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尋覓民國糕餅美食文化

作者:大宋風雅
尋覓民國糕餅美食文化

在民國初年人文思潮的影響下,各地的各式小吃都有了很大的發展。比如上海冠生園的餅幹、面包等各式糕點,北京稻香村的中點西制以及一些傳統風味小吃,逐漸彙合在一起形成了民國時期糕點小吃的文化。下面介紹一些從民國時期比較有名的糕點小吃品牌,大家可以看看是否有聽說過:北京的“稻香春”、太原的“老香村”和“雙合成”、天津的“桂順齋”以及江浙一帶的“冠生園”“五芳齋”,無一不是鼎鼎大名的品牌。那時的食品品質,可比現在好了太多太多,真要回到那個年代,大吃一斤還是算少的了。

在民國時期,北方喜歡将糕點稱作"點心",說起點心,要數京派最為經典,流傳最廣的"京八件"在民國象征着有錢人的身份,紅白酥皮則是老北京們忘不掉的老味道。

糟子糕是京津人們探親訪友的禮品,北平的點心匣子“小八件”就裝有糟子糕(見梁實秋的《滿族細點》:“小八件不外是雞油餅、卷酥、綠豆糕、糟糕之類”)。京津找到的希望很大。果然,天津的老字号桂順齋有賣的。按圖索骥,在北京的崇文門西花市,我找到了這家分店。

民國糕餅其品種大緻可以分為硬皮、油炸、酥皮、蛋糕、糖皮五大類。其中精品糕點就有數十種之多,如奶皮餅、幹菜月餅、薩其馬、蜂蜜蛋糕、桃酥、黃酥月餅等,所用芝麻都須去皮才能使用。

尋覓民國糕餅美食文化

張學良将軍居京時,常派副官到老糕餅鋪去訂做玫瑰餅。玫瑰餅是老北京的傳統糕點,又稱為“内府玫瑰火餅”,清初就已成為宮廷細點。此餅的與衆不同之處是用玫瑰花瓣做糖餡。

平劇名家梅蘭芳先生則最喜愛食北平的雞油餅,在旗的主顧們也愛到其買奶油薩其馬、杏仁幹糧、風味月餅、蜂蜜蛋糕等。

蜂蜜蛋糕是用白面、雞蛋、白糖、蜂蜜、青梅、桂花、瓜仁,經過打糕、灌糕、烘烤、冷卻等工序精制而成,有滋補養身、清火潤腸的功效。

《清稗類鈔》記載:北平有一種專賣舊式點心的像蘭英齋、流華齋等鋪面,據說這些店鋪久曆滄桑,由元而明清,幾代相沿,慘淡經營而遺留下來的。

足證早在天朝就有雞蛋糕了,不過當時不叫雞蛋糕而叫槽子糕。因為最初是打勻了的雞蛋,倒在長方形木槽裡蒸,等到蒸熟再切條分塊,最早本是皇家郊天祈福祭祀用品。

尋覓民國糕餅美食文化

《弄堂生意古今談》中還特别提到了一種名叫“玫瑰白糖倫教糕”的點心。

倫教糕最早出現于明代廣東順德的倫教鎮,是一種以細米面、白糖為主料蒸制的松糕。制作倫教糕要用浸泡過3小時以上的大米面磨成的米漿,然後壓成千粉。倫教鎮特有的清泉水加砂糖在鍋内煮沸,徐徐沖入米粉内,待冷卻加入“糕種”(似酵母),再放置七八個小時待米漿發酵。

蒸之前還要在米漿内加入少量豬油。倫教糕以晶瑩潔白而著稱,軟滑爽潤,光潔如鏡,糕身橫豎相間小水泡似的孔眼均勻有序,糕體富有韌性,彎折時不見折紋。

倫教糕味道清甜微酸,齒頰留香,難怪魯迅先生對它有如此深的印象呢。

民國糕餅主要分為京派、津派、蘇派、廣派、潮派、甯派、滬派、川派、揚派、滇派、閩派等12派。

包括華北地區以北京地區為代表。曆史悠久,品類繁多,滋味各異,具有重油、輕糖,酥松綿軟,口味純甜、溯源-許曉春老師:

糕食點心類:如芡實糕、桂花糕、綠豆糕、合川桃片等;

烤炸點心類:如鳳尾酥、梅花酥、龍眼酥、龍鳳餅、麻餅、桃酥、水晶餃等;

油炸盆貨點心類:如米花糖、苕絲糖、白芙蓉酥、芙蓉糕、薩其瑪等;

雜糖類:如花生糖、花生粘、魚皮花生等。

酥類:桃酥、口酥、糕酥、茶酥等等。

尋覓民國糕餅美食文化

南派糕餅點心:

包括杏仁酥、馬蹄酥、豬腰餅、盒餅、辇寶餅、鹹光餅、得勝餅、葡萄餅、中秋餅、水晶餅、枕頭餅、寮仔餅、桶餅、切餅、花生餅、豆沙餅、白凸餅、蔥餅、麻花炸、綠豆糕、麻荖、雞蛋糕等。其中切餅、蔥餅等為福州傳統名點。

而在1947年的《廈門大觀》上,土堆巷海記的綠豆糕、中華路雙虎的馬蹄酥、打鐵路頭的雪片糕、大同路的義蘭、中山路的義華行、思明南路的黃瑞華餅家等均榜上有名。

其中思明南路496号的“黃瑞華”餅家禮餅,其生産的鹹糕,花生糕,甜糕,桔紅糕,雪片糕等,涵蓋了當時廈榕兩地傳統糕點的大部分品種。葉明福先生就收藏幾個“黃瑞華”餅家的糕餅印。

冰松楂糕、豬油果糕、夾沙蛋糕、棗泥麻餅、松子番餅、西法蛋糕、味松杏酥、麥底如酥、太史宮餅、桂花皮糖、龍鳳禮餅、玫瑰松糖……”在洪蔔仁先生收藏的1935年中山路一家食品店廣告裡,赫然列着二十多種糕餅糖果。

民國時期,長沙的年糕比現在有名氣,有人氣。

有八寶、蓮蓉、豬油、桂花、玫瑰、棗泥等10多個花色品種。其中以杏花村食品作坊所制最為著名。後增加了火腿、香腸、果脯、海味等新品種。糕色澤玉白,柔軟光滑、細膩油潤,糯軟清香,甜糍醇爽,油炸、火烤、湯煮均可,老少鹹宜。

尋覓民國糕餅美食文化

南京的特色糕點也有許多,比如梅花糕、茶糕、桂花糕、千層糕等,但在這裡并沒有看到,隻有一道千層油糕,這是一道揚州著名傳統名小吃,據介紹這個糕點足足有64層之厚,吃起來綿軟嫩甜。

赤豆糕、黃松糕等四季糕團,很快名揚上海,四季糕團也成了民國時期上海人最喜歡的糕點,成為當時上海人過節、結婚或是壽慶的必備糕點。之後在民國時期的上海糕點界占據一席之地的有揚州翡翠燒麥、淮陽湯包、黃橋燒餅、廣東雲吞等等,加上上海當時本地有的生煎饅頭、排骨年糕、春卷等,民國時期的上海已經有上千種糕點。

民國蘇北華中糕餅有:

三刀子、羊角蜜、小京棗、螞蚱腿、豆角皮、燎花、麻餅等均為普通糕點。精細糕點有寸金、麻片、烘糕、蜂糕、雲片、山楂糕、皮糖、蛋糕、雞骨糖、京蜜等。

此外還有些時令性的糕點:酥糖、木瓜糕、綠豆糕、月餅等。并有專為祭祀用的禮品,通稱“蜜供”。蜜供是用白糖制成的各種各樣的人和物。

北方北平糕餅:

民國時期, 袁世凱、曹馄、吳佩孚、張作霖等軍閥、政客,也喜吃正明齋的糕點。19l4年、 19l5年該店的帳本上,還有袁世凱欠帳未還的記載。平劇名演員郝壽臣等也經常光顧。清末崇彜在《道成以來朝野雜記》裡,把正明齋譽為北京有名的三家饽饽鋪之一。

張學良将軍居京時,常派副官到正明齋去訂做玫瑰餅。玫瑰餅是老北京的傳統糕點,又稱為“内府玫瑰火餅”,清初就已成為宮廷細點。此餅的與衆不同之處是用玫瑰花瓣做糖餡。平劇大師郝壽臣先生則最喜愛食用正明齋的雞油餅,在旗的主顧們也愛到正明齋買奶油薩其馬、杏仁幹糧、風味月餅、蜂蜜蛋糕等。

正明齋最出名的滿洲饽饽是薩其馬。

民國北方點心代表作:

肉松餅、蘋果酥、松仁玉米蛋糕、肉松卷、抹茶酥、香芋酥、綠豆蓉餅,綠豆凸、鳳梨酥、豆沙酥;

杏蓉餅、金豬餅、蓮蓉酥、黑雙麻餅、白雙麻餅、黃油布丁蛋糕、烏梅酥、棗泥酥、棗花酥、地瓜酥、杏仁酥、鮮花玫瑰餅、蜜三刀;

綠豆潮糕、紅豆蛋糕、綠豆餅、水果卷、薩其馬、香芋卷、拿破侖蛋糕、核桃排、綠茶酥、椰絲黃油酥、雜糧酥餅、夾心酥、喜蓮酥、百果餅;

桂花缸爐、黃油棗泥餅、麻香酥、夾沙方糕、狀元餅、通寶餅、香芋餅、棗泥塊、山楂酥餅、龍福餅、豌豆酥等。

尋覓民國糕餅美食文化

民國名人嗜好糕餅:

魯迅:逛遍京城美味館子,最愛點心薩其馬。

張大千:廚藝更在丹青上,口重好麻辣醇香,垂愛梅花蛋糕。

于右任:美食“草聖”,給無數餐館飯店寫過牌匾,嗜好麻花。

張學良:一生漂泊,口味常變,遼菜、川菜、貴州菜、湘菜、海鮮,嗜好薩其馬。

梅蘭芳:口味南北兼通,以淮揚菜為主,嗜好京八件。

胡适:走遍天下最愛徽州味道,愛吃藤蘿餅。

張愛玲:用菜形容女人,愛吃蝴蝶酥。

郁達夫:嗜酒愛吃,魯迅的酒友,酷愛福建小吃、海鮮,愛吃福建大禮餅。

王世襄:民國美食元老,會玩兒更會吃,愛吃定勝糕。

譚延闿:“民國政壇不倒翁”,開創現代湘菜新面貌,愛吃月餅。

孫中山:愛吃核桃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