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青年声音

作者:南方都市报
青年声音

广州市政协委员 霍启文

青年声音

佛山市南海区政协委员 叶兴华

青年声音

中国跳水队队员奥运冠军 陈艾森

青年声音

知名作家 蔡崇达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也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身处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既是国家发展的参与者和建设者,也是推动中华文化创新和文明传承,开展东西方文明对话的生力军。在“读懂中国”首场论坛上,各行各业的优秀青年代表,以青年的思维来解读中华文明,以青年的理想来展望中国的未来,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让世界更好地读懂中国。

1

愿意开拓更多渠道助香港年轻人“读懂中国”

“据一项数据说香港有70%的青年没有来过内地。”近日,广州市政协委员、广州市青年联合会副主席、霍英东集团副总裁霍启文在读懂中国暨大会场出现,他表示自己2009年就已经来到广州,非常熟悉广州,希望通过自己的实践经验,鼓励香港年轻人多了解内地的情况,把握大湾区机遇。2021年的广州市“两会”上,他把关注点放在了穗港两地青年交流上,建议广州高职院校扩招香港学生,为香港青年提供更多实习和就业机会,进一步加强港澳青年来穗创新创业政策的宣传力度。这一期间他积极参与到多个青年工作中,希望进一步促进两地青年交流。

其实,一开始霍启文是以创业者身份来到广州的。“我一直都希望能够像爷爷霍英东一样白手起家,开辟自己的一番事业。”此前他一直在广州尝试创业,后回归家族生意,但是对于港澳青年湾区创业相关的事务,他一直很关注。

霍启文告诉南都记者,每年他都会通过协会等组织,为香港学生提供交流实习等机会,不仅如此,也组织企业为香港青年提供就业机会。他还透露,想组织游学课程,但是因为疫情而作罢。霍启文认为,让香港青年从中学时期开始了解内地,将能更好地部署未来发展方向。

作为读懂中国首场活动嘉宾,霍启文建议进一步做好做大对外宣传工作,“在香港可能很多本地年轻人得不到这类活动信息,希望未来可以更好地开拓香港的宣传渠道。”在他看来,讲好中国故事,能让更多的香港人“读懂中国”。

问答南都

南都:广州市“两会”上,您把关注点放在了穗港两地青年交流上,今天的活动议题也和青年相关,对于香港青年,你有什么话想对他们说?

霍启文:希望香港青年把握粤港澳大湾区的机遇,我们之前统计过,有70%的香港青年没有来过内地,对内地青年也不了解,鼓励大家多了解内地的情况,多来看看。

南都:您会为香港青年来内地发展提供更多机会吗?

霍启文:会的。我们每年都会组织实习,如果没有疫情的话,也想做一些游学课程,让青年从中学期间开始了解内地发展,更好地部署未来的发展方向。

南都:您公司目前有给香港青年提供就业机会吗?

霍启文:这部分暂时没有,但我们会组织企业为香港青年提供工作岗位。

南都:这也是本次活动第三次在广州举办,您也在广州生活了多年,您认为,该如何从广州出发讲好中国故事?

霍启文:要多做宣传。在香港很多本地年轻人可能获取不到这类信息,要开通好香港的宣传渠道。

2

湾区超级联络人 为港澳青年播下美丽种子

“希望这个小小的举动给香港中学生播下一个个美丽的种子,鼓励更多的香港青年来大湾区发展。”12月1日上午,“新时代·新青年·新担当”主题论坛现场,佛山市南海区政协委员、工合空间联合创始人兼CEO叶兴华在现场讲述了他作为港澳青年在内地、港澳和海外的超级联络人故事。

从差点被炒到湾区超级联络人

叶兴华出生在普通的香港家庭,中学时就读于香港浸信会永隆中学,毕业后考入暨南大学。大学毕业后,叶兴华选择回到香港。时值金融风暴,主修广告的他当起了一名网络广告销售员,承受极大压力。“3个月的试用期都差点过不了,需要延长试用期。试过在一个客户的办公室坐等了8个小时就为了能签单……”

顶着各种压力,叶兴华用一年的时间从差点被炒做到年度TOP SALES,“现在的我回想起来,非常感恩能从事销售工作,它让我不怕失败,也学习到其中一项最有用的技能——销售技能。”

本科毕业4年后,叶兴华萌生了创业的想法,看好了互联网市场,在二维码刚起步之时,叶兴华创办了香港首家二维码创意设计公司,在香港的一处工厂区租了一间小办公室,踏出了创业的第一步。然而在彼时,扫码App在香港普及率不高,第一笔收入只有15元硬币,高昂的租金和人力成本瞬间成为叶兴华创业后遇到的最大问题。

车到山前必有路,正当迷茫之际,一位内地认识近二十年的朋友向叶兴华抛来“橄榄枝”,邀请他来内地一起创业,在深圳做天使投资。“当时觉得,我在香港创业已经坚持了三年,客户很少,大家都不知道二维码能干嘛,想着要不就去尝试一下吧,反正又没啥损失,深圳的距离也很近”,于是就只身背着包踏上了内地创业路。叶兴华还记得,彼时的深圳前海已是一片“双创”的热土。他的创业热情被重新点燃,也在这里,迎来了人生的一次重大转折。“在深圳创业了一年后,香港当地举办国际创客节,主办单位邀请我回去担任副主席,希望我把内地的创投资源带回香港,帮助香港青年做创新创业。”叶兴华迄今忘不了站到主席台那一刻的感受,“可以跟那么多香港业界的代表,政商界的一些人物同台分享。当时突然感慨自己像是兜了一个圈。”重新回到内地以后,叶兴华发现内地的机会和资源特别多,不如创立一个平台为港澳创业青年提供帮助。怀着初心,叶兴华找到天使投资人邱达根并在佛山成立了工合空间,2019年又成立了中山工合空间。

据了解,工合空间自成立以来,举办了大湾区科创领域尤其是佛港两地多个重大活动事项,接待粤港澳双创考察团超过300批次,累计孵化创业团队100余家,其中港澳团队占68.5%。并被授予“粤港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同时荣获广东省粤港澳科技企业孵化器、第一批南粤侨创基地、大湾区青年家园、香港数码港官方认可的加速器等资质。

工合空间是UC Berkeley SkyDeck的第一个全球创新合作伙伴。叶兴华表示,工合空间已成为促进和深化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交流合作的重要单位。

邀请香港中学校长来参观

让中学生能更了解内地

叶兴华将自己的身份定位为港澳青年在内地、港澳和海外的超级联络人。在过去几年里,除了积极为港澳青年链接资源,他也用自己多元的方式向港澳青年们讲述不一样的湾区故事,中国故事。无论是香港TVB,还是Facebook等社交媒体平台,“我把我来内地的生活,我的工作感受,分享给身边的朋友,用这种最真实的方式,让香港青年通过我的视角来看中国,看中国青年,看大湾区的发展。让更多香港青年抓住中国发展的机遇,让更多的香港青年成为有为新青年。”

通过文体活动、体育竞技连接粤港澳青年,通过共同爱好,增加青年对话交流,提升文化认同感,提高凝聚力和向心力。通过提供实习平台,培养当地学生和港澳学生。通过“人才实训”提升学生对港澳与内地融合的认知,促进学生更深层次了解港澳地区发展大局。

此外还通过邀请香港中学校长们前来内地参观,介绍当地的发展机遇与政策优势,“希望这个小小的举动作为起点,能将大湾区真实的一面呈现给香港的中学教师,通过他们,给中学生播下一个个美丽的种子,鼓励更多的香港青年来大湾区发展。”

3

青年人应为梦想付出努力

当代新青年应该如何向世界展示中国新力量?“要坚持自己的梦想,并为之付出不懈努力。”12月1日上午,中国跳水队队员、奥运会冠军陈艾森作为演讲嘉宾,从一名青年运动员的角度分享了他的体育故事。

曾因为伤病等问题面临职业生涯挑战

3岁被体校教练相中,初开始练习体操;7岁的时候转练习跳水;2016年巴西里约奥运会,荣获跳水比赛男子双人10米台、男子单人10米台两枚金牌,同时成为了奥运历史上第一位在男子跳水收获男子单人10米台和男子双人10米跳台金牌的运动员……在看似一帆风顺的运动员生涯上,陈艾森也曾因为伤病等问题,面临职业生涯的挑战。在拿下巴西里约奥运冠军奖牌后两年多时间,由于伤病问题无法系统完成训练,疼痛让他无法举起手臂,全身上下几乎伤了个遍,但是他没有放弃。尽管身体状态不是很理想,但是他一直狠抓体能,卸下身上的光环,重新扮演起了追赶者的角色。

在今年东京奥运会上,陈艾森重新站上了奥运领奖台,获得了男子双人10米跳台的银牌。在今年9月份的全运会上,他再次获得了男子10米跳台的季军,男子团体和男子双人10米跳台的冠军。

会上,陈艾森表示,体育的力量从来都不局限于赛场上那激动人心的瞬间,体育鼓舞人们在任何时候都要努力拼搏,不抛弃,不放弃。

出国比赛时 送其他参赛者大白兔奶糖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广州人,陈艾森便是一个从广州出发,讲好中国故事的例子。从广州体校一路成长到出国参赛获得奥运会冠军,今天的陈艾森依旧带着几分童心。采访时陈艾森还透露,出国参赛时还给其他参赛者带过大白兔奶糖,“小时候很喜欢吃大白兔奶糖,加上国外没有这么好吃的奶糖,分给其他参赛者,反响超好。”

陈艾森表示,新时代的年轻运动员在奥运会的大舞台上展现了当代中国人的英姿和风采,以奋斗的姿态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为了不负青春不负党,共圆体育强国梦,我们要拼搏奉献,超越自我,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不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

未来也将通过奥林匹克运动和文化传播讲述中国故事,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加强国际体育交流合作,为推动我国同世界各国文明互鉴,民心互通作出积极贡献。他寄语同龄人,“要坚持自己的梦想,并为之付出不懈努力。”

4

讲好中国故事是当下青年须自觉完成的命题

“我青年时期一直做的两部分事情,媒体和文学写作,一个是试图在记录中国故事,一个是试图在讲述中国故事。”12月1日上午,“新时代·新青年·新担当”主题论坛现场,知名作家蔡崇达讲述了他如何通过书写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

对于广州,蔡崇达并不陌生,大学毕业的第一份工作就在广州的媒体,对这座城市,他内心充满了感激之情。因为媒体的经历,蔡崇达一直在试图采写和编辑中国的故事。会上,他表示,很有幸刚好处于中国杂志新领域发展的一些关键时期。作为媒体人,蔡崇达曾深感中国故事在世界上是缺乏讲述的。

作为作家,他同样感受到讲述中国故事的困难。“在跟国外的文学机构、媒体机构打交道过程中,你会发现他们内心里有一套非常强悍的,甚至可以说是固化的结构和观察逻辑。”蔡崇达表示,逻辑之争其实是永远没有尽头的,故事才是最大的道理,故事才是最有力量的逻辑。“怎么讲故事?我觉得讲发自内心感受到的一切,走向自己内心是通往他人内心最快的路。也是讲中国故事最重要的路径。”

蔡崇达笑道,作家像是老天爷的农作物,“我越写越发觉说老天把你放在哪,你便感受到哪个地方的风土人情,你生活在原生家庭里你会有怎样敏感的体验,这些都会构成你的素材。其实我们能写的恰恰是我们立足的根本,构成我们的东西。写出内心的感受。新青年怎么样对世界讲中国故事?在蔡崇达看来,这是当下青年一代必须自觉去完成的命题。

采写:南都记者 郑雨楠 受访者供图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