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百年大黨自我革命的經驗與啟示

作者:中工網

來源:黨建網

原标題:百年大黨自我革命的經驗與啟示

勇于自我革命,從嚴管黨治黨,是我們黨最鮮明的品格,也是我們黨差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标志。百年來,中國共産黨推動自我革命持續走向深入,管黨治黨取得了曆史性成就。走好新征程,奪取新勝利,認真總結、深刻把握、科學運用自我革命的寶貴曆史經驗,對繼續進行偉大鬥争、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作偉大夢想尤為重要。

始終堅持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

馬克思主義政黨具有崇高政治理想、高尚政治追求、純潔政治品質、嚴明政治紀律,政治屬性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根本屬性。黨的政治建設在黨的建設中處于統領地位,是管總的、管根本的,決定黨的建設方向和效果。革命時期,毛澤東同志明确将“政治觀念沒有錯誤”作為新黨員入黨的一個重要條件。新中國成立後,他又強調,“我們是依靠政治來上司,離開了政治就談不上上司”。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同志指出,“到什麼時候都得講政治”。步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旗幟鮮明講政治、保證黨的團結和集中統一是黨的生命,也是我們黨能成為百年大黨、創造世紀偉業的關鍵所在。”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标的曆史交彙點上,深化黨的建設,加強管黨治黨,要把“兩個維護”作為黨的政治建設的首要任務,把制定和貫徹執行正确的政治路線作為黨的政治建設的關鍵環節,把嚴明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作為黨的政治建設的基本要求,把尊崇黨章、嚴肅黨内政治生活、淨化黨内政治生态作為管黨治黨的重要抓手,把提高黨員、幹部的政治能力作為加強黨的政治建設的重要着力點,確定全黨上下統一意志、統一行動、步調一緻向前進。

始終堅持思想建黨理論強黨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理論是實踐的指南。注重從思想上建黨是馬克思主義建黨學說的一條重要原則,也是我們黨開展自我革命的一個重要思路。革命時期,毛澤東同志強調:“掌握思想教育,是團結全黨進行偉大政治鬥争的中心環節。如果這個任務不解決,黨的一切政治任務是不能完成的。”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提出“思想建黨、理論強黨”,要求全黨不斷提高運用黨的創新理論指導實踐、推動工作的能力,在理論聯系實際的過程中進一步深化對共産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理論創新每前進一步,理論武裝就要跟進一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新時代中國共産黨的思想旗幟,是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的根本指針,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全體黨員、幹部要自覺運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要堅持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紮實推進學習貫徹黨的創新理論走深走心走實,做到學思用相貫通、知信行相統一,切實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不斷鞏固全黨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凝聚起全黨團結奮進的磅礴偉力。

始終堅持不斷強化黨的組織體系

黨的力量來自組織。黨的全面上司、黨的全部工作要靠黨的堅強組織體系去實作。百年黨史是一部不斷加強黨的組織建設,不斷壯大黨的組織肌體的曆史。我們黨始終把組織問題作為“生存和發展之一個最重要的問題”,重視抓基層、打基礎、強根基,建立了包括黨的中央組織、地方組織、基層組織在内的,上下貫通、執行有力的嚴密組織體系;建立了以民主集中制為根本的組織原則和制度體系。隻有黨的各級組織各正其位、各司其職、各顯其力,黨的組織優勢才能充分發揮;隻有黨的各級組織上下貫通、環環相扣、執行有力,黨的上司才能“如身使臂,如臂使指”。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創造性提出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深化了我們對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建設規律的認識。新時代,以組織體系建設為重點,堅持一體推進,統籌抓好各層級、各領域黨組織建設,不斷提高各級黨組織的政治上司力、思想引領力、群衆組織力、社會号召力,注重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推動實作“使黨鐵一樣地鞏固起來”,為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取得曆史性成就、發生曆史性變革提供了堅強組織保證。深化管黨治黨,中央和國家機關要堅持在講政治、守紀律、負責任、增效率方面以身作則,率先貫徹執行黨的統一部署;地方黨委要進一步發揮把方向、管大局、作決策、抓落實作用,堅決聽從黨中央指揮,全面做到管理嚴格、監督有力、班子團結、風氣純正;基層黨組織要堅持圍繞推動發展、服務群衆、凝聚人心、促進和諧積極作為,團結帶領黨員幹部群衆落實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實事求是、因地制宜發揮戰鬥堡壘作用。

始終堅持培養造就高素質骨幹隊伍

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關鍵在人,歸根到底在于培養造就一支政治堅定、能力過硬、作風優良、奮發有為的執政骨幹隊伍,培養造就一代又一代可靠的社會主義接班人。曆史和現實表明,一個政黨、一個國家能不能不斷培養選拔出優秀執政骨幹,很大程度上決定着這個政黨、這個國家的興衰存亡。我們黨之是以能曆經挫折而不斷奮起、曆盡磨難而淬火成鋼,始終保持強大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鬥力,成為推動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事業向前發展的中流砥柱,團結帶領人民不斷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我們黨始終高度重視培養造就可堪重任的骨幹隊伍,始終高度重視選賢任能,堅持把選人用人作為關鍵性根本性問題來抓。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新時期好幹部标準,把提高政治能力作為新時代幹部隊伍建設的重大任務,注重加強思想淬煉、政治曆練、實踐鍛煉、專業訓練,注重加強政治引領、政治吸納,不斷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為建設一支忠誠幹淨擔當的高素質幹部隊伍指明了方向。面向未來,各級黨組織在選人用人工作中要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一緻突出“事業為上、以事擇人”,堅持忠誠老實、公道正派、實事求是、清正廉潔的價值取向,嚴把“德”“才”标準,遏制選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風,做到“德才兼備”“以德為先”“任人唯賢”,做到“善則賞之、過則匡之、患則救之、失則革之”,大膽将那些勇于擔責、善作善成的幹部選拔出來,大力将那些在“專業能力、專業素養、專業精神”方面表現突出的幹部任用起來,切實将廣大幹部從一些無謂的事務中解脫出來,着力建構具有國際競争力的人才制度體系,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堅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始終堅持正風肅紀嚴懲腐敗

物必先腐,而後蟲生。腐敗會破壞政治生态、敗壞黨風政風、腐蝕黨的執政根基,最終導緻“綱紀不彰,黨将不黨,國将不國”。我們黨是馬克思主義執政黨,越是長期執政,越不能丢掉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本色,越不能喪失先進性和純潔性。我們黨之是以能在飽經滄桑、曆經風雨後依然屹立于世界政黨之林,并始終走在時代前列,成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主心骨,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我們黨始終勇于堅持真理、修正錯誤,堅持以猛藥去疴、重典治亂的決心,以刮骨療毒、壯士斷腕的勇氣,馳而不息深入開展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争。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堅持向黨内頑瘴痼疾開刀,旗幟鮮明反“四風”、雷霆萬鈞反腐敗,消除了黨内嚴重的政治隐患,保持了黨的先進性、純潔性。曆史表明,我們黨“要永遠立于不敗之地,就要不斷推進自我革命,教育引導黨員、幹部特别是上司幹部從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本培元,築牢思想道德防線,增強拒腐防變和抵禦風險能力,時刻保持共産黨人的政治本色”。在作風建設上,要堅持抓常、抓細、抓長,把保持黨同人民群衆的血肉聯系作為核心問題,把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作為永恒課題,堅決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切實解決侵害人民群衆利益的突出問題;在紀律建設上,要堅持把紀律和規矩挺在前面,用鐵的紀律維護黨的團結統一,嚴防“破窗效應”,破除“潛規則”,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堅持無禁區、全覆寫、零容忍,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體制機制,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态,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不斷鞏固發展反腐敗鬥争壓倒性勝利。

始終堅持制度治黨依規治黨

堅持制度治黨、依規治黨,是全面從嚴治黨的長遠之策、根本之策。制度問題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與時俱進修改和完善《黨章》,根據《黨章》制定和完善管黨治黨的紀律和制度,已成為我們黨管黨治黨的寶貴經驗。毛澤東同志提出“黨内法規”這一概念,他強調,“為使黨内關系走上正軌……還須制定一種較詳細的黨内法規,以統一各級上司機關的行動”。鄧小平同志也強調,“國要有國法,黨要有黨規黨法”“沒有黨規黨法,國法就很難保障”。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制度治黨、依規治黨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明确提出“制度治黨”的理念和思路,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建黨學說。随着自我革命走向深入,我們黨形成了以黨章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為核心,以準則、條例等黨内法規為主幹,由各領域、各層級黨内法規制度組成的黨内法規體系,使全面從嚴治黨的制度籠子越紮越緊,制度活力得到充分釋放。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執行。制度一經形成,就要嚴格遵守、狠抓落實,堅決維護制度的嚴肅性和權威性。要着力提高制度執行力,堅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制度執行沒有例外,堅決糾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為,讓鐵規發力、制度生威。要用好“四種形态”,強化黨員幹部的思想防線和行為底線,綜合發揮懲治震懾、懲戒挽救、教育警醒的作用。要完善權力監督制度和執紀執法體系,健全貫徹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督查問責機制,用好巡視和問責兩把“利器”,把監督貫穿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全過程和各方面,加快形成常态長效的監督合力,推動形成一條在長期執政條件下有效解決自身問題、跳出曆史周期率的成功道路。

曆史是最好的教科書。百年奮鬥史中積累的自我革命經驗,涵蓋了黨的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揭示了百年大黨管黨治黨、推進偉大自我革命的内在規律和基本思路,反映了全面從嚴治黨的科學内涵、核心要義和實踐要求,為我們在新形勢下着力提高黨的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永葆黨的先進性、純潔性,推動偉大社會革命向前發展提供了重要遵循。

(李毅 馬俊飛,作者機關:複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責任編輯:王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