的,他幹革命不是為了軍銜,何況能從戰争年代活下來已是不易。

1967年6月,周總理向詹才芳問湖南有沒有能出來工作的幹部,詹才芳告訴總理有兩人,萬達跟華國鋒。

總理問到華國鋒,詹才芳答複:老實可靠。

将軍依照總理訓示,親自前往長沙,并用專機護送華國鋒到達北京。

後來,詹才芳每入湘,華國鋒必定設素宴招待。

一身正氣詹才芳,不為軍銜隻為革命,病逝後華國鋒送八字挽聯!

說起素宴,詹才芳習慣隻吃素菜,不食肉,由此他有了“齋公”這一稱号。

20世紀70年代初,有人造謠,說詹才芳在遵義會議上沒有舉毛主席的手;又說毛主席在一次中央會議上講詹才芳隻能當副職不能當正職。

詹才芳對于這些謠言,淡然處之,并不受幹擾。對于詹才芳來說,經曆了大風大浪,這些無厘頭的謠言實在顯得可笑。

1966年8月,周總理在一次會議上為詹才芳辟謠,指出造謠的人毫無事實依據。遵義會議期間召開期間,作為紅四方面軍軍政委的詹才芳正在前線跟蔣介石的‘圍剿’部隊作戰,根本不可能來參加遵義會議!

說詹才芳不能擔當正職,自然也是謠言。

紅軍時期、抗日戰争時期和解放戰争時期,詹才芳均作為軍職幹部。

開國中将詹才芳送妻子一件皮大衣,意外救下妻女

1939年,阜平縣一個天朗氣清的日子裡,部隊上少有的高材生楊靜和隊長詹才芳在老鄉家裡首次見面。

由于旁人稱詹才芳“小老頭”,這讓沒見過詹才芳的楊靜覺得他莫不是骨瘦如柴,老氣橫秋的樣子。

等楊靜正式見了詹才芳,才發現面前這個人明明就是是個身材高挑,衣着幹淨整潔的精神小夥子。

一身正氣詹才芳,不為軍銜隻為革命,病逝後華國鋒送八字挽聯!

詹才芳看到眼前這位姑娘,抑制不住嘴角向上揚起,滿是笑意的臉說明了一切。見此,作為兩人“月老”的大姐找了個理由出去了,專門給二人制造在一起的機會。

起初,兩人都有些羞澀膽怯,言語之中自然帶着些尴尬與拘束。開始時,詹才芳用正常的語速跟楊靜聊着天,可是,詹才芳說話中夾雜着鄉音,這讓楊靜聽得很是吃力。楊靜不好意思說出來,就努力聽,試圖從字字句句裡了解詹才芳的意思。

通過楊靜幾次的回應,詹才芳覺察出來楊靜這是聽得似懂非懂,後來詹才芳專門減慢了說話速度。

他向楊靜說起他投身革命的故事,說到他小時候家裡窮,學沒上過幾天,書讀得也不算多。是以他希望有一個文化水準高的人作為自己的伴侶,而跟楊靜在一起也是他夢寐以求的。

詹才芳話音剛落,楊靜的臉就不自主地紅了。面對詹才芳的表白,楊靜有些猝不及防,一下子她竟然不知道怎麼回答了。

詹才芳着急了,生怕錯過眼前這位相中眼的姑娘,忙說若是答應就點點頭。楊靜點頭應下,心底自然也是開出了花。

在往後聚少離多的日子裡,兩人開始了書信交流。

一身正氣詹才芳,不為軍銜隻為革命,病逝後華國鋒送八字挽聯!

由于工作比較忙,為了不影響到工作,兩人約定一個月見一次面、寫兩封信。

詹才芳拿到信,見楊靜的字是既整齊又漂亮,信中的内容勉強也能看明白,但是要讓自己給寫一份回信,想想自己笨拙的筆迹,就不敢動筆了。

若是想寫出些優美的句子,那就算擠破腦袋也想不出來啊,詹才芳一下子有點兒犯愁了,最後想出來請戰友幫忙代寫的辦法。

待到楊靜看着筆迹娟秀的信件時,非常納悶地想,這信是他自己寫的嗎?帶着疑惑,楊靜拿着信步走了十幾裡路,就為了向詹才芳問個明白。

一路上越想越不對勁,見到詹才芳時,楊靜明顯有些生氣了。

詹才芳這下老實交代了,因為怕自己獻醜,不好意思用那些笨拙的筆迹來寫信,還有感覺自己文化水準不及楊靜,是以就想出了請戰友幫忙寫這信的法子。

聽了詹才芳的話,楊靜已經氣消了。

突然覺得她面前的詹才芳是可愛的,她向詹才芳說了自己的想法,她是不會因為詹才芳不會寫信就嫌棄他的。

隻要是詹才芳親筆寫的,她就很願意看。

之後兩人的書信往來,詹才芳開始親筆書寫,他也不再為此膽怯以及有所顧慮了,因為他們是彼此了解的。

在一封封信件中,二人表達心意,走得更近了。

1940年8月的一天,詹才芳與楊靜結成夫妻。

一身正氣詹才芳,不為軍銜隻為革命,病逝後華國鋒送八字挽聯!

婚後不久,由于工作需要,詹才芳與妻子暫時分别。這樣一來,兩人又開始了兩地分隔,他們繼續以書信往來。

1943年秋,楊靜尚在白求恩學校念書,收到詹才芳的來信後,正讀着的時候,日軍的突襲打破了這份甯靜與美好。此時正懷有身孕的楊靜順手拿上丈夫送給自己的皮大衣就匆忙跟随隊伍轉移。

在隊伍轉移過程中,日軍追了上來,慌亂之中,大家四散逃開。

日軍對手無寸鐵的師生們開了槍,同學與老師一個個倒下,楊靜護着腹中的胎兒拼了命地跑。

成為了母親的楊靜,希望保護好腹中的胎兒。

待到離日軍較遠之後,楊靜才慢下了腳步。

此時氣喘籲籲的她,意外地發現丈夫送給自己的這件皮大衣後面居然有一顆子彈貫穿進來,正是在逃難時帶上的這件皮大衣救了她和腹中的胎兒。

對子女嚴格,不過分庇護

詹才芳對子女非常嚴格,根本不會想着特殊對待。

或許他的兒女年幼時會有不解,而逐漸長大後的他們明白父親的正直,也是以敬佩着他。

一身正氣詹才芳,不為軍銜隻為革命,病逝後華國鋒送八字挽聯!

20世紀60年代末,詹才芳的女兒詹小晶來到解放軍一七七醫院當兵,之後被配置設定到傳染病房肝炎病區負責刷廁所倒大便等護理工作。由于當時醫院的條件差,開水每次需要被挑到病房,最先給傷病員用,之後才是其他人使用。

詹小晶當時心裡委屈,工作太辛苦了。有時她也會想,如果能在父母身邊找個輕松的工作該有多好。

借着放假,詹小晶回家以後跟父親說起自己對于目前工作的想法。

于是,父女倆坐下來聊了起來。

聊天中,他跟女兒講述了自己幼時的苦日子:

吃不飽飯,上不起學,還在地主家幹活兒。後來選擇走上了革命道路,而部隊就是鍛煉人的,哪能有清閑。醫院工作的那些髒啊臭的也沒什麼,又不是不能克服。要好好表現,不斷提升,早點兒入黨。

後來詹小晶據此寫下“苦難家史”,并在18歲生日那天加入了中國共産黨。詹小晶後來回憶稱,他們兄弟姐妹幾個都去當了兵,沒有跟父母生活在一起。

她大弟僅15歲就在野戰軍開坦克,如果當時跟相關部門打個招呼,其實是可以調到軍區機關當參謀的,但是父親詹才芳沒有這樣做。

一身正氣詹才芳,不為軍銜隻為革命,病逝後華國鋒送八字挽聯!

父親對家裡最小弟弟也從不溺愛,小弟有些調皮,父親對他的批評也多。

他們5個孩子在工作、晉級等方面,詹才芳也從來沒有開口向組織說過需要特殊照顧的。幾個孩子在各自的發展中,自立自強,也不去想有誰可以依靠,都憑借自身能力立了三等功。

在女兒詹小晶看來,父母教給他們的是如何樣做人做事。

父親詹才芳在她眼裡既是慈父又是嚴父。

作為一代将領,詹才芳一身正氣;作為5個子女的父親,他煞費苦心,好在子女是了解他的。

1990年5月23日,詹才芳生了病,來探望的有李先念、陳錫聯等人。他們中有許多曾是受過詹才芳恩情的人,對詹才芳懷有感激與敬佩之情。

李先念主席稱他“老班長”,陳錫聯、秦基偉等将軍叫他一聲“老上司”,他們都敬重他,愛戴他。他們與詹才芳有着歲月積澱的深厚感情。

一身正氣詹才芳,不為軍銜隻為革命,病逝後華國鋒送八字挽聯!

1992年12月2日,詹才芳因病在北京逝世,終年85歲。

在詹才芳逝世前,他的妻子楊靜始終陪伴在他的身邊。

他們的愛情,從戰争歲月到和平年代,經曆了風風雨雨的50多年。

曾任過黨中央主要上司的華國鋒同志為詹才芳将軍題寫了挽聯“德高望重,千古流芳”。歡迎朋友們在評論區留言讨論,喜歡本期内容的朋友點贊評論關注支援一下吧,咱們下期再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