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3210字
預計閱讀時長:5分鐘
什麼是教育的本質?教育即生活,教育是生活的過程,而不是将來生活的預備。
-----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
用了3天時間,把這本《安定的媽媽有力量》讀完了第一遍。
按理說,這本書不足200頁,依我看書的速度,2-3個小時就可以看完,但我卻選擇用每天看幾頁的方式,讓這本書的芬芳在心中發酵出更多的香氣。
這本書是2021年最後要讀的2本書之一,另外一本也是中國TW作家寫的,金惟純的《人生隻有一件事》。很奇妙的是,這兩本書,居然是互相印證的!

金老說,人生隻有一件事,哪件事?就是“把自己活好”;蔡女士的書裡,也無一不散發着父母好好生活好好工作,就是在給孩子做示範的真谛。
在讀這本書之前,我對孩子們娛樂電子化的傾向,也有擔憂,和家長也聊過“孩子如果沒有電子産品,就好像不知道如何讓自己快樂”的擔心。我一度也對現代社會什麼都擷取友善,什麼都可以用“買買買”解決,而感到不安。
巧合的是,我的這些隐隐的擔心和觀點,恰好和蔡女士不謀而合,更讓我有種“遇到知音”的幸福感!我願意花時間細細品讀,盡力感覺作者文字背後所發散的力量。
蔡女士是TW女子,也許是這樣的緣故,我總感覺讀書的時候,她就在我對面,用那種溫潤的語氣,講述着再常見不過的家庭瑣事,卻時時刻刻透露着生活的哲學和思考。
蔡穎卿女士
她不僅是多本暢銷書作家,還曾經營過8家餐廳,是2個女孩的母親。是以這本書,你不僅可以看到蔡女士從“身教、食育、行導、言谕”這4部分,教會我們如何利用家事生活以實作啟動培養孩子生活能力靈感,還配有蔡女士和孩子們一起制作飯食的圖檔和制作步驟。
TW的遣詞造句和大陸略有差異,從文字角度看,也帶給我不少的新鮮感。
這本《安定的媽媽有力量》是我第二本蔡女士的書,第一本《我的工作是母親》,當時我并沒有意識到這本書會給我帶來怎樣的影響。
11月份我開始走上讀書部落客之路,把我讀過的家庭教育書籍分享而重新閱讀時,我才發現,我賺到了!(附書評【原來媽媽可以這樣當:穩定大于一切 - 今日頭條https://m.toutiao.com/is/RWPk1gd/)
今天我分享這本書我感受最深的3個方面,希望也能給螢幕前做媽媽的你,帶來一點啟發:
别人常說我沒耐心。比如和先生挂急診時,不知道大夫何時會來,又着急秦先生的傷勢,不顧前台護士小哥的白眼,多次詢問醫生到來的時間。對方的答複是“一會就到,等一下”,去問第三次,才被告知“大夫在進行一個縫合,要過一會才能接診,耐心等等。”
是我真的沒耐心,還是情急之下的無奈選擇?
讀《藏在鍋底的功課》這個部分,我有了答案。
“耐心的基礎是‘等待’,但絕不是無所事事,或不知是以的等待。是以成人如果能在叮咛等待的同時,幫助孩子透過觀察,找出促進事情成功的方法,那‘等待’就不會如此煎熬,而‘耐心’也會轉為下一次更積極的專注,與不怕等待的态度。”
當我沒有耐心等待時,其實是擔心這是不是前台一句随便打發人的話,不知道要等多久的恐慌感,等待時的無所事事也讓我不知所措。
作者在書中講了一個小事:
她帶着幾個小朋友,一起制作一道名為“煎豆腐片煎胡麻醬”的主菜,煎豆腐需要耐心,是以總有小朋友因為耐心不夠,不是煎得不夠,就是煎得糊了。
如果咱家孩子做得不好,家長可能早就不耐煩得嫌棄孩子沒耐心了。但是蔡女士沒有責怪小朋友,而是對他們說:“要等到你用鏟子可以輕輕推得動豆腐的時候,再翻過來,這樣表面的水分散掉了,豆腐才會好漂亮。”
家長起急,不就是覺得孩子學得太慢了嗎?認為孩子學得慢,是以斥責。可這真的是孩子的錯嗎?時間隻是一種感覺,你感覺快就是快,你感覺慢就是慢。而快與慢之間,取決于你到底要把什麼資訊傳遞給孩子,而不是一味地嫌棄。
作者透過教給孩子仔細觀察,找出促進豆腐快點煎好的方法,孩子通過實操,很快就學會煎出又好看又好吃的豆腐。還是其他幾個小孩子,知道方法但還是煎糊了,作者讓她煎了3次,最後終于成功!孩子品嘗到成功的喜悅,就會越來越愛做!
反觀我們在面對孩子的“不耐心”時,有沒有這樣用方法替代責罵?
原來,安心等待,弄清事實,就是耐心,就是要透過觀察,找到促使事情加快進展的方法,而不是一味安慰自己“靜待花開”。
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情景:孩子放學或上學路上,很多家長替孩子背着書包。雖然這已是司空見慣,甚至是一種無意識行為,但這其中卻有着“服務”孩子的隐患。還看過一個令人憤怒的新聞:一個媽媽跪在打遊戲的兒子面前,而兒子坐在一旁的椅子上,絲毫不覺得難為情,讓母親跪了一個小時,還拍一張照片發朋友圈,配文:開心每一天。”
怎麼的,看到母親跪在自己面前,還很自豪?
這個孩子的行為太讓人憤怒,對于下跪的母親,更是無語。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跪着的母親,養不出站着的兒子。
這還是媽媽嗎?!真把自己當孩奴了,媽媽的尊嚴碎了一地!今天你對孩子無底線的溺愛,明天隻會讓孩子失去做人的原則,長大後也不懂感恩和付出。
下跪的母親,冷漠的兒子
這就是蔡女士書中典型的“用服務彌補愛,是教養中的下下策”。為人父母,不僅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了解孩子,更重要的是尊重自己!我們可以做孩子的啦啦隊長,決不能做孩子的“傭人仆人”!
父母和孩子,也是一趟雙向奔赴的旅程。一方無底線的付出,必定養出一個事事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被服務慣了的孩子,沒有機會練習照顧他人的方法,長大了也不知如何完成他們自身的責任。
“我們說‘患難見真交’,親子之間,難道不是有一天也要從責任中見到真情嗎?”
我時常想,這樣完美的女士,是如何煉成的?是在什麼樣的環境下長大的?
1 讀完這兩本書,我好像有了答案
蔡女士姊妹4人,從小跟着自己的母親,在廚房裡幫忙洗菜、給雞拔毛,就算課業再重,都要完成自己的家事責任;
大學4年她都不曾留校打工,隻為多和母親多待一會。一回家就忙着給家人做美食,一起打掃房屋為過年做準備,從不曾逃避一個女兒應盡的義務;
做了媽媽的蔡女士開辦的兒童烹饪班,做出一些成績。當把成績彙報給80歲的老母親,老母親滿眼的贊賞欣喜……
在母親言傳身教之下,蔡女士把食育也貫穿到自己2個女兒身上,我看到了什麼是傳承。
2個女兒不僅貼心、優秀,熱愛中華文化,還愛做家事,會體貼關心家人,愛護老人,懂禮數。
可以說,廚房就是一家人溫馨記憶的港灣,是培養耐心、做事邏輯和體貼家人的“學校”。
現在,我也努力做一個“”,學着做杯子蛋糕、花式手抓餅,連續一個月早起給閨女做早餐。看着家人吃着熱乎乎的早餐、飽飽的出門,我也為自己盡到了為人母為人妻的責任,感到放松、滿足[呲牙]
杯子蛋糕
我也越來越願意走出自己的小世界,花時間多和家人朋友在一起。
2 最難的一課:珍惜
物質匮乏的年代,東西換了不會輕易丢棄,縫縫補補再三年;現在物質生活的眼花缭亂,讓我們自覺不自覺地升起了傲慢心:壞了再買呗!有啥大不了的!
可并不是什麼東西,都可以用“買”的。
和物品之間的聯系、故事、感受,配合默契的物品,并不是那麼容易尋得。
大人經常說孩子不懂得珍惜物品,不體貼爸爸媽媽,總是希望别人對他做出很多的服務。
現在為了給孩子做榜樣,我慢慢地養成了,隻要家裡有的東西,就盡量不買,盡量善用物品的習慣。
過去,家裡經常有吃不完的菜,壞了,扔掉的這些行為,非常可惜,也很心疼。現在我盡可能的把那些容易壞的菜,盡可能的先洗好切好,這樣就不至于說忘記了有這個菜的存在,導緻壞掉,要扔掉。
那天甜甜說想要買一隻紅筆,我說不用買筆,家裡有很多筆管,我隻需要給你買筆芯就可以了。我花三塊錢買了三根筆芯,從我的筆筒裡找出一個不用的筆管給她安上芯兒接着用。
不知不覺寫了3000多字,好書總會有餘音繞梁之感,生怕漏掉它的好。生活平淡質樸又充滿樂趣和希望,這不就是媽媽們都喜歡的日子嗎?
雖然我對蔡女士很欣賞,但也會忍不住想,她有沒有情緒失控過?有沒有打過孩子、罵過孩子?畢竟,這樣全能且“完美”的媽媽,實在太稀有了!
忽然有了見本人想法,如果能當面聊一下,那真是莫大的榮幸了!如果因為我的分享,你也喜歡上這本書,我真的感到自己做了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