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牧城驿:遠去的烽火狼煙(上)

作者:甘井子史志

在甘井子雨霹砬子山,一條季節性河流從此處發源,沿山壑溝谷向西北一路蜿蜒而去,彙入渤海。此河即為有名的牧城驿河。

青山綠水孕育了燦爛的文明。牧城驿河流經之地,正是曆史上盛名遠揚的遼東古邑——木場驿城(牧城驿)。木場驿城位于現大連市甘井子區營城子街道前牧城驿村,建于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古城西瀕渤海,東及北部山嶺屏列,城池建在山谷與平川地的結合部,金州通旅順驿道通過山谷後穿城而過,地處險隘,為明清時期的一座軍事、交通要堡,盛名延續600餘年。

牧城驿:遠去的烽火狼煙(上)

(牧城驿地區示意圖)

因交通和地理位置顯要,曆史上,牧城驿曆來是軍事、交通要沖之地,是金州通往旅順的必經驿站。據史載,早在隋唐時期,唐平高麗後,曾在此處設堡駐兵,因周邊山嶺林木茂密,西瀕港灣,居民以伐木為生計,堡便成為木材集散之地,故稱“木場堡”。遼、金、元三朝,這裡成為獅子口(旅順)至金州驿傳的中間站,但其稱謂是否變化,史載不詳,也未見有建城的記載,應是駐有驿卒的較大村落。

牧城驿:遠去的烽火狼煙(上)

(牧城驿古城遺址)

牧城驿正式建城,則是在明代。其時,一海之隔的日本倭寇對中國沿海之地屢有侵擾。據《明史》記載,由于倭寇的劫掠,“北抵遼,南迄浙閩,濱海郡邑多被害。”遼東沿海更成了倭患的重災區。《明史》、《明實錄》和《倭變事略》等書明确記載了倭寇來犯襲擾事件,遼東海運是以被迫中斷。至今甘井子地區仍有“倭子上岸”的民諺,形容一個或多人團夥打劫哄搶的場面,這正是當年倭寇登岸搶掠燒殺的曆史寫照。據《大連通史》記載,明太祖洪武年間,遼東地方官都要嚴格奉行朱元璋的防倭禁海诏令。明成祖朱棣即位後,更是繼續積極防禦倭寇,大修海防要塞。永樂八年 (1410年),劉江被任命為遼東總兵,以加強對遼東沿海的防務。為了能迅速傳遞軍事情報、暢通軍令指揮線路和運輸軍需物資,劉江在遼東廣設驿站,增築城堡,并依城堡築烽火幹線,常年備戰。至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遼東海防建設已初具規模:驿站遙遙相望,郵路暢通無阻,城堡、煙墩、望哨星羅密布,已成為城鎮相連、海陸交通發達、驿傳便利之地,官吏、商旅往來頻繁。

牧城驿:遠去的烽火狼煙(上)

(牧城驿城西南山崗頂部的烽火台遺址)

盛名遠揚的牧城驿城,正是修建于這一時期。史料記載,牧城驿城建于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古城北距金州城60裡,南距旅順城60裡,驿城呈橢圓形,東西較長,南北較窄,四個方向各設一座城門,東西門之間為主街。城牆基部用石塊砌築,上部磚砌。周長二裡二百四十一步,高一丈五尺。駐守驿卒100名,操守軍100名,設有百戶所和遞運所官署。作為遼東防禦系統中重要的節點,牧城驿除夯土築城外,還在驿城周邊置烽火台5座,以料敵預警。永樂十七年(1419年)六月,劉江率軍在金州東部金頂山望海埚一舉殲滅倭寇一千餘人,取得了彪炳史冊的望海埚大捷。牧城驿及今甘井子域内的烽火墩、台、架在這場殲滅戰中,為劉江調兵遣将、給養運送發揮了關鍵性作用,在中國人民的反侵略鬥争史上寫下了濃重的一筆。

牧城驿:遠去的烽火狼煙(上)

(牧城驿南城門明代城磚)

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重修城内關帝廟記事碑上镌刻有“木場驿”三字。由此推斷,“木場驿”之名應是在永樂十三年(1415年)建築了城池之後,因城的功能主要為驿郵服務,在當時即以“木場驿”命名。

(未完待續,敬請關注下期)

牧城驿:遠去的烽火狼煙(上)

▎本文由甘井子黨群服務中心編輯整理

▎轉載請注明出處,否則視為侵權

繼續閱讀