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揭秘:我軍戰争年代的幾次授銜,蕭克曾為中将,陳赓曾為少将

對于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授銜工作,多數人熟悉的是1955年的開國大授銜,評出了十大元帥十大大将,還有一千多名上将、中将和少将。其實在我軍的曆史上,早在戰争年代就對這一工作做過嘗試。

最早的授銜始于1939年。

人民軍隊創立初期(紅軍時期),戰事頻繁,條件艱苦,官兵待遇基本沒什麼差别。後來随着條件的變化,軍隊的生活待遇等有了按職務差別對待的規定,但是直到抗戰初期,官兵在待遇方面的差別也不大,是以也談不上實行軍銜制的問題。

揭秘:我軍戰争年代的幾次授銜,蕭克曾為中将,陳赓曾為少将

抗戰爆發後,國共再度合作。因為當時的國民黨軍隊是有軍銜的,為了兩黨的合作,我軍軍銜的問題便提上了議事日程。

國民黨軍隊的軍銜制始于1931年4月,沿用的是北洋時期的軍銜,但其時的授銜工作相當混亂,甚至出現了許多笑話。如西北軍閥馬步芳給自己隻有12歲,還在上國小的兒子馬繼援授予了上校軍銜。為此,1935年,國民政府重新頒布了軍銜等級表。1935年3月31日,國民政府授予了蔣介石“特級上将”軍銜;4月1日,授予馮玉樣、錫山、張學良等8人“一級上将”軍銜;後來,又給李濟深、程潛、白崇禧、陳誠授予了一級上将軍銜。

揭秘:我軍戰争年代的幾次授銜,蕭克曾為中将,陳赓曾為少将

這樣,到了國共第二次合作時,國民黨軍隊的軍銜體系已經比較完整,而當時中共上司的部隊卻沒有相應的軍銜。1937年8月1日,紅軍總政治部提出了我軍将“采用官階制度”的設想。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南方八省遊擊隊改編為新四軍并開赴抗日前線後,在戰争中不斷壯大,于是開始醞釀實施軍銜制度。

揭秘:我軍戰争年代的幾次授銜,蕭克曾為中将,陳赓曾為少将

1939年5月30日,八路軍總部釋出了“建立等級制度的訓令”,頒布了“八路軍編制表”,明确規定了各級職務的基準軍銜,其做法基本上是按照當時國民黨軍隊的銜級而設定的,這也考慮到了與國民黨部隊的比照問題。

這時,我軍部分将領已經被授了軍銜。以八路軍120師為例,師長賀老總、副師長蕭克為中将,師參謀長周士第、幾個旅長和副旅長盧冬生、張宗遜、陳伯均、王震、王宏坤、王維舟等為少将;下屬的幾個團長王尚榮、賀炳炎、張才千等為上校。

揭秘:我軍戰争年代的幾次授銜,蕭克曾為中将,陳赓曾為少将

已授銜的八路軍指揮員,大都是需要經常與國民黨打交道,或搞統戰工作的将領。但這次授銜工作卻沒能全面展開。1940年,抗戰進入了相當艱難的時刻,國共合作也出現了嚴重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黨中央于1942年4月24日作出了“軍隊中暫不規定等級軍銜”的決定。我軍的第一次授銜嘗試經曆了三年的時間宣告結束。

揭秘:我軍戰争年代的幾次授銜,蕭克曾為中将,陳赓曾為少将

抗戰結束後到内戰爆發前,我軍還有兩次臨時性的授銜

第一次是在1945年9月,因我軍要派出人員到沈陽,配合蘇聯遠東紅軍的行動。蘇聯軍隊的軍銜制度是很完備的,黨中央考慮到工作的友善,于是臨時給6位我軍派出的幹部授以軍銜,如葉季壯被授為中将、伍修權被授為少将。

第二次是1946年,為了便于我軍派往各地的軍事調停處的代表與國民黨的代表進行平等工作,也進行了臨時性的授銜。例如駐沈陽的饒漱石被授予中将軍銜;駐四平的耿飙、駐本溪的許光達、駐太原的陳賡、駐徐州的韋國清等人都被授予少将軍銜。

揭秘:我軍戰争年代的幾次授銜,蕭克曾為中将,陳赓曾為少将

全面内戰爆發後,這些将領的軍銜也就自動被取消了。

1946年初,授銜工作真正作為一種制度被正式提出來

1946年1月10日,國共兩黨簽訂了“停戰協定”,雙方承諾停止戰争,共同建設一個和平的國家。1946年1月31日召開了由國兩黨及其它黨派人士、無黨派人士代表參加的政治協商會議,并通過了一個“政協決議”,國民黨表面上接受了中共提出的和平建國的基本方針。

揭秘:我軍戰争年代的幾次授銜,蕭克曾為中将,陳赓曾為少将

在“政協決議”中,規定了有關改編兩黨軍隊的内容。于是,我軍的軍銜工作再次作為一種制度被正式提出來。

1946年2月24日,黨中央釋出了《關于軍隊整編的若幹問題的訓示》。随後,新四軍、山東軍區政治部明确對各級職務的軍銜做出了規定,如:新四軍的軍長、政委為上将;副軍長、副政委為上将或中将;參謀長為中将。

揭秘:我軍戰争年代的幾次授銜,蕭克曾為中将,陳赓曾為少将

然而,幾個月後的1946年6月,國民黨30萬大軍圍攻我中原解放區,解放戰争爆發,軍隊授銜一事再度擱置。

親愛的讀者朋友,讀完本文後,請點右下方的“贊賞作者”按鈕,多少都是您的心意,多少都是我寫作的動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