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青年聲音

作者:南方都市報
青年聲音

廣州市政協委員 霍啟文

青年聲音

佛山市南海區政協委員 葉興華

青年聲音

中國跳水隊隊員奧運冠軍 陳艾森

青年聲音

知名作家 蔡崇達

目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也正處于實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關鍵時刻。身處新時代的中國青年,既是國家發展的參與者和建設者,也是推動中華文化創新和文明傳承,開展東西方文明對話的生力軍。在“讀懂中國”首場論壇上,各行各業的優秀青年代表,以青年的思維來解讀中華文明,以青年的理想來展望中國的未來,向世界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讓世界更好地讀懂中國。

1

願意開拓更多管道助香港年輕人“讀懂中國”

“據一項資料說香港有70%的青年沒有來過内地。”近日,廣州市政協委員、廣州市青年聯合會副主席、霍英東集團副總裁霍啟文在讀懂中國暨大會場出現,他表示自己2009年就已經來到廣州,非常熟悉廣州,希望通過自己的實踐經驗,鼓勵香港年輕人多了解内地的情況,把握大灣區機遇。2021年的廣州市“兩會”上,他把關注點放在了穗港兩地青年交流上,建議廣州高職院校擴招香港學生,為香港青年提供更多實習和就業機會,進一步加強港澳青年來穗創新創業政策的宣傳力度。這一期間他積極參與到多個青年工作中,希望進一步促進兩地青年交流。

其實,一開始霍啟文是以創業者身份來到廣州的。“我一直都希望能夠像爺爺霍英東一樣白手起家,開辟自己的一番事業。”此前他一直在廣州嘗試創業,後回歸家族生意,但是對于港澳青年灣區創業相關的事務,他一直很關注。

霍啟文告訴南都記者,每年他都會通過協會等組織,為香港學生提供交流實習等機會,不僅如此,也組織企業為香港青年提供就業機會。他還透露,想組織遊學課程,但是因為疫情而作罷。霍啟文認為,讓香港青年從中學時期開始了解内地,将能更好地部署未來發展方向。

作為讀懂中國首場活動嘉賓,霍啟文建議進一步做好做大對外宣傳工作,“在香港可能很多本地年輕人得不到這類活動資訊,希望未來可以更好地開拓香港的宣傳管道。”在他看來,講好中國故事,能讓更多的香港人“讀懂中國”。

問答南都

南都:廣州市“兩會”上,您把關注點放在了穗港兩地青年交流上,今天的活動議題也和青年相關,對于香港青年,你有什麼話想對他們說?

霍啟文:希望香港青年把握粵港澳大灣區的機遇,我們之前統計過,有70%的香港青年沒有來過内地,對内地青年也不了解,鼓勵大家多了解内地的情況,多來看看。

南都:您會為香港青年來内地發展提供更多機會嗎?

霍啟文:會的。我們每年都會組織實習,如果沒有疫情的話,也想做一些遊學課程,讓青年從中學期間開始了解内地發展,更好地部署未來的發展方向。

南都:您公司目前有給香港青年提供就業機會嗎?

霍啟文:這部分暫時沒有,但我們會組織企業為香港青年提供工作崗位。

南都:這也是本次活動第三次在廣州舉辦,您也在廣州生活了多年,您認為,該如何從廣州出發講好中國故事?

霍啟文:要多做宣傳。在香港很多本地年輕人可能擷取不到這類資訊,要開通好香港的宣傳管道。

2

灣區超級聯絡人 為港澳青年播下美麗種子

“希望這個小小的舉動給香港中學生播下一個個美麗的種子,鼓勵更多的香港青年來大灣區發展。”12月1日上午,“新時代·新青年·新擔當”主題論壇現場,佛山市南海區政協委員、工合空間聯合創始人兼CEO葉興華在現場講述了他作為港澳青年在内地、港澳和海外的超級聯絡人故事。

從差點被炒到灣區超級聯絡人

葉興華出生在普通的香港家庭,中學時就讀于香港浸信會永隆中學,畢業後考入暨南大學。大學畢業後,葉興華選擇回到香港。時值金融風暴,主修廣告的他當起了一名網絡廣告銷售員,承受極大壓力。“3個月的試用期都差點過不了,需要延長試用期。試過在一個客戶的辦公室坐等了8個小時就為了能簽單……”

頂着各種壓力,葉興華用一年的時間從差點被炒做到年度TOP SALES,“現在的我回想起來,非常感恩能從事銷售工作,它讓我不怕失敗,也學習到其中一項最有用的技能——銷售技能。”

大學畢業4年後,葉興華萌生了創業的想法,看好了網際網路市場,在二維碼剛起步之時,葉興華創辦了香港首家二維碼創意設計公司,在香港的一處工廠區租了一間小辦公室,踏出了創業的第一步。然而在彼時,掃碼App在香港普及率不高,第一筆收入隻有15元硬币,高昂的租金和人力成本瞬間成為葉興華創業後遇到的最大問題。

車到山前必有路,正當迷茫之際,一位内地認識近二十年的朋友向葉興華抛來“橄榄枝”,邀請他來内地一起創業,在深圳做天使投資。“當時覺得,我在香港創業已經堅持了三年,客戶很少,大家都不知道二維碼能幹嘛,想着要不就去嘗試一下吧,反正又沒啥損失,深圳的距離也很近”,于是就隻身背着包踏上了内地創業路。葉興華還記得,彼時的深圳前海已是一片“雙創”的熱土。他的創業熱情被重新點燃,也在這裡,迎來了人生的一次重大轉折。“在深圳創業了一年後,香港當地舉辦國際創客節,主辦機關邀請我回去擔任副主席,希望我把内地的創投資源帶回香港,幫助香港青年做創新創業。”葉興華迄今忘不了站到主席台那一刻的感受,“可以跟那麼多香港業界的代表,政商界的一些人物同台分享。當時突然感慨自己像是兜了一個圈。”重新回到内地以後,葉興華發現内地的機會和資源特别多,不如創立一個平台為港澳創業青年提供幫助。懷着初心,葉興華找到天使投資人邱達根并在佛山成立了工合空間,2019年又成立了中山工合空間。

據了解,工合空間自成立以來,舉辦了大灣區科創領域尤其是佛港兩地多個重大活動事項,接待粵港澳雙創考察團超過300批次,累計孵化創業團隊100餘家,其中港澳團隊占68.5%。并被授予“粵港青年創新創業基地”。同時榮獲廣東省粵港澳科技企業孵化器、第一批南粵僑創基地、大灣區青年家園、香港數位港官方認可的加速器等資質。

工合空間是UC Berkeley SkyDeck的第一個全球創新合作夥伴。葉興華表示,工合空間已成為促進和深化粵港澳青年創新創業交流合作的重要機關。

邀請香港中學校長來參觀

讓中學生能更了解内地

葉興華将自己的身份定位為港澳青年在内地、港澳和海外的超級聯絡人。在過去幾年裡,除了積極為港澳青年連結資源,他也用自己多元的方式向港澳青年們講述不一樣的灣區故事,中國故事。無論是香港TVB,還是Facebook等社交媒體平台,“我把我來内地的生活,我的工作感受,分享給身邊的朋友,用這種最真實的方式,讓香港青年通過我的視角來看中國,看中國青年,看大灣區的發展。讓更多香港青年抓住中國發展的機遇,讓更多的香港青年成為有為新青年。”

通過文體活動、體育競技連接配接粵港澳青年,通過共同愛好,增加青年對話交流,提升文化認同感,提高凝聚力和向心力。通過提供實習平台,培養當地學生和港澳學生。通過“人才實訓”提升學生對港澳與内地融合的認知,促進學生更深層次了解港澳地區發展大局。

此外還通過邀請香港中學校長們前來内地參觀,介紹當地的發展機遇與政策優勢,“希望這個小小的舉動作為起點,能将大灣區真實的一面呈現給香港的中學教師,通過他們,給中學生播下一個個美麗的種子,鼓勵更多的香港青年來大灣區發展。”

3

青年人應為夢想付出努力

當代新青年應該如何向世界展示中國新力量?“要堅持自己的夢想,并為之付出不懈努力。”12月1日上午,中國跳水隊隊員、奧運會冠軍陳艾森作為演講嘉賓,從一名青年運動員的角度分享了他的體育故事。

曾因為傷病等問題面臨職業生涯挑戰

3歲被體校教練相中,初開始練習體操;7歲的時候轉練習跳水;2016年巴西裡約奧運會,榮獲跳水比賽男子雙人10米台、男子單人10米台兩枚金牌,同時成為了奧運曆史上第一位在男子跳水收獲男子單人10米台和男子雙人10米跳台金牌的運動員……在看似一帆風順的運動員生涯上,陳艾森也曾因為傷病等問題,面臨職業生涯的挑戰。在拿下巴西裡約奧運冠軍獎牌後兩年多時間,由于傷病問題無法系統完成訓練,疼痛讓他無法舉起手臂,全身上下幾乎傷了個遍,但是他沒有放棄。盡管身體狀态不是很理想,但是他一直狠抓體能,卸下身上的光環,重新扮演起了追趕者的角色。

在今年東京奧運會上,陳艾森重新站上了奧運領獎台,獲得了男子雙人10米跳台的銀牌。在今年9月份的全運會上,他再次獲得了男子10米跳台的季軍,男子團體和男子雙人10米跳台的冠軍。

會上,陳艾森表示,體育的力量從來都不局限于賽場上那激動人心的瞬間,體育鼓舞人們在任何時候都要努力拼搏,不抛棄,不放棄。

出國比賽時 送其他參賽者大白兔奶糖

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廣州人,陳艾森便是一個從廣州出發,講好中國故事的例子。從廣州體校一路成長到出國參賽獲得奧運會冠軍,今天的陳艾森依舊帶着幾分童心。采訪時陳艾森還透露,出國參賽時還給其他參賽者帶過大白兔奶糖,“小時候很喜歡吃大白兔奶糖,加上國外沒有這麼好吃的奶糖,分給其他參賽者,反響超好。”

陳艾森表示,新時代的年輕運動員在奧運會的大舞台上展現了當代中國人的英姿和風采,以奮鬥的姿态吸引了世界的目光。為了不負青春不負黨,共圓體育強國夢,我們要拼搏奉獻,超越自我,勿忘昨天的苦難輝煌,不愧今天的使命擔當,不負明天的偉大夢想。

未來也将通過奧林匹克運動和文化傳播講述中國故事,弘揚中華體育精神,加強國際體育交流合作,為推動我國同世界各國文明互鑒,民心互通作出積極貢獻。他寄語同齡人,“要堅持自己的夢想,并為之付出不懈努力。”

4

講好中國故事是當下青年須自覺完成的命題

“我青年時期一直做的兩部分事情,媒體和文學寫作,一個是試圖在記錄中國故事,一個是試圖在講述中國故事。”12月1日上午,“新時代·新青年·新擔當”主題論壇現場,知名作家蔡崇達講述了他如何通過書寫的方式講好中國故事。

對于廣州,蔡崇達并不陌生,大學畢業的第一份工作就在廣州的媒體,對這座城市,他内心充滿了感激之情。因為媒體的經曆,蔡崇達一直在試圖采寫和編輯中國的故事。會上,他表示,很有幸剛好處于中國雜志新領域發展的一些關鍵時期。作為媒體人,蔡崇達曾深感中國故事在世界上是缺乏講述的。

作為作家,他同樣感受到講述中國故事的困難。“在跟國外的文學機構、媒體機構打交道過程中,你會發現他們内心裡有一套非常強悍的,甚至可以說是固化的結構和觀察邏輯。”蔡崇達表示,邏輯之争其實是永遠沒有盡頭的,故事才是最大的道理,故事才是最有力量的邏輯。“怎麼講故事?我覺得講發自内心感受到的一切,走向自己内心是通往他人内心最快的路。也是講中國故事最重要的路徑。”

蔡崇達笑道,作家像是老天爺的農作物,“我越寫越發覺說老天把你放在哪,你便感受到哪個地方的風土人情,你生活在原生家庭裡你會有怎樣敏感的體驗,這些都會構成你的素材。其實我們能寫的恰恰是我們立足的根本,構成我們的東西。寫出内心的感受。新青年怎麼樣對世界講中國故事?在蔡崇達看來,這是當下青年一代必須自覺去完成的命題。

采寫:南都記者 鄭雨楠 受訪者供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